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循環經濟給力賀州科學發展

2012-8-6 9: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年來,賀州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轉變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先行先試,以循環經濟的理念來推動產業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高標準高起點布局和發展循環經濟,初步構建起了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科學謀劃,制定循環經濟戰略
當前,全球經濟已進入綠色低碳新時代。發展循環經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科學研判經濟發展大勢,從賀州當前還處于“后發展欠發達地區”的市情實際出發,圍繞建設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的戰略目標,于2010年8月,制定了《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賀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決定》,提出加快推進企業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打造生態、環保、綠色循環經濟品牌,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走出具有賀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推動賀州在青山綠水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加快實現后發崛起。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構建循環工業、循環農業、循環服務業、循環城鄉、循環社會體系五大循環體系,努力把賀州建成全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典范、科學發展的典范、后發崛起的典范。
精心布局,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以點帶面,率先發展循環工業。深入實施“工業立賀、富民強市”發展戰略,打造廣西新興工業城市。全力培育電力、林業、礦業、電子、新材料五大支柱產業,加快推進賀州華潤循環產業核心區建設,培育形成華潤賀州電廠、華潤水泥、雪花啤酒等核心產業項目,帶動形成電子、再生資源、現代農業、林業、物流等循環產業鏈,構建華潤循環產業核心區、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再生資源工業基地、電子科技生態產業園、生態物流園區五大板塊。建立以電力、水泥、建材、啤酒生產為主,包括發電、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綜合利用制造水泥,水泥、啤酒余熱利用,工業廢水處理與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生產體系。目前,年產200萬噸華潤水泥一期工程已投產運營,總投資70多億元的華潤(賀州)電廠一期2×100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已試產,總投資3億元年產20萬噸的華潤雪花啤酒(廣西)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賀州華潤循環產業核心區初具規模。全市初步形成了“電—鋁”、“電—再生鋼”等電力產業鏈,形成了“鋁光箔—電子鋁箔—相關鋁產品”的鋁電子產業鏈,形成了“板材加工—石材工藝品—粉體—高端化工產品”的大理石產業鏈,循環產業效益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2億元,同比增長11%。
環環相扣,穩步發展循環農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以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農村沼氣池建設、農村電氣化建設為突破口,在改善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打造綠色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不斷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努力打造具有較強拉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群和主導產業群,帶動形成產業間的良性循環,構筑起環環相扣的循環農業的發展格局,形成了“豬—沼—果”、“豬—沼—菜”、“林下養殖”、“發酵床養殖”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生財、以財補林”的林電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全區率先建成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實現了農村家居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產品營銷品牌化,走出了一條具有賀州特色的循環農業之路。目前,已建成生態農業示范縣1個、生態農業示范村(屯)281個,累計建成沼氣池17.8萬座,實現沼氣入戶率56%。以沼氣為紐帶建立的“豬—沼—果”、“豬—沼—果—燈—魚(鱉)”、“豬—沼—茶”等循環農業模式及其配套技術,覆蓋面積達40.5萬畝。建成優質蔬菜、臍橙、茶葉、馬蹄、梅李、煙葉、紅瓜子、瘦肉型豬和優質肉牛、速豐林和松脂林等十大優勢農產品商品基地,每年約有200萬頭生豬、上千萬羽家禽、上億公斤蔬菜銷往粵港澳地區,已成為名符其實的粵港澳綠色“菜籃子”、“肉籃子”、“果籃子”。全市農業企業已發展到1530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40家,雨潤集團年加工20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落戶賀州,溫氏集團、巨東公司在賀州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年帶動農戶數達16.5萬戶,推動農業產業向縱深方向發展。
多點聯動,加快發展循環服務業。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華南生態旅游名城和商貿物流基地。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圍繞服務循環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進一步改善服務基礎設施,優化服務業結構。重點發展循環旅游業,構建了融“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桂臺(賀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區建設,打造國際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旅游資源,打造姑婆山、大桂山、黃姚古鎮、臨賀故城、客家圍屋、秀水狀元村、十里畫廊等一批精品景點。探索旅游業與特色農業相結合、旅游業與地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旅游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全市已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共11個,農業生態旅游園90個。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高起點發展新區商貿業,改造提升老城區商貿業,精心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商業中心,培育了一批大型零售、批發企業,推進了農村商業網點建設,商貿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培育了一批大型物流企業,加大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網點布局,多層次、社會化、專業化物流網絡體系初步形成。
強力保障,筑牢循環經濟支撐
賀州市在著力推進循環經濟各項具體工作的同時,把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專門舉辦了縣處級以上干部培訓班,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以及市委《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賀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決定》等文件,統一廣大干部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意義的認識。還從北京等地聘請循環經濟領域的專家授課,從循環經濟理論到國內外發展實踐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取得了良好效果。結合深入開展解放思想、趕超跨越和“學用政策”等系列活動,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牢思想基礎。
通過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創先爭優”活動,全面實施干部教育培訓,提高了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同時,通過優先交通布局、完善基礎設施,著力破解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瓶頸,構建“五高三鐵兩江一機場”立體化交通框架,打造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點”、“軸”、“片”有機結合的“通道經濟”發展格局和“東靠西連、南北貫通”的綠色大通道已經形成,融入北部灣3小時經濟圈、珠三角2小時經濟圈即將實現,為實現更大的區域循環奠定了基礎。此外,還切實加強規劃指導,做好全面服務,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本,采取不同合作方式參與循環經濟建設,制定了各種規范的招商引資政策,大力引進高技術、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企業。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支持企業加強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推廣,不斷增強技術支撐能力。(黎志宇)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