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流通成本從整治公路收費始
2012-8-10 7: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政府網7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大流通業用地支持力度,減輕流通產業稅收負擔,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業內人士表示,《意見》的出臺將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但如何制定有效的實施細則成為流通業能否真正迎來大發展的關鍵。(8月8日新華網)
商品流通成本有多種組成,而重要的是運輸成本,其中過路過橋費不可忽視。在社會大生產的語境下,任何產品都得通過運輸來實現,過橋過路費高,附加在商品中的成本就高,對物價的影響力就大。從目前看,公路收費過多、過密,價格居高不下的現象比較普遍,一些高速公路,收費標準自行自定,有的短短的一公里收費1元。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說:“從廣州至北京的運輸成本比從廣州到美國還要貴”。不僅如此,公路收費不按年限運作,沒完沒了,有的即使到期,即使早已收回成本獲得巨額利益,仍然收費不止。審計署對18個省市收費公路建設運營管理情況進行了審計,抽查山東等12個省、市35條經營性公路,結果顯示,這些公路獲取的通行費收入高出投資成本數倍乃至10倍以上。如此收費流通成本如何降得下來。
對于公路不合理收費問題,有關部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整治行動,但從結果來看,停止收費的高速公路卻屈指可數,一些收費高甚至明顯的超期服役公路還繼續存在。再則,最近實行的重大節假日車輛免費,只是限于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其他運輸商品貨車與此無緣。
誠然,對于一些特殊商品早有規定設立綠色通道,如運輸農副產品,如急需物資等,但其只是整個物流商品中的一部分,而其他商品,即使是農副產品的附加品也還得通關繳費,因而從整體上來說,物流還承受著過重的負擔。
公路帶有很強的公益性,不能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不能像辦企業建工廠上項目那樣,以經濟效益為目的,更不能像搞房地產那樣,牟取暴利,可是一些地方卻把公路當作“搖錢樹”,能收就收,能多收絕不少收,甚至在發生天災期間也不放過。
任何公路都不可能重復,先天就決定了其帶有一定的壟斷性,如果沒有嚴格的規范管理,切實有效的措施,很容易成為部門謀利的工具,而此種謀利,必然要轉嫁到物流,轉嫁到公眾身上。
降低流通成本,合理地實行過橋過路收費,關系到整個物價,關系到民生,因而,加快流通產業發展必須先從整治公路收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