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全文
2012-7-25 11: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
國發〔2012〕18號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構建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交通運輸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對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關鍵時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并與《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銜接,制定《“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發展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時期,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開創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現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97萬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71%,運輸能力緊張狀況總體緩解,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由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組成的“五縱五橫”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進程加快。鐵路客運專線、區際干線及西部鐵路大規模開工建設;“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西部開發八條公路干線建成通車,農村公路通達和通暢水平顯著提升;一批專業化煤炭、原油、鐵礦石、集裝箱碼頭投入運營;以長江、珠江等水系和京杭運河為主體的內河水運格局基本形成;樞紐和干、支線機場建設有序推進;跨區域油氣骨干管網初具規模;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軌道交通初步成網;綜合交通樞紐起步建設;國防交通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2.技術裝備實現跨越發展。掌握了高速鐵路成套技術,鐵路重載運輸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地區實現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超大型油輪、集裝箱船舶的建造水平大幅提升;空管新技術推廣應用;鐵路、公路、機場等建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水筑港、河口航道治理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3.運輸服務水平整體提升。運輸能力顯著提高,覆蓋范圍持續擴大,選擇性不斷增加。圍繞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圈逐步形成,城際運輸的時效性和便捷性明顯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覆蓋面逐步擴大;農村運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交通安全監控措施不斷完善,運輸安全性不斷提高;多種運輸方式協調配合,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節能環保初見成效。加快發展軌道交通、水路等運輸方式,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積極發展電氣化鐵路和重載技術,實施港口機械油改電,淘汰老舊車船,優化航路航線等,著力推進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的應用。頒布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和集約用地等政策、規范及標準,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節能環保管理制度。
5.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推進以合資方式為主的鐵路建設投融資模式。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完善運輸市場運行機制,改善國有大型交通運輸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組建交通運輸部,在建立綜合運輸管理機構上進行了探索。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交通運輸能力不足,難以有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尚不完善,技術等級、網絡覆蓋廣度與通達深度有待提高,區域間、方式間、方式內等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存量設施系統效率偏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效銜接尚未完全形成,綜合交通樞紐和一體化服務發展滯后;運輸裝備和整體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自主創新及產業化發展能力不強;運輸服務總體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交通運輸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提升;能耗與排放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交通運輸綜合管理體制改革滯后,運輸市場環境有待優化,政策、法規、標準、人才結構等仍需健全和完善。
(二)發展要求。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正經歷著深度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對我國現有的經濟結構和龐大的生產能力構成嚴峻挑戰。從國內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科技水平整體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將再上新臺階。內、外部形勢要求交通運輸既要為拓展外部發展空間提供支撐,又要為擴大內需提供保障。
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余年來大規模、高速度的建設,各種運輸方式的網絡框架基本形成,技術裝備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初步具備了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基礎條件。綜合判斷,“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完善的關鍵時期,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交通運輸體制改革的攻堅時期。
1.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笆濉睍r期,隨著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工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客貨運輸需求將持續穩定增長,結構將不斷升級。煤炭運輸維持西煤東運、北煤南運格局,石油、鐵礦石等大宗貨物運輸需求穩步增長,小批量、高價值、多頻次貨物運輸需求快速增長。旅客運輸需求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特征,國際、城際和城市客運需求迅速擴張,對運輸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適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必須適度超前建設,提高客貨運輸能力,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推進一體化運輸服務,強化并完善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以適應貨物優質運輸、及時送達和旅客購票方便、出行安全、換乘便捷等需要,逐步發揮交通運輸在產業優化布局、人口合理分布、城市空間有序拓展等方面的引導作用。
2.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笆濉睍r期,國家繼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鎮化布局和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促進民族團結、領土完整、邊疆鞏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要充分發揮引導區域空間布局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作用,優化東部地區交通網絡結構,加強中部地區東引西聯通道建設,擴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路網規模,統籌優化開發區等區域的通道建設;統籌城鄉交通協調發展,繼續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逐步提高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運輸服務能力。
