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管理案例

一達通電子供應鏈金融:讓“螞蟻”抱團 吃掉“大象”

2012-9-14 8: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012年9月)螞蟻如何吃掉大象? 

  這道難題如今被擺在我國外貿中小企業面前,電子商務平臺與銀行信貸平臺的結合讓它不再只是悖論。 

  這不是一個企業的戰斗,而是一場潤物無聲的戰爭。 

  2012年7月11日,曾威走進深圳地王大廈。 

  這是一次例行的商業拜訪。作為深圳市美迪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迪”)的創始人兼總經理,曾威通過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達通”)處理出口業務,并由一達通擔保,向中國銀行申請貿易融資,他有必要和這家電子商務平臺保持溝通。 

  和上班人流一起等電梯的曾威看起來很年輕,隨性的衣著和背上的黑色電腦雙肩包標識:這是一名IT男。 

  事實上,他畢業于深圳大學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在電子產品行業工作超過10年。2008年,曾威在香港電子展上看中了一個臺灣廠家的鏡頭產品,于是自行組織了一個研發團隊,并在2009年成立美迪公司,專門從事微型投影儀的研發與生產。2010年,憑借這一拳頭產品,公司成為愛國者牌微型投影儀的重要制造商,同時還向歐尚、JENESIS等廠家供貨。 

  金融孵化科技開花 

  戴爾和LG也在同一時間開發了此類產品,但僅僅是通過信號源投影,本身沒有自帶系統。曾威所生產的產品僅有手機大小,不僅內置WINDOWS操作系統,支持高清播放,而且可以連接USB、手提電腦、MP3、DVD機、游戲機等。同時,大企業從樣機研制成功到推向市場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小企業則有更靈活的銷售策略,美迪的微型投影儀打出“便攜”牌,迅速搶占了市場。 

  微型投影儀的鏡頭成本超過售價的60%,同時,由于鏡頭采購周期比較長,從接到訂單到出貨大約需要3個月時間,以一個訂單3000臺計算,僅一張單子,美迪就需要先付出幾十萬美元的成本。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這樣一只注冊資本只有10萬元的“小螞蟻”,即使擁有核心技術,也會很快被處于生物鏈高端的物種吃掉或碾死。 

  電子供應鏈融資為那些擁有訂單的小企業提供了生存機會。美迪通過一達通的擔保,向中國銀行申請以訂單為基礎、滾動額度的貿易融資,這使得曾威可以放開手腳,盡情施展。 

  一達通之所以能夠為曾威提供這樣的服務,底氣在于其掌握了美迪的物流與信息流。 

  在“一達通”平臺的服務系統里,報關、報檢、運輸、倉儲、外匯結算、退稅結算等涵蓋外貿供應鏈服務的所有手續都有專人負責、流水線操作。通關部總監謝友才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訂單在這里所需經過的基本流程:客服中心接到委托單,通過一達通平臺在系統里生成;單據收到后會根據海關SH編碼進行初審;然后就數據及數據的邏輯性再次審核;通過審核后,根據貨物、口岸、時間、運輸方式等不同通關需求配送到不同后臺進行處理,填報滿足海關要求的基本申報單證和報關草單。 

  產品審核、文件審核、現場申報是一張單據必經的3道“關口”,也是檢校貿易真實性的重要程序。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通過一達通平臺對接至中國銀行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平臺,銀行因此可以低    成本地掌握企業真實交易數據。當企業申請融資時,可以迅速得到滿足。 

  在一達通審核的單據中,大約有一半屬于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雖然原創性技術研發比較少,但針對細分市場的專利產品卻很多。這是一個“民間智庫”,它使得那些沒有背景也缺乏資金的思想火花可以變成現實產品,搶占每一個市場角落。 

  面對大象般龐大的市場,一只螞蟻微不足道,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統一,將螞蟻黏成軍團,勇不可擋。 

  信息托舉平臺升級 

  對于一家電子供應商來說,擁有6000家企業客戶已經是不俗業績,但相對于我國數百萬的外貿中小企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市場于是用它無形的魔杖導演了下面這一幕: 

  在深圳,面對龐大的客戶需求,一達通亟需擴大企業規模; 

  在杭州,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巴巴”)作為我國最大的外貿B2B平臺,卻無法得到買賣雙方的交易流、物流等交易數據,客戶黏度不夠,長期“為人做嫁”,亟需發掘現有客戶群的更大市場潛力。 

  郎有情,妾有意。2010年11月10日,雙方在深圳舉行了收購簽約儀式。根據協議,阿里巴巴將以一達通2011年利潤的20倍進行估值,收購一達通65%的股權。按照當時的市場預估,阿里巴巴是以近百倍的PE收購一達通,這種高溢價收購模式即使在創業板也不多見。 

  阿里巴巴當然不會做賠本買賣。事實上,這次交易意味著阿里巴巴在整合金融、物流的同時,又介入了外貿通關環節,其B2B電子商務從傳統的“信息服務”發展到了“交易服務”的新階段。有市場人士當時稱:“馬云跑完了B2B的‘最后一公里’。” 

  家在深圳的尚樂雅在阿里巴巴B2B財務系統工作多年,此前被派駐廣州大區做主管,收購完成后擔任了一達通的財務總監,每月回杭州一次,向阿里巴巴B2B的CFO述職。 

  她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一達通成立前10年,期末在庫客戶數為1300家;收購后,2011年1年新增2800家;2012年上半年,客戶總數達到6000多家。目前,一達通每月交易量的流水達9億元人民幣,出口額連續3個月超過1.3億美元——去年這個時候,才不過一兩百萬美元。 

  這種急速擴張還在繼續。7月,阿里巴巴主頁刊出買家招募項目,1個信息1周內接到200多個海外買家的訂單意向,這意味著需要1000家國內供應商提供產品。阿里巴巴網絡對信息的放大考驗著一達通的營銷模式和中國銀行的金融服務。同時,按照這種幾何級的增長速度,也許很快,一達通就會取代華為,站上我國外貿出口額寶座,不同的是,屆時它將與數十萬家中小企業及小微企業分享這份榮耀。 

  外貿馬車逆市揚鞭 

  尚樂雅將一達通的典型客戶描述為:生產箱包、服裝、鞋襪、家電或電子產品,年銷售額在500萬~2000萬人民幣。“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制造’的主流。” 

  這些企業在目前面臨著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更嚴峻的局面:海外客戶由于經濟下滑,無法像以前那樣大規模采購;貨幣緊縮及人民幣不斷升值又使他們面臨更大的匯率風險。兩面夾擊令他們無法拿到過去那樣一兩年的訂單,所有的合同都變得金額小、周期短,這樣小額瑣碎的訂單讓他們不得不承擔更高的成本,并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在我國對外出口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據了90%,這個群體整體資金吃緊、市場萎縮,對中國經濟甚至整個社會的潛在負面影響不容樂觀。 

  無論阿里巴巴還是一達通,他們的平臺無疑將令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從窘境中解脫,而更多銀行和更多電子商務平臺加入到這個服務大軍,將催生出一個推著中國外貿馬車前行的成熟行業。螞蟻不會被洪流卷走,它們在市場的魔仗下抱起團來,向大象進軍。 

  6月17日晚,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退市。尚樂雅表示,公司退市后將推行私有化,將B2B業務剝離,外貿內貿“分家”,其中外貿一塊,將與服務提供商一達通合作,走上正規化、清晰化的軌道。 

  這不是一個企業的戰斗,而是一場潤物無聲的戰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