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貿易戰抗辯期博弈::市場經濟地位或為突破口
2012-9-13 10:55:0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能說美國已成為所謂的替代國,這只是申訴方SolarWorld提出來的,我們還有10天的時間進行抗辯,目前中方正在討論,提出我們自己的替代國,最終結果幾天后才能出來。” 作為該案主要參與者及行業損害抗辯的代理律師、中華全國律協國際業務委員會副主任傅東輝對本報記者表示。
繼去年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組件發起“雙反”調查之后,今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又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該案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歐盟光伏企業直接或間接相關聯的有28-30萬工作崗位,中國光伏產業也有超過百萬人的就業崗位。而且由于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此次調查選取美國作為第三方的替代國,以衡量中國的光伏產品是否存在傾銷。分析人士稱,由于美國的光伏制造業成本過高,以美國為參照,意味著未來中國企業必將面臨高額的反傾銷稅。
但傅東輝認為,“就以往的案件來看,歐盟一般都會以申訴方提出的國家作為參照國,但在近期一些案件中,這種局面正由于中方的努力而發生重大變化。”
國內產能本已過剩,“超級大案”又接踵而至,對于“三頭在外”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簡直可以用雪上加霜來形容,案件的接下來的走向如何?產業是否會一蹶不振?企業如何應對?國內市場可否依仗?政府、行業以及企業是否應該反思?案件本身及其引發的多重拷問已經擺在人們面前。
10天抗辯期博弈
“我們主張光伏企業都要積極申請市場經濟地位。”
一場事關200億美元的貿易案,以10天的抗辯期開場。
“目前調查剛開始,中方正在積極應訴,有關企業正在填寫《抽樣表》,主要涉及出口數量和金額,歐盟會據此將企業由大到小排序并按照代表性來確定強制應訴企業,至少是2家。如無意外,歐委會將在9個月后發布初裁結果,15個月后做出終裁決定。”傅東輝對本報記者分析,雖然已確定立案,但從具體抗辯技巧上,中國光伏企業也不是完全沒有爭取的渠道。
如個別企業可以通過申請“市場經濟地位”找到突破點。
據傅東輝介紹,按照歐盟現有法律,歐委會應該對申請市場經濟地位的企業逐一進行審查并在3個月內給予答復,但歐委會自前幾年開始,就不再對申請企業一一審查且都超過規定期限答復,因此曾被歐洲法院判為違法。
“我們主張光伏企業都要積極申請市場經濟地位,也許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拿到這一地位,但只要有一批拿到,繼續保持對歐出口,案件就會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傅東輝稱,這樣可以爭取改變此案的形勢,變被動為主動。
既然作為“史上最大的貿易爭端案”,傅東輝甚至認為,此案的成敗,事關今后國外與中國反傾銷爭端的走向。
“應該在與歐盟濫用非市場經濟政策斗爭方面有所作為,從而以本案為起點,最大程度地影響甚至改變歐盟對華反傾銷的走向和結果。”傅稱。
但該途徑是否能成功并挽回形勢,傅東輝也不樂觀。“現在歐盟搞倒退,對非抽樣企業干脆不審查,2011年歐盟對華反傾銷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拿到市場經濟地位,這不但不合乎規律,也肯定是違法的。”
相比最初的觀望態勢,中國光伏企業已不得不開展應對。
“我們的律師團隊正在做法律方面的準備工作,也非常希望成為強制應訴企業,首先,參照以往的案例看,成為應訴企業將更加主動,大多能獲得比較好的結果。” 英利集團公關總監梁田向本報記者表示,從二季度的數據來看,英利是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站出來,對其他企業也將產生帶動作用,從而促使案件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同時,梁田表示,英利具有全產業鏈優勢,成本低,這對于傾銷調查來說非常有利。
除了積極應訴,還有企業在考慮開辟更多新興市場來規避“雙反”帶來的影響。
“我們會積極配合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同時公司也會通過開拓包括中國、南非、印度及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的手段來應對可能發生的貿易摩擦。”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對本報記者表示。
倒逼行業洗牌?
