智能化將改變汽車DNA 車企“血拼”車聯網
2012-9-24 9:24:00 來源:車訊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車訊網報道】隨著消費群體生活水平和消費觀念提升,對汽車產品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化。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代步產品階段,而是對汽車產品的功能化要求更多更苛刻,人們不僅要舒適、要漂亮,還要“聰明”。由此,汽車智能化已經逐步成為未來汽車電子的一大方向,同時也成為車企角逐的新戰場。
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總公司副總裁經永建表示,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占全球1/5的人口卻賣了全球1/4的車,這是個了不起的事,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調整研發方向,適應車載互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車載智能化,我想就像毒品一樣,沾了以后也就離不開了,這就會使汽車和人們的生活結合的更緊密。”
無論是廣義上的車聯網,還是相對具備針對性的汽車智能化,用“大勢所趨”四個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無論是人們的消費觀念還是汽車產品現階段的發展需要,都要邁上“智能化”的門檻。
在網絡社會日趨成熟的今天,出行設備與網絡供應商的服務相結合已經不是新鮮事。這也不僅局限在乘用車上。
繼今年3月,廣州200輛公交車裝上了Wi-Fi,為乘客提供無線上網服務后,北京公交集團也計劃在公交車內部署上網設備。近期,上海電信也已和巴士集團達成合作共識,計劃讓Wi-Fi進入公交車,目前所有技術和設備都已就緒,并已在926路的一輛公交車上展開了內部測試。
乘用車方面,汽車產品與智能化、網絡化功能產品及技術的結合更為緊密。消費需求的存在,不僅僅帶來的是廣闊的市場,更多的會是車企之間互相競爭的新擂臺。有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乘用車市場已有超過30%的企業開始加大這部分領域的研發投入,大打“智能牌”,并且目前汽車產業領域超過90%的創新都與汽車智能化系統相關。
今年以來,包括奔馳、奧迪、通用、豐田、日產、比亞迪在內的多家車企均相繼推出了車載互聯網技術。并且,多數品牌也已將該技術運用在各自的細分車型上,以盡早獲知市場反饋。
盡管各自的功能和技術不盡相同,但他們推出相關車載互聯網技術的初衷都是:進一步迎合汽車消費需求。看來,在消費觀念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用智能化改變傳統汽車DNA已是必須要走的大方向了。
汽車行業專家張志勇表示,車聯網概念從產生以來,其熱度從來沒有減弱過,從目前的情況看,車聯網不但被業界一路看好,甚至吸引其他行業逐步滲透到車聯網行業來。
智能化不只是娛樂 更多的是安全
提到智能化,人們往往會認為“智能”指的就是車載娛樂系統和信息互聯系統等,能讓駕駛汽車變得更有趣、更便捷。很少有人會注意到,車聯網和汽車智能化的核心觀念,或者說最具價值的是在安全性方面的提升。
“真正的車聯網時代要求的是頂級的技術,現在的技術都是初級階段,是引導和過渡”。張志勇認為,車聯網發展的高級階段將在2020年左右到來,屆時車車通信與安全控制、車路通信與安全控制將是重要的解決問題。
談到安全性,可以說,我國汽車工業不斷發展以來,汽車的安全性一直在逐步提升中。上世紀80年代以前,汽車的安全措施還主要側重于“被動安全”,如安全帶、安全氣囊,都等同于汽車事故發生后的補救措施,這些措施并不能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隨著汽車產品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在觀念上也越發重視“主動安全”。1990年代中后期,ABS、ESP等可以稱為主動安全技術裝備的車輛電子技術開始研發和應用。
而我們未來的汽車智能化、車聯網發展過程中,車輛的“主動安全”性能也需要進一步解決和完善。
從目前來看,提高車輛功能性和安全性的技術也有了一些小成果。比如無人駕駛技術或遙控駕駛技術,國際上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研發成果,我國自主品牌今年也在個別車型上嘗試了這種技術。如比亞迪的F3速銳,在20米左右可視范圍內,通過遙控駕駛技術,控制車輛前進后退、左右轉向及低速行駛等。這便可解決日常駕駛時經常遇到的,駕駛員單獨停車,停車位又較狹小的狀況,駕駛員在車外遙控停車,可避免不必要的擦碰。
下一個十年,汽車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也就在幾年前,人們幻想著開車不用鑰匙啟動;不用加注燃油;愛車能實景后視、自動導航;甚至遇到緊急情況時,能自動剎車避險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這些當年看起來很“無厘頭”的想法現在多數已成為了現實。那么,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按照目前車企和業界對于汽車智能化、車聯網的關注程度預計,十年后,汽車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可能那時,兩車間可以自動判斷車距,不再發生刮碰事故;車輛搭載的智能系統和城市交通系統的信號燈交織成一張網,車輛可以按照交通信號燈的編排頻率自行設計和控制車速,使紅綠燈路口不再排成長龍;一家只需要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汽車每天按設定時間分別接送一家三口等等。
那時的汽車社會,不需要限行限購來緩解交通壓力,更難以發生交通事故,想必這才是大家真正期盼的新一代汽車生活。當然,這幅美好畫卷的描繪過程中,需要每一個人的配合和努力,包括政府、車企、專家、媒體、消費者等等。
一個看似微小的東西,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相信汽車智能化將帶給我們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