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全球貿易增長強“引擎”
2012-9-19 10:21: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0年,彈指一揮間。10年,在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進程中,中國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
記者日前從海關總署獲悉,從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從6207.7億美元增至36418.6億美元,年均增長21.7%,較同期全球貿易額年均約10%的增速高出1倍多。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2002年的4.7%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10.2%,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3年穩居全球對外貿易第二大國的位置。
近10年,我國出口總值由2002年的3256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8983.8億美元,增長4.8倍,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至2011年的10.4%。出口規模在全球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四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一位,并在2010、2011年連續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進口總值則由2002年的2952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7434億美元,增加了4.9倍,年均增長21.8%,占全球進口的比重由2002年的4.4%上升至2011年的9.5%。進口規模在全球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六位穩步上升至2009年的第二位,此后兩年繼續保持全球第二的位置。
旺盛的內需拉動和擴大進口的政策導向,有力地拉動了全球貿易快速增長,中國正成為全球貿易恢復增長的強“引擎”。2008年,在全球進口貿易增速降至15.4%時,我國進口仍維持了18.5%的高速增長;2009年,我國進口下滑11.2%,同期全球進口下滑了23.3%;2010年我國進口增長38.8%,高出同年全球進口增速17.7個百分點。2010年和2011年兩年我國強勁進口使全球出口增加了7374億美元,有力地拉動了全球貿易增長和經濟復蘇。
在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的同時,中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成效顯著,貿易結構更是有了明顯改善。機電產品市場份額穩步提升。2011年,我國出口傳統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箱包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3857.9億美元,出口機電產品10855.9億美元,分別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20.3%和57.2%。與2002年相比,10年來我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重回落8.6個百分點,而機電產品出口比重提升9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進出口增長趨于平衡。2002~2011年,我國進口年均增速21.8%,出口年均增速21.6%,進出口增長更加平衡。特別是近幾年,我國鼓勵增加對能源、資源性產品和消費品的進口。2011年,我國進口能源、資源性產品和消費品合計5242.2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13.6倍,年均增長34.7%,高于同期進口平均增幅12.9個百分點。
貿易方式結構持續改善,使一般貿易的比重提高,加工貿易則放緩腳步。2011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9245.9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2倍,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2.8%,比重較2002年提升10.1個百分點。2011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3052.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3倍,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5.8%,比重較2002年減少12.8個百分點。相對加工貿易而言,具有國內產業鏈長、增加值較高等特點的一般貿易比重持續提高。
出口方面,市場多元化成效明顯,出口份額中新興市場所占比重提高。2002年,對歐盟、美國和日本出口占我國出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3%、21.5%和14.9%,2011年的比重分別為18.8%、17.1%和7.8%。除了歐盟所占比重提升2.5個百分點之外,美國和日本所占比重大幅回落4.4個和7.1個百分點。對東盟、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的比重由2002年的7.2%、2.9%和2.1%分別上升至2011年的9%、6.4和3.8%,10年間分別提升了1.7個、3.5個和1.7個百分點。另外,對印度和俄羅斯分別提升了1.8個和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出口產品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依賴程度降低,對新興市場依賴程度提高,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明顯。
但在中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持續快速擴大、外貿發展方式積極轉變的背后,我國外貿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長期以來主要依賴人力資源優勢和外資引進,對外貿易總體效益不高,主要能源、原材料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貿易條件難有大的改善等。對此,專家建議我國要由外貿大國發展為外貿強國還需在技術創新、提高國際市場價格話語權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