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不以利潤換市場
2012-9-20 9:59:00 來源:中國港口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球三大快遞巨頭不約而同征戰上海,讓中國快遞江湖再次硝煙彌漫。
7月12日,DHL投資1.75億美元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建設的北亞樞紐正式啟用,這是DHL在亞洲最大快遞轉運中心。當天,上海機場(600009,股吧)總裁李潤德向與會媒體透露,聯邦快遞也即將在浦東機場投資興建一個不低于UPS的“洲際級”貨運樞紐設施。而幾年前,UPS已經在浦東機場建成國際轉運中心。
全球經濟形勢低迷,沒有妨礙洋快遞加碼中國市場,逆勢發力的緣由首先是受壓于業務量增長。
“香港樞紐已經完全超負荷了”,DHL快遞亞太地區首席執行官許克威(Jerry Hsu)對《英才》記者直言,表面上看,上海的北亞區樞紐投資1.75億美元,其實,不能光蓋房子不提供飛機支持,DHL在航空上還投資了1.3億美元。
近幾年,DHL三分之一的投資集中于亞太地區,累積投資已達25億美元。與之呼應的是業績增長,在2011年,DHL中國市場運營收入已達到42億歐元,超過亞洲運營收入的一半;同時,DHL在亞太區收入已占全球總收入近20%。
DHL的兩大宿敵聯邦快遞和UPS,在亞太市場份額分別為21%和10%,中國郵政占12%,DHL則以36%占據較大優勢。
今年,在上海督戰之際,德國郵政敦豪集團的董事會成員一行7人特意來華考察3周,并宣布未來在中國還將投資4億歐元,這家保守的德國老牌企業顯得有點激進。
不過,DHL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安澎(FrankAppel)稱:“未來幾年全球GDP仍會有3%-5%增長,中國GDP增速會高于這個水平。”盡管三巨頭重金角逐同一陣地,但DHL試圖讓上海樞紐的運作方式與模式更加國際化。貨物中轉DHL上海樞紐之后的最大不同在于,轉發地不局限于中國市場,也可以是亞洲、美洲、歐洲甚至中東。
與不少本土快遞的資金鏈斷裂窘境相比,DHL立足中國輻射全球的長線布局不免引來艷羨。但作為一家在中國擁有幾十年歷史的企業,DHL如今只聚焦到國際快遞業務,也是走過一番曲折路。
不趟渾水
同為巨頭,選擇卻不盡相同。2012年,聯邦快遞與UPS還在積極向國家郵政總局申請國內快遞業務牌照,2011年,DHL卻宣布退出國內快遞業務。
事實上,盡管DHL、聯邦快遞、UPS(收購TNT)在國際快遞市場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是,受制于中國政策限制,三大巨頭入華必須與中外運成立合資公司展開業務,早期的幾番磨合之后,只有DHL與中外運的聯姻已維持了26年。
憑借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的牌照,DHL在華一度順風順水。2006年,DHL對外高調宣布中國已成為全球網絡中增長最快的市場,并投資約 2400萬美元興建中外運敦豪大廈。2009年,更是借助中外運敦豪啟動大手筆收購,將全宜一快遞、中外運速遞、金果三家公司100%的股權收入麾下。然而,不到兩年時間,三家公司即出現資不抵債,去年,DHL試水中國快遞業被正式宣告遭遇滑鐵盧。
于是,這家在2004年即拿到中國國內快遞牌照的洋巨頭,在2011年做了一個“艱難”決定:轉讓3家公司股權,重新回歸到國際業務。
“國內快遞也還需要一段時間整合,仍舊存在小規模經營者在制造價格混戰和服務質量差異的情況”,對于何時殺回國內快遞業,許克威對《英才》記者坦言:“我們不認為時間成熟了”。
對于正在積極申請國內牌照的對手,安澎直言,因為《郵政法》的限制,外資快遞企業不能進入全部的國內快遞市場,所以,其他對手也不會拿到全部業務的許可,這可能與DHL之前的境況沒有根本不同。
2009年出臺的新《郵政法》規定,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但信件等文件遞送的業務量在國內快遞中卻占據很大比例,而且也被認為是利潤最高的業務。2010年,合資企業被納入新《郵政法》規定的“外資企業”范圍,使得DHL及其子公司不能經營信件業務,因此導致其旗下的全宜快遞損失了35%的業務。
《英才》記者調查發現,在國家郵政局發布一則官方公示中,聯邦快遞以及UPS在華的經營范圍赫然寫著:國內快遞(信件除外)。
與對手不同的是,DHL似乎并不打算以利潤換市場。面對3萬多家國內小規模快遞經營者的低價廝殺、非標準化員工和基礎設施,許克威稱,“還是不要淌渾水比較好”。
其實,DHL原始優勢正是國際快遞,再次聚焦也并不止于中國市場,對于競爭過于分散或激烈的市場,DHL在利潤與市場的權衡中,每一次都選擇了前者,比如在美國和法國。
謀求聯合
盡管收縮與聚焦,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但以中國樞紐站激活國際物流的戰略落地也并不輕松。
國內高速膨脹的快遞行業,已衍生出魚龍混雜的生態鏈,恰巧從側面印證出快遞服務的特殊性和難度。
在DHL中止國內快遞時,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在微博上吐槽:不要以為少了一個競爭對手是好事,優秀的快遞公司退出中國市場只能證明我們的市場環境在變化,并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快遞公司做的多么好。
2012年6月,京東商城的國內快遞牌照獲批,這讓劉強東頗為興奮。然而,早期創業時他也曾對《英才》記者坦言,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做物流實在是無奈之舉。在京東商城之后,凡客旗下如風達快遞、唯品會、一號店等仍在排隊申請牌照中。相比之下,在德國,更多電子商務企業會選擇將物流外包而不是自建。
在許克威看來,快遞業做的不是產品,而是服務,國際快遞巨頭若想贏在全球市場,成功的難處與關鍵都在于,是否擁有可復制的服務標準,以及標準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在中國市場也是如此。
2011年,DHL嘗試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員工培訓,全球12萬名員工參與其中,中國員工全部被納入計劃。與此同時,一項中國快遞團隊摸索出來的銷售管理系統,也正從中國往亞洲其他市場復制。
不過,除了標準化,D H L也將靈活性視作是贏在中國的利器。事實上,作為在跨國公司為數不多的中國籍、亞太區高管,如果總部對許克威不能足夠放權,也勢必難以實現在中國市場的有的放矢。
四年前,基于對長江三角洲一帶的發展預測,DHL中國高管向總部提出新建上海樞紐以緩解香港業務的建議,很快得到董事會積極配合。
與此同時,由于航權的問題,國際快遞巨頭并不能在其他國家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但是,鑒于國際航空速遞業務的需求,DHL也必須在中歐航線、中美航線上尋求合資伙伴。相對的,如東航等本土航空公司也正試圖從航空貨運市場分一杯羹,DHL也必須靈活應對與中國航空巨頭的微妙關系。
最優的方式是合資并互補,許克威稱,DHL也正在中國市場謀求與大型央企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