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運輸“半年報”透露新風向

2012-8-20 9: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運行重要的先行部門。面對上半年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全省客貨運量總體穩步增長,反映了我省經濟的運行活力—— 
  合肥東港碼頭是南淝河上最大的件雜貨碼頭之一,年吞吐能力達到200萬噸。7月初,記者來到這座碼頭時,這里一片繁忙,碼頭的貨場停滿了載貨汽車。運營這座碼頭的合肥通達航運公司負責人稱,今年以來,碼頭的運量總體保持平穩,同比增長20%左右,但船東普遍反映接到的船運訂單較去年已經明顯有所減少,目前,全年貨運量很難有大的增長。
  客貨運量的變動是反映經濟走勢的重要風向標。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主要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4.7億噸,增長15.5%,完成貨物周轉量4591.4億噸公里,增長14.1%,總體反映出全省經濟的活躍程度對貨物運量形成較為有力的支撐,但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的同比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別回落0.8個百分點和3.1個百分點,顯示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擴張步伐的總體放緩。
  增長仍有潛力
  根據省地方海事局提供的統計數據,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水路貨運量20084萬噸,同比增長15.64%,完成貨物周轉量7602329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5.63%。在貨物各主要貨種中,金屬礦、石油和天然氣及制品、鋼鐵、礦建材料等同比均有明顯下降,而這些貨種也是在經濟下行背景下需求明顯放緩的貨種。根據該局的預測,下半年,這些貨種的運量下滑勢頭仍難扭轉,受此影響,我省長江各港口的吞吐量將難現前兩年的快速增長勢頭。
  另一大拖累全省港口貨運量表現的因素是出口增幅的總體放緩,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港口吞吐量17154.23萬噸,同比下降1.69%,其中,出口10836.51萬噸,同比下降1.61%,成為“打壓”港口貨運量表現的主要力量。
  與水運相比,鐵路運量更是增長乏力。上半年,鐵路貨運量僅為0.6億噸,同比微增0.9%,貨物運輸周轉量則連續下滑。作為煤炭等大宗貨運的首選運輸方式,鐵路貨運的“溫吞水”狀態更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
  值得關注的是民航的客運貨量表現,全省民航機場完成旅客運輸282.9萬人,增長16.9%,增幅居華東地區第1位。民航完成貨運量2億噸,同比增長1.1%,但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20.2個百分點。這種增長態勢,與民航方面積極加大運力投放,開辟新航線密切相關,上半年,合肥機場共增加了3架飛機并進行了航線調整。
  這也顯示出,全省的客貨運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運輸需求,全省貨運量總體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今年上半年,我省沿江六港(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合肥)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0081標箱,同比增長34.55%,但是,由于我省公水聯運、鐵水聯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仍不健全,一大部分貨運量外流周邊省份,也直接約束了省內貨運量的進一步增長。蕪湖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合肥前往該港中轉的集裝箱不足該港總集裝箱運量的20%,這與合肥作為省內的主要的集裝箱生成地的地位極不相稱。
  有“脫節”之憂
  據合肥市地方海事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合裕航道在合肥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鹽、馬鋼、熔安動力等一批大企業均分布于合裕航線周邊,看中的正是水運運量大、低成本的優勢。正是因為看到水運的這種獨特支撐作用,合肥市正在醞釀從兆西河打通該市的第二條通江航道,更好地服務于廬南重化工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
  從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來看,我省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需求存在脫節之處。省統計局相關報告分析,我省是全國運輸方式發展不均衡的省份之一。無論客運還是貨運,公路都處于絕對優勢,上半年全社會客運量中,公路、鐵路分別占96.8%、3.1%;水運、航空合計僅占0.2%,其中,在貨運量中,公路占82.1%,比重比去年還提高0.8個百分點。雖然公路運輸具有靈活、迅速、方便,可以實現“門到門”運輸的特點,但公路運量小、成本高,并不適合大宗商品的運輸。目前全省公路運輸的形勢是收入增加,但成本較大幅度上升,利潤空間在縮小,束縛了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也使得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的內在動力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需要進一步得到強化。
  以馬鞍山為例,該市在行政區劃調整后,加快了鄭蒲港建設步伐,并提出要打造江海聯運的樞紐中心,這一定位既是基于該港的獨特地位提出,更主要是滿足該市裝備制造業等重型制造業對于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以及重型裝備產品的外運需求。
  因此,就我省正在加速推進的工業化進程而言,綜合協調發展多種運輸方式,充分發揮水路運輸運能大、運價低的優勢以及鐵路運輸在中長距離和大宗貨物運輸中的地位,盡快拉長現有運輸體系中的“短板”已經是當務之急。
  硬件待突破
  開港不到2年的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既體現了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貨運需求的拉動作用,也很快體會到硬件水平對于航運發展的束縛作用。由于一期項目對于合肥地區集裝箱生成能力的估計不足,其7萬標箱的年吞吐能力在1年多以后已經飽和,目前正在加快啟動二期建設,二期的吞吐能力按照40萬標箱設計,旨在更好地適應合肥及周邊地區的航運潛在需求。
  構建有序銜接、高效運轉的綜合運輸體系,必須以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前提。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15億元,增長24.8%,盡管投資增幅居中部前列,但投資總量僅居全國第19位,居中部地區第5位。目前,全省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通車里程和新項目建設投資總額均居中部后列。水運方面,盡管“十一五”期間,我省水運投資增長居全國前列,但目前水運投資也有放緩跡象,上半年,我省水運建設投資14.0億元,增長17.5%,而河南、江西、湖南分別增長了10.7倍、3.6倍和1.5倍,顯示出中部各省在構建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水水聯運的綜合運輸體系的競相突破之勢。
  基于此,我省已經計劃進一步追加交通建設領域的投資規模,將“十二五”期間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水運建設的投資由規劃的1600億元上調到2000億元,力爭完成2500億元,將水運投資由200億元增加到300億元,旨在通過新一輪交通建設熱潮,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從而加速構建起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更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運輸體系。(胡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