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調查”頻發并非貿易戰信號
2012-8-27 10:47:00 來源:經理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1日再次發起有關專利侵權的“337調查”。雖然該項調查并不針對某個國家或地區,執法對象包含外國企業和美國本土企業,但這是今年第六次涉及中國企業的調查,這也提醒了中國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維護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
由于“337調查”不僅監督國際貿易,也管控美國國內的州際貿易,因此執法對象不僅包含外國企業,也涉及美國本土企業。由此可見,“337調查”并不針對某個國家或地區。
與美國商務部發起的反傾銷與反補貼(“雙反”)調查不同,“337調查”不關心產品價格是否存在傾銷嫌疑,也不關心產品是否接受出口國政府補貼,只關注產品是否侵犯了美國法律保護的專利權等知識產權。
此外,“337調查”的處罰相比“雙反”調查更為嚴厲。如果一家企業遭到“雙反”調查,它要面臨的可能是懲罰性關稅;但如果遭到“337調查”,最壞的結果可能是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
在“337調查”中,提起申訴的原告企業一般都會要求美國采取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這意味著一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涉案產品在美國市場侵犯了知識產權,就有權禁止被告企業的侵權產品或所有來源地的同類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并要求侵權企業停止侵權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倉儲和宣傳等行為。
現階段跨國公司競爭,尤其是高科技領域企業之間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在增多。在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消費電子產品行業更是如此,美國蘋果公司與韓國三星公司之間的專利訴訟戰從2011年春季開始至今仍打得難解難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1財年美國共發起69宗“337調查”,比上一財年增加約23.2%,連續第二年創歷史新高。
另外,與發起“雙反”調查的美國商務部不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目前由六名委員組成,民主黨和共和黨各占三名,因此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小,主要看重法律證據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