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兼并重組已如箭在弦。
無論國內光伏企業怎樣應對,外銷比重過大的現狀,仍是中國光伏行業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
“此案調查范圍涵蓋來自中國的全部光伏產品且歐洲市場又占據我國光伏產品60%-70%的出口份額,美國市場只占不到20%的份額,而國內市場到2011年也只消耗了10%的產品,所以整個行業將受到極大沖擊,面臨很大的困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向本報記者表示。
在大案來襲之時,實際上國內光伏產業已嚴重產能過剩。
近10年來,我國光伏電池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據統計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量約為27吉瓦,光伏產能卻超過了50吉瓦。其中,僅中國自己就至少擁有30吉瓦以上的產能。
內憂外患雙重夾擊下的國內企業生存岌岌可危,行業洗牌風起云涌,山雨欲來。美國投資銀行Maxim Group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尚德、賽維、阿特斯等光伏巨頭二季財報也均表現不佳,兼并重組似已如箭在弦。
廈門大學(微博)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則向本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肯定會倒掉一批企業。”
而就此案而言,因為剛開始調查,直接影響仍未顯現。
梁田向本報記者表示:“從立案到初裁結果出爐的9個月時間內,將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歐洲客戶激進,出現一個搶裝的小高潮,因為歐盟往前追溯的情況較少,所以這種現象出現的幾率也較大。另一種是觀望情緒變濃。2個月后形勢就會清晰起來。”
梁田表示對案件走向仍持樂觀態度,“考慮到默克爾訪華磋商以及歐盟以往案例判決結果,估計反傾銷稅率不會比美國高。”
但他坦承,就英利的出口結構來看,二季度歐洲市場占了公司總出口額的75%,一旦征收反傾銷稅,還是會給公司造成一定沖擊。他同時擔心,貿易摩擦會使得以光伏制造為代表的中國實體經濟外移。
孟憲淦也認為,雖然不能寄予過多希望在德國政府身上,但案件不會使得國內光伏企業全軍覆沒,“肯定會保留一批骨干企業,只不過是一個收縮修正的過程。我們現在要爭取案件取得兩個理想的結果,一是反傾銷稅率不要太高,二是期限不要太長,盡快過去。”
國內市場開啟尚需時日
開啟瓶頸不在于技術而在于體制。
硬幣有兩面。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收緊,是否是國內市場開啟的契機?
“中國必然成為繼德國之后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在梁田看來,在國際市場受挫的情況下,國內市場無疑將會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希望。
林伯強亦向本報記者表示:“在這個關鍵時期,政府肯定會救
光伏行業,極有可能是通過財政補貼終端應用市場,以啟動內需。”
但國內市場的大規模開啟,恐怕也絕非一日之功。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逢賢就指出:“光伏應用項目建設成本高,應用受到經濟總量限制。”
而“金太陽”和“金屋頂”(光伏建筑一體化)兩項分布式光伏應用示范項目進展差強人意,也折射出國內市場開啟面臨的尷尬境地。
在孟憲淦看來,國內光伏市場大規模開啟的瓶頸顯然不在于技術而在于體制。首先是管理體制。
“目前政府對光伏產業的調控存在多頭管理問題,主要是缺少一個統一的強力主管部門來協調市場和電網之間的關系、確定統一的價格機制,這使得《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強制上網,全額保障性收購淪為一紙空文。”
除此之外,吳鐘瑚也表示;“我國電網規模大,有很多技術標準及難關亟待解決,智能電網建設也多停留在口頭上,保障安全確實也是電網的重要責任,但這不應成為其拒絕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借口,說到底,還是要打破壟斷,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同時也要推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
盡管障礙重重,梁田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國家有決心,一切將會迎刃而解。目前我們已經成為‘金太陽’工程最大的光伏產品供貨商。至于未來,早先國家將太陽能‘十二五’發電裝機目標定為21吉瓦,其中20吉瓦是光伏,但最近又傳出消息說要調到40吉瓦,而到2011年,我國光伏裝機才不過300萬千瓦,裝機目標的不斷上調無疑彰顯了國家希望開啟國內市場的強烈意愿。”
和企業一樣,業內專家對光伏中長期前景仍持樂觀判斷。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企業遇到的產能過剩和貿易摩擦等困難都是暫時的。 光伏市場增長是趨勢,預計2012年至2016年,每年仍有30至50吉瓦的容量。” 孟憲淦表示,從全球政策方向看,對光伏行業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如歐洲提出了3個20計劃,其中就包括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能源總消費量的20%,聯合國(微博)提出到2050年全球80%的能源消費取自可再生能源,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類型,即光伏行業顯然大有可為,自然不會就此沒落。
“中國光伏產業之所以如今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幾年受社會資本盲目逐利以及地方政府推波助瀾影響,產能增長過快,遠遠大于實際需求,絕對屬于非正常現象,同時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使得這種瘋長不可持續。” 孟憲淦表示,借“雙反”危機,整個光伏行業應該全面反思,在發展中進行調整。
如在生產制造環節,改變過去從國外買設備和原料,通過單純擴大產能,進行低價及低水平競爭的老模式,由此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通過創新來提高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在銷售環節,要擺脫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逐步將市場重心轉移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