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后WTO時代:規則改變中國

2012-8-11 8:3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之巨變,有目共睹。這十年,是科學發展觀探索與成熟的關鍵十年,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凡的十年。 
  十年間,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嚴峻挑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沉著應對,科學決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排除重重干擾,化解種種危機,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持續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十年間,中國已從一個努力爭取參與世界貿易游戲規則的“丑小鴨”,成長為經濟全球化中的“優等生”,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民生改善,“神舟”飛天、“蛟龍”入海為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福祉謀求了更大的空間。這一切都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科學發展觀是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科學理論。
  如果沒有張玉卿在北京見證和參與的那場“革命”,江蘇外貿小商人劉琴或許至今還在以這樣的方式做生意——
  她奔波于東南亞國家,將牛仔布面料販賣給那里的成衣工,自己找到客源,拿到訂單,卻沒有外貿權。當時她只能割讓一部分利潤,向當地的外貿公司繳納“代理費”。
  但現在不同了。“做外貿,每個人都有機會。”她說。
  過去,外貿權一度由少數外貿總公司壟斷,一般企業面對的是計劃、配額、許可、內部審批,是“三六九等、層次分明”的體系。這樣的體系曾賦予外貿審批機構巨大的權力,有一位負責審批的官員,不打網球卻得了一種叫“網球肘”的病,就因為每天在批文上簽字簽得太多。
  在中國加入WTO前后,對“中國的外經貿體制作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無論是國企、私企,還是合資企業,甚至自然人,都被允許從事外貿。“這一做法使得我國在貿易權上實現了真正的人人平等。”原外經貿部條法司司長張玉卿說。
  在中美關于中國加入WTO的雙邊談判取得成功僅半個月后,張玉卿當時所在的外經貿部即開啟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工作,隨后擴展至其他各部委,歷時近兩年,涉及3000多部法律法規。目標就是改造在計劃經濟下的那套規則,要盡快跟基于市場經濟的WTO規則對接、匹配。
  “毫不夸張地說,清理法律法規和制定新的外貿制度,就像是一場革命。”張玉卿始終這樣認為。
  這場“革命”某種程度上確實革了外經貿部的“命”。在中國加入WTO后的第469天——2003年3月25日清晨,沒有任何儀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的牌子悄然摘下,換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牌子。
  這樣的“革命”其實是中國改革一路走來的某種必然。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決定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WTO的前身)時,并沒有像一些東歐計劃經濟國家那樣采取不觸及國家內部體制的“進口承諾”方式,而選擇以“關稅減讓”的方式,讓關稅起到杠桿調節作用。在張玉卿看來,“這說明當時的決策就是朝著市場經濟方向去的”。盡管那時“市場經濟”還是個敏感詞,直到1992年才被寫進十四大報告。
  中國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在多個公開場合一再重申,中國入世的重大意義之一是:以外力來推動內部的改革。中國改革的重要智囊人物遲福林也曾表示,入世將帶來中國全面的體制性開放,而全面的體制性開放將倒逼改革,“中國加入WTO鎖定了改革的方向和速度”。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句話更被寫進了2002年的十六大報告。
  眾多觀察者相信,加入WTO對于中國的意義,絕不僅僅關乎貿易;它給國人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具體而微的各種條款,更是構筑市場經濟基石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法治精神”等規則和理念。
  這些規則“溢”出了外經貿領域。
  人們從浩繁的入世文件中發現,絕大部分條款均是對政府行為的規范。首都經貿大學學者張智新評論說:“原來市場經濟首先不是對公民個人或者企業的要求,而是對政府的要求。”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2003年即進行了以“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為方向的政府機構改革;2007年十七大提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2008年3月開啟了又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兩次改革被眾多評論者視為“管制型”政府的逐漸轉型。
  十多年來,政府采購法、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相繼出臺;知識產權、反傾銷、反補貼等領域引入司法審查制度,允許司法部門挑戰行政部門;法律法規出臺前開始公開征求意見……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花如此大的精力來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并且為學習WTO規則投入如此大的財力、物力。”瑞士伯爾尼大學世界貿易研究所所長、WTO專家組專家Thomas Cottier曾這樣說。
  張玉卿曾經見證中國入世的全過程,并且是中國公民在WTO專家組任職的第一人。在中國入世十周年時,早已從商務部(原外經貿部)退休的張玉卿寫了一篇文章《WTO給中國帶來了什么》。他認為,顯而易見的是進出口總額和GDP數字的驚人增長,但更多的改變則是無法用數據來描述的。
  “WTO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國際組織,一套法律制度,一種經濟運行規范。”張玉卿說,“它所體現的理念和規則,有必要推廣到經濟以外的領域,這對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很重要。”
  他如今想再寫一篇文章,探討中國入世后下一個十年的路該怎么走。不過,“這篇文章可不好寫”。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