3.強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笆濉奔敖窈髸r期,我國的土地、線位、岸線、空域等資源將日益緊缺,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交通運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持續增長,能源消費快速增加,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要求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優化運輸結構,提升裝備技術水平,改善運輸組織,實現節約集約發展。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交通發展方式,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從分散、獨立發展轉向一體化發展,初步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總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出行需要。
“十二五”時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安全質量。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建立嚴格的安全監管和質量管理制度,并貫穿于交通運輸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各階段,著力提升技術和裝備水平,全面提高運輸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保障能力。
——合理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格局、資源分布和產業布局等要求相適應,合理布局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運輸網絡,實現通道暢通、樞紐高效。
——優化結構。因地制宜,發揮各種運輸方式優勢,強化鐵路和國省干線公路作用,優化運輸結構,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在區域間、城市間、城鄉間、城市內的協調發展。
——適度超前。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和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要求,著眼于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立,在滿足現階段客貨運輸需求的基礎上,使基礎設施能力適度超前。
——講求效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統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運輸資源,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優勢和交通網絡效能,提升服務水平、物流效率和整體效益。
——綠色發展。從國家戰略和基本國情出發,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落實在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運輸服務中,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綠色發展。
——多元投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拓寬社會資本進入交通運輸領域的渠道和途徑。
——改革創新。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完善政府運輸監管,按照綜合發展的要求,建立發揮政府和市場各自職能的高效的體制機制,依托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充分發掘存量潛能,全面發揮增量效能,增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以“五縱五橫”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總里程達490萬公里。
——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營業里程達4萬公里以上,運輸服務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加強煤運通道建設,強化重載貨運網,煤炭年運輸能力達到30億噸;建設以西部地區為重點的開發性鐵路;全國鐵路運輸服務基本覆蓋大宗貨物集散地和20萬以上人口城市。
——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8.3萬公里,運輸服務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國道中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比重達到70%以上;農村公路基本覆蓋鄉鎮和建制村,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通班車率達到92%。
——完善煤炭、進口油氣和鐵礦石、集裝箱、糧食運輸系統,海運服務通達全球;70%以上的內河高等級航道達到規劃標準,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擴大和優化民用航空網絡, 80%以上的人口在直線距離100公里內能夠享受到航空服務。
——形成跨區域、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緊密相連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運輸網絡。
——強化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市區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實現中心城區500米范圍內公交站點全覆蓋。
——基本建成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增強郵政普遍服務能力,發展農村郵政,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
四、主要任務
(一)基礎設施。
建設以連通縣城、通達建制村的普通公路為基礎,以鐵路、國家高速公路為骨干,與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組成覆蓋全國的綜合交通網絡,發揮運輸的整體優勢和集約效能。
1.完善區際交通網絡。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建設黑河至三亞、北京至上海、滿洲里至港澳臺、包頭至廣州、臨河至防城港等5條南北向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天津至喀什、青島至拉薩、連云港至阿拉山口、上海至成都、上海至瑞麗等5條東西向綜合運輸通道,優化結構、提升能力,形成覆蓋全國的區際運輸網絡。
(1)鐵路。
科學推進鐵路建設。加快構建大能力運輸通道,形成快速客運網,強化重載貨運網。
發展高速鐵路,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貫通北京至哈爾濱(大連)、北京至上海、上海至深圳、北京至深圳及青島至太原、徐州至蘭州、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等“四縱四橫”客運專線,建設相關輔助線、延伸線和聯絡線。強化區際干線,新線建設與既有線改造相結合,擴大快速鐵路客運服務覆蓋范圍。
加快西部干線建設,強化煤炭運輸等重載貨運通道,盡快形成功能布局完善、覆蓋范圍廣、通道能力強、技術結構合理的運輸網絡;建設港口后方鐵路集疏運系統,推進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加強改造既有線,配套建設客貨運設施。
(2)公路。
有序推進公路建設。貫通國家高速公路網,加強國省干線公路改擴建,發揮高等級公路快速通達的效益。
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矩炌ū本┲辽虾57條首都放射線、沈陽至?诘9條南北縱向線、連云港至霍爾果斯等18條東西橫向線,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
加大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力度,提升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重點改造“五射、六縱、四橫”15條國道及其他瓶頸路段;實施縣通二級公路工程,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標準公路;
加強省際通道和連接重要口岸、旅游景區、礦產資源基地等的公路建設。
(3)水路。
積極發展水路運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