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禁品運輸為何久治不愈?
2012-8-18 14:3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張穎川
繼去年以來的“杭州快遞包裹爆炸事件”、“廣州天河快遞爆炸事件”之后,近日一起利用快遞運毒案再次將快遞違禁品運輸問題推向風口浪尖。
前不久,該起案件在成都市一中院法庭接受審理。據檢方指控,遼寧女子魏某在2011年12月初,以販賣同時供自己吸食為目的,在四川成都購買大量毒品,后委托他人以快遞運輸的方式分兩批將毒品藏匿在電飯鍋內郵寄到北京。經鑒定,兩個包裹內的毒品均為冰毒,共計278.53克,魏某被控運輸毒品罪。公訴機關建議法庭在有期徒刑15年到無期徒刑之間對魏世友量刑。此案將擇日宣判。
中國政法大學洪道德教授在分析上述案件時指出,在運毒過程中,快遞公司有可能會承擔兩方面的責任:一個是行政責任,還有一個是刑事責任。快遞公司和快遞人員如果明知這是毒品,為了賺取快遞費而協助販毒人員進行販運,就是販賣毒品的共犯,要負刑事責任;如果他們按照規定應當進行審查,但是因為急于做成這單遞送,在審查這個環節上面疏忽了,這樣可能承擔的是行政責任。
為什么一個電飯鍋就可以將毒品輕易運出?利用快遞運輸違禁品事件又為何接二連三地發生?到底該如何來整頓和杜絕快遞行業違禁品運輸?治而難禁
所謂禁寄物品,是指國家法律、法規禁止寄遞的物品。根據《禁寄物品指導目錄及處理辦法》,禁寄物品主要包括:各類武器、彈藥;各類易爆炸性物品;各類易燃燒性物品;各類易腐蝕性物品;各類麻醉藥物;各類生化制品和傳染性物品;等等。
通過以往發生的案例可發現,快遞違禁品運輸不僅危害公共安全、危害社會管理秩序、妨害公共衛生,而且為侵權商品泛濫提供了渠道,為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極大增加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當然,對于違禁品運輸的治理,相關部門曾作出不懈的努力,自然也不乏相關法律條文的保障和約束。
據了解,國家郵政局先后發布了《禁寄物品指導目錄及處理辦法》、《寄遞服務企業收寄物品安全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文件,提倡快遞實名制,推行驗視制度,以確保寄遞安全;交通運輸部《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快遞企業安全設備配置的規定》、《快遞服務》等國家標準也對違禁品運輸作了詳細的規定;2008年7月,國家郵政局、國家安全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寄遞物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通告》,其中對違禁品運輸作出了明確規定。
盡管如此,違禁品運輸目前依然是治而難禁。如今,快遞運輸違禁品漸成物流行業“潛規則”。從白酒等易燃物品到假名牌等侵權物品,其中不乏毒品、爆炸物等危險品。上述案例就是典型的證明。
記者也曾以向內蒙古寄遞液體藥品為由,分別電話咨詢了幾家快遞公司,他們均表示可以郵寄相關物品。某快遞公司的派件員小周就對記者說:“液體原則上不準送,但是包裝好、保證不漏就可以。”而另外幾家公司的派件員均稱“沒問題”,并表示走陸運會更安全,只是時間可能要久一些。由此可見,違禁品運輸在快遞行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快遞爆炸、快遞毒品等事件屢屢發生也就有了注腳。探尋病因
違禁品運輸治而難禁,究竟原因何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投遞客戶和快遞企業安全意識不高、安全措施不到位是一個重要因素。快遞企業由于只強調快捷的服務,對違禁品的范圍、危害往往認識不足。如有些客戶在寄送貨物時一般會以隱私物品為由不愿意打開包裹,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快遞員都不會堅持,最多用手掂量一番,沒有大問題就可以郵寄。而快遞公司雖然明文規定不允許派送液體等“違禁”物品,但對“熟客”的快件卻并不仔細盤查。
同時,為了追求收件效率,物流企業對寄遞物品開箱驗貨環節的審核較為寬松,使得各種違禁品在物流公司的收件單上頻頻出現。另外,一些快遞企業片面強調利潤、成本,對違禁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加大安檢人員和設施的投入也很“吝惜”等等,都導致違禁品寄遞在快遞行業的泛濫。
而在北京法大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盧潁中看來,法律方面的不完善也是一個關鍵所在。具體表現為:
國家對違規運輸違禁品的快遞企業處罰力度不夠。按照《快遞市場管理辦法》,違規投遞違禁品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對快遞企業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快遞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這樣的處罰較輕,不足以震懾違規企業。
目前實施的《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仍是推薦性標準,不具備強制性,導致快遞企業有令不行。
同時,根據《郵政法》規定,快遞企業的監管主要由省一級郵政部門來進行,區縣級的郵政局對快遞企業無監管權,這樣就造成了對快遞企業的監管不力。省級郵政部門相對于區縣級郵政部門而言,離快遞企業較遠,政府機關的監管很難到位。
另外,由于電商與快遞物流的結合帶來雙贏的效果,B2C網購快件業務已占快遞業務量近一半。但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行業整體融合相關的政策法規與自律準則還不健全,進而為違禁品的運輸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依法治理鑒于目前違禁品運輸在快遞行業普遍存在的形勢,強化寄遞行業違禁品運輸治理已是刻不容緩。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治理和防范快遞行業違禁品運輸亂象?
記者認為,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大違禁品范圍和危害的宣傳力度,提高快遞客戶和快遞企業的安全意識,將違禁品運輸扼殺在搖籃之中。
另外,快遞企業還應從自身做起,加強自律。如強化自身建設,加強檢查力度,提高責任意識,健全快遞企業對快遞員的從業培訓、資格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快遞企業對個人快件需嚴格執行驗視制度,對路邊、旅店等高風險地點收寄的快件,除了要執行驗視,還應該配有后序檢查程序;檢查手段應該多樣化,提高網點和分撥中心的抽檢率,增加安檢設備投入,盡量為每個網點配備X光機等。
盧潁中則從法律角度對寄遞行業違禁品運輸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一方面,加大對違規快遞客戶和快遞企業的處罰力度,要讓快遞客戶和快遞企業感受到切膚之痛,不敢在違禁品運輸上有越軌之舉;另一方面,就是完善快遞實名制。通過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對快遞實名制進行約束,完善相關的制度。這樣,可以對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進行追溯,有利于打擊犯罪和違法行為,維護良好社會治安。“另外,還要簽訂安全協議。對占快遞業務量近一半的B2C網購快件業務,雙方應簽訂安全協議,明確網店的安全義務,實行合同與抽檢結合的安全保障制度。網店和快遞企業以合同的方式約定物品的合法性和違約責任,一旦網店違約,按合同承擔安全義務違約的法律責任。”盧潁中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