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我國加工貿易轉型要靠“內功”

2012-8-30 9:54:00 來源:新產經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天,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第二大的商品進口國,并成為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不過,在解讀中國外貿數據時,有兩組數據特別耐人尋味。據海關統計,去年我國外貿順差為1551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項下的順差為3656億美元。換言之,除去加工貿易的順差,中國的其他貿易形式(即一般貿易)是存在著大量的貿易逆差的!  
  第二組數據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魏尚進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研究的成果,他們發現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附加值比率只有20%,遠低于一般貿易90%的國內附加值。以在中國裝配的iPod為例,進口值是200美元,對美的出口值是209美元。國內的附加值只有9元,占產成品價格5%不到。 
  把這兩組數據放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確存在大量的貿易順差,而這常為主要貿易逆差國詬病。但是大量的貿易順差是來自于加工貿易,而我國在加工貿易中的產品附加值卻是極低的。事實上,如果我國在外貿的產品附加值方面沒有得到提高,單純的外貿總額的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并沒有本質的幫助。所以,提高加工貿易產成品的附加值,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無疑是我國現階段“保出口,穩增長”的重中之重。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保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順利進行,我們應首先了解什么樣的企業會從事加工貿易。 
  通常地,我國的進口企業可以分為三類,只從事一般貿易的進口企業、只從事加工貿易的進口企業和兩類都從事的混合型企業。我們的研究發現,只從事加工貿易的進口企業生產率最低,只從事一般貿易的進口企業生產率最高,而混合型企業則處于中間。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個原因是從事加工貿易的門檻比較低。低生產率的企業會自主選擇做加工貿易,高生產率的企業則“只打大炮,不打蒼蠅”——只從事一般貿易。這一觀察事實上也符合我國宏觀外貿數據的時間序列變化。我國的加工出口在80年代起步,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開始占據我國出口的“半壁江山”。不過在新世紀(11.89,0.00,0.00%)入世后比例有所下降,目前約為35%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的生產績效上去了,而從事加工貿易的利潤空間又較薄,因此高生產率的企業會“改旗易幟”,不再從事加工貿易。 
  之所以企業會有這種自我選擇的行為,與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形勢息息相關。在80年代,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是來料加工為主,但90年代之后,則主要是以進料加工為主。目前來料加工約占進料加工的1/3左右。那么這兩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海關對“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兩類加工課稅完全不同,對來料加工貿易完全不收關稅,既然不收,也就無從談退稅,所以是“不征不退”。但對進料加工,則是過關斬將,雁過拔毛。先征關稅,加工完再出口,則給予退稅,所謂“先征后退”。粗看起來,這兩者沒什么不同,但其中的“小九九”還是很令人尋味的:來料加工完全無稅收負擔,企業也無需付國外發包公司原料費,所以,準入門檻很低,績效低的企業也可以做,是個空手套白狼的好案例。但進料加工對企業現金流有較高要求,或者說,企業面臨著更多的信貸約束。所以只有績效相對高的企業才可以跨過這一門檻。 
  其二,來料加工嚴格遵循“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加工企業不需要付來料成本費,企業賺的只是加工費,賣的就是國內廉價的勞動力。產品也多為勞力密集型,所以產品的附加值本來不高。進料加工貿易則不同。來源和去向可以不同。比如說,一家企業可以從日本SONY進口核心零部件,在國內組裝加工,再出口到歐美。此外,企業還必須付原材料的成本。也正因此,企業就有了主動權去調整各種要素投入,從而最優化生產投入,最大化企業利潤。 
  這些不同,也就決定了這兩類加工類型在我國發展不同時期的比例。在80年代,我國的加工貿易主要是以來料加工為主,但90年代之后,則主要是以進料加工為主。這主要是因為80年代我國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剛剛起步,資金也相對貧乏,所以更愿意采用“來料加工”這種形式,雖然附加值低,利潤也薄;但對企業要求也低,也不用承擔任何銷售風險。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城鄉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90年代因為企業資金相對豐厚,所以有能力從事附加值較高的“進料加工”。 
  所以,要想加工貿易成功地轉型升級,多從事附加值較高的“進料加工”業務,前提是企業的生產率有所提高。提升企業生產率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地莫過于增加企業的自主研發。我們利用了我國規模以上的企業樣本,嚴格的實證研究表明,出口前企業的研發顯著地促進企業的生產率,有助于企業加工貿易產成品附加值的提升。不過,因為企業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沉沒成本”,而且還有明顯的外部性,因此政府應對此進行大力的扶持。政府應投入相應的資金扶植一批有一定研發基礎、績效較好的加工企業。 
  除此之外, 政府還能做什么呢? 
  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考察哪些國家是我國的主要進料加工來源國?通過用海關海量數據計算,我們發現,主要的三大加工進口地是韓國、香港和日本。2010年從它們的加工進口各占14%以上。加在一起就接近我國加工總進口的一半。此外,我們也發現,中國在與東亞各國的貿易中,從東盟十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加工進口,而從印度進口的則為一般進口。這兩個事實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2010年簽署的東盟10+1(中國)自由貿易區和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醞釀著的中日韓自貿區的重要性:建立了自貿區之后,區內關稅會全部取消,這必將大力地促進自貿區各國的區際加工貿易。 
  中日韓自貿區建立的好處還在于它的間接“溢出效應”。這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就業的提升,第二則是加工貿易企業可間接從中日韓的進口品中學到先進的技術。要說明這一點,有必要看看我國加工貿易的主要產品是什么。因為我國勞動力豐富,勞工成本相對便宜,也許一般人會認為是服裝紡織業。但事實上,最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的三大行業是:電子機械和交通運輸設備、機器和機械裝備,以及光學照相設備。簡單說,它們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不過,這并不說明基(微博)于我國勞動力豐富這一要素稟賦特征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的現狀。事實上,之所以加工貿易的三大行業是資本密集型,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是來自日本和韓國。而之所以選擇在中國加工,就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于日韓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當加工企業利用這些半成品與本國零部件合成再加工生產時,技術的外溢就很有可能實現。 
  第三,政府應繼續采取積極政策引進外資。我們的研究表明,58%的加工企業是外資企業(包括港澳臺企業),接下去是合資企業,最后才是國有企業。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資企業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會有較先進的技術,這都有助于加工企業附加值的提升。 
  總之,要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需要企業和政府一起努力,企業應多練內功,通過增大研發投入,借鑒高精尖中間品技術,提高生產率。而政府則應大力扶植一批有一定研發基礎、績效較好的,符合我國產業升級方向的加工企業,同時繼續大力引進外資,努力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夯實東盟10+1自貿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