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去年我國貨物進出口3.6萬億美元 十年增長4.9倍

2012-8-22 9:13:00 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對外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十六大到十八大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
  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十年。十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緊緊抓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充分利用兩個市嘗兩種資源,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繼續推進對外開放,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吸收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經濟合作步伐明顯加快,開放環境日趨優化。十年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與依存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明顯提高。
  一、貨物貿易總額邁上了新臺階,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一)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201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9倍。其中,出口總額18986億美元,增長4.8倍;進口總額17435億美元,增長4.9倍。2003—2011年,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1.6 %,進口年均增長21.8%。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占世界貨物出口和進口的比重分別提高到10.4%和9.5%,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已經連續3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
  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2002—200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1.8%、37.1%、35.7%和23.2%;2006—2007年仍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長,2007年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首次邁上2萬億美元臺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世界經濟大幅下滑、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2008年進出口總額增長17.9%,其中,進口增長18.5%,進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9年進出口總額雖然下降13.9%,但我國依然是全球對外貿易表現最好的國家或地區之一,降幅遠小于全球貿易降幅。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7.3%提高到9.6%;進口總額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國進出口再創歷史新高,進出口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達到29740億美元,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8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62億美元,增長38.8% ;進出口均比2005年增長1.1倍。201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再創佳績,總額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達36421億美元,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5億美元,增長24.9% 。
  (二)貿易平衡狀況不斷改善。十六大以來,我國著力促進貿易基本平衡,切實提升外貿發展質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實施擴大進口戰略。認真履行開放國內市場的承諾,進口關稅總水平降至9.8%,并進一步簡化進口管理,進一步完善進口促進體系,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進口配額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個稅目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進出口格局更趨平衡,外貿順差在2008年達到2981億美元的最高值后開始逐年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億美元,2010年減少到1815億美元,2011年進一步減少到1551億美元。十年間,貿易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2年的10.1%,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8.9%、2010年的6.2%和2011年的4.3%。
  (三)進出口貿易方式發生積極變化。十六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力度,進出口貿易方式發生積極變化。2003—2011年,一般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4.2%,大大超過加工貿易17.7%的年均增速。2011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達19246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3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42.7%提高到52.8%;加工貿易進出口為13052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3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48.7%下降到35.8%。
  (四)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十六大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2011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94.7%;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48.2%提高到57.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20.8%提高到28.9%;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車、船舶、飛機、鐵路裝備、通訊產品等大型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均有新的突破。從進口方面看,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持續增長,大宗資源能源產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分別達到7533億美元和4630億美元,分別占進口總額的43.2%和26.6%,比2002年分別提高3.8倍和4.6倍;非食用原料與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兩大類商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14.2%提高到2011年的32.2%。
  (五)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改革開放后,我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貿易伙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十六大以來,我國與新興市懲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2003—2011年,我國與東盟貨物貿易額占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的比重由8.8%提高到10.0%,與其他4個金磚國家貨物貿易所占比重由3.9%提高到7.8%,與拉丁美洲和非洲貨物貿易所占比重分別由2.9%和2.0%提高到6.6%和4.6%。
  二、服務貿易站上新起點,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已逐步躋身服務貿易大國行列。
  十六大以來,我國服務貿易保持穩健發展,貿易規模增長迅速,貿易結構逐步優化,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已開始躋身服務貿易大國行列。旅游、運輸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增勢平穩,建筑、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等領域的跨境服務以及承接服務外包快速增長。
  (一)貿易規模增長迅速,服務貿易大國地位顯現。2011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19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9倍,年均增長19.3%。其中,出口182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6倍,年均增長18.5%;進口2370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1倍,年均增長20.0%;增速比同期全球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高10個百分點左右。服務貿易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7%上升至5.2 %。其中,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5%提高到4.4%,世界排名從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1年的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在世界服務貿易進口中的比重從3.0%提高到8.1%,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3位。
(二)服務貿易結構不斷改善,新興服務貿易發展迅速。2011年,我國旅游、運輸和建筑服務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額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4.2%,比2002年下降了15.3個百分點;新興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其中,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出口增勢強勁。2011年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和廣告宣傳出口額占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4.9%,比2002年上升18.8個百分點。
  (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成效顯著,文化出口能力進一步增強。2003—2011年,建筑服務出口增長10.8倍,順差增長36.9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出口分別增長了18倍和21.2倍,年均分別增長38.7%和41.1%;文化、廣播影視、教育、中醫藥服務等服務出口潛力得到進一步發掘。
  三、利用外資登上新臺階,規模擴大,質量與效益全面提升
  十六大以來,我國吸收利用外資已從彌補“雙缺口”為主轉向優化資本配置、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動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利用外資實現新發展,規模和質量得以全面提升。
  (一)利用外資規模躍居全球第二位。2003—2011年,我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7164億美元,年均增長9.2%。2011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達1160億美元,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并連續19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07年外商直接投資突破700億美元,2008年直接跨上900億美元臺階。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2009年,外商直接投資仍然超過900億美元,降幅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外商直接投資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57億美元。
  (二)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十六大以來,我國利用外資方式呈現多樣化。利用外資的方式除了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之外,我國又穩步實施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促進境內證券市場開放。截至2010年底,共批準97家QFII機構,投資額度近200億美元。同時允許外資以并購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2006年頒布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外資并購政策和環境進一步改善。
  (三)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優化。十六大以來,外商投資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提高。2003—2011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為50.2%,比2002年提高2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則逐步下降,2011年為48.1%,比2002年下降26.7個百分點;特別是第一、三產業吸收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商貿服務和民生服務領域的外資明顯增多。第二產業中,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家用電器、汽車制造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繼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外資日益形成規模。相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了明顯提升。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超過1400家,比2002年增長一倍以上。外資研發中心中,從事先導技術研究型的占50%以上,已超過從事市場調研型的比重;60%以上的研發中心將全球市場作為其主要服務目標。
  四、“走出去”戰略邁出新步伐,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軌道
  十六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投資合作取得新發展,“走出去”的規模迅速擴大,“走出去”的層次、水平與效益進一步提高。
  截止到2011年末,我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已達到3189億美元。2011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6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9.7倍,年均增長46.4%。
十六大以來,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2011年,我國對外投資已覆蓋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2011年,亞洲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的65%左右,拉美占19%左右,歐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市場的開拓也取得積極成效。
  與此同時,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已形成一支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2011年,對外承包工程(包括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1034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2倍,年均增長28.0%。此外,僅“十一五”時期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達192萬人,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1.5倍。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取得新成就,自貿區建設進展順利
  十六大以來,我國積極拓展雙邊經貿關系,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不斷深化多邊經貿合作。目前已累計建立了160多個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訂了150多個雙邊投資協定,與美、歐、日、英、俄等均建立了經濟高層對話。與五大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5個自貿區,已簽署10個自貿協定。在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與APEC、10+1、10+3、中非合作論壇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合作日益深化。我國還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多種形式的邊境經濟貿易合作。
  自貿區建設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對外貿易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我國與10個自貿伙伴(包括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香港和澳門地區、臺灣地區)的雙邊貿易額達到了7826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26.3%。其中,我國與東盟、智利、秘魯和新西蘭的雙邊貿易額增速分別高出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速2.8、10.1、13.7和8.3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我國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融入世界經濟;應對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對外開放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