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 六成貧困區縣將通鐵路
2012-8-29 9:37:00 來源:重慶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昨日從市扶貧辦獲悉,《重慶市(武陵山片區、秦巴山片區)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11-2020年)》正式出臺。根據規劃,到2017年,全市4個貧困區縣、2000個貧困村,現有202萬貧困人口將基本完成脫貧任務。
扶貧
202萬貧困人口將脫貧
《規劃》稱,到2017年,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將力爭4個貧困區縣、2000個貧困村基本完成脫貧任務,全市現有202萬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到2020年,貧困地區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武陵山、秦巴山連片貧困地區建成全國統籌城鄉扶貧開發示范區。
記者了解到,規劃范圍主要為以武陵山片區和秦巴山片區為主體的萬州區、黔江區、城口縣、豐都縣、武隆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自治縣、秀山自治縣、酉陽自治縣、彭水自治縣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和涪陵區、潼南縣、南川區、忠縣4個市級貧困區縣,以及具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其他14個區縣。規劃期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交通
讓六成貧困區縣通鐵路
市扶貧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貧困地區基礎條件將大幅改善。到2015年,貧困地區高速公路將基本實現全境貫通,農網改造全面完成,基本解決農村居民水、電、路“三通”,行政村通暢率達到75%以上,通電村占比達到90%以上,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全面完成。
力爭到2015年,鐵路覆蓋60%以上貧困區縣,大幅改善連片貧困地區對外交通瓶頸問題;力爭到2020年,鐵路覆蓋80%以上貧困區縣,基本形成內外暢達的鐵路網絡。
產業
非農增加值比重達90%
《規劃》顯示,到2015年,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將初具規模,對外開放取得積極突破,基本建成全國區域協作扶貧示范區、全國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西部承接產業轉移重要基地和全市生態農業示范區,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0%左右。
到2020年,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貧困戶戶均擁有一項穩定增收的產業,步入平穩較快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
服務
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
到2015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0%。以內;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有較大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健全,實現“一鎮一衛生院、一村一衛生室”;廣播影視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寬帶通信郵政(行政)村村通、文化站到鄉(鎮)、活動室到(行政)村。
到2020年,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含職業教育)基本普及,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戶戶通,寬帶通信基本覆蓋自然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到2015年,貧困地區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養老、醫療制度全面實現城鄉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80%以上,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差距進一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