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雙轉移”戰略 加快轉型升級
2012-7-23 10:18:00 來源:梅州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7月20日下午,省委召開常委會議,聽取梅州 “雙轉移”工作情況匯報。省委書記汪洋主持會議。省委常委、副省長等省領導參加了會議;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市長譚君鐵等列席會議并匯報工作。
會議認為,近年來,梅州注重打基礎、優環境、強產業,在依托資源優勢、做大特色產業、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可喜步伐,經濟快速發展 , “雙轉移”成效明顯,為下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后勁、轉變發展方式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指出,梅州“雙轉移”工作還存在配套環境不完善、承接產業轉移層次偏低、勞動力素質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會議強調,梅州是我省的山區市。山區“雙轉移”要加快推進,但不可急功近利。要在充分用好山區市生態環境優越、土地成本較低、自然資源豐富等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園區發展環境,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提升勞動力素質,在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同時,不斷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會議強調,梅州是我省的生態屏障,在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必須始終如一地走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道路,產業轉移決不能搞成污染轉移,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得一時的高速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工業發展、產業轉移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堅持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要著力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環保 “三同時”制度,加快完善產業轉移工業園污染設施運營監管的政策措施,健全監管機制,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入。加大江河、湖泊和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精致高效農業,鼓勵園區和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開展清潔生產,加強節能減排考核,提高節能減排水平。
朱澤君在匯報時說,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推動 “產業與勞動力雙轉移”的決策部署,按照汪洋書記對梅州提出 “扎扎實實抓好 ‘雙轉移’,強力抓好招商引資,大力推動綠色的經濟崛起,努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指示精神,以及朱小丹省長 “推動工業化與城市化兩化融合,努力提升梅州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力”的要求,搶抓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的重要機遇,堅持把“雙轉移”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相結合,與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特色宜居城鄉相結合,與扶貧開發 “雙到”、促進農民耕山致富相結合,取得了明顯成效。至今年6月,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3.7億元,開發面積10.8平方公里;共引進項目128個,建成投產項目81個、投資額180.27億元;2011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8.69億元,比增50.39%;解決勞動就業15217人,其中本地員工占95%。2008年以來,全市共培訓城鄉勞動力44.7萬人,新增轉移就業55.8萬人,其中轉移到珠三角地區23.68萬人。自實施 “雙轉移”和扶貧開發 “雙到”以來,是梅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是群眾得實惠最多、幸福感最高的時期,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好的時期。我市的實踐證明,省委省政府實施 “雙轉移”的戰略是十分正確的。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擴容提質,筑巢引鳳,努力提升產業轉移承載力。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夯實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一是全力建設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圍繞“生態園區、工業新城”的定位,利用廣州技術、人才等優勢,用好10億元省競爭性扶持資金和廣州3.65億元幫扶資金,加快推進園區“七通一平”。引進了碧桂園投資10億元建設四星級酒店和優質生活社區,大力推進畬江中心鎮學校、路橋、水電、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生活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吸引了伊利集團、正源華茶、泰合科技等一批優質項目落戶。加快建設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鼓勵有條件發展工業的縣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辦好一個特色工業園區。二是努力創建文化旅游特色區,著力打造幸福導向型產業集聚區。堅持生態優先,宜居為重,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變資源優勢為優勢資源,整體策劃推介“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著力培育休閑度假、保健養生、農耕體驗、婚慶服務、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產業。2011年以來,共引進了文化、旅游及精致高效農業項目285個,投資總額達733.14億元,其中旅游、文化項目135個,投資總額418.2億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數1132.67萬人、旅游總收入116.2億元,分別比增51.6% 和59.53%,其中過夜客占67%,人均消費達700元。
(二)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努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梅州作為欠發達的山區更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才有后發優勢。一是大力實施 “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發揮梅州僑鄉和外出鄉賢多的優勢,鼓勵引導海內外鄉賢以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技術支援等形式回鄉創業,去年以來全市引進大百匯、紫晶光電、威而信、賽翡藍寶石等121個鄉賢投資項目,計劃投資總額511.81億元,其中落戶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區的有21家,投資總額76.68億元,占整個園區的36% 。 二是策劃設立 “園中園”,推進產業集群轉移,降低企業的物流與配套成本。引進廣汽集團打造以五羊摩托為龍頭的摩托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園。與廣晟集團共建南方科技稀土產業園,著力推動稀土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力爭形成 “北有包頭、南有梅州”的稀土產業發展格局。引進四川科倫集團發展生物制藥與物流產業鏈。引進珠江啤酒集團建設區域啤酒釀造中心,首期年產20萬噸的生產線已建成投產。通過產業集群轉移更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三是依托優勢資源,著力引進優質項目。主動策劃項目抓招商,著力引進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龍頭項目。今年以來,引進了飛利浦和三菱重工2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客家文化基地、影視文化基地、養生谷等一批重點項目。四是以招才引智帶動招商引資。出臺《加快引進優秀人才的若干規定》,幫助解決住房、醫保、科研及子女就讀等問題,既為引進、留住人才創造條件,又為產業發展帶來商機。近年來,僅園區就引進高級技能人才487名,專業技術人才980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撐。以高薪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文化旅游特色區投資開發公司職業經理人,也為梅州發展文化旅游帶來新理念、新項目和新市場。實踐證明,引進高素質人才更有利搞旺一方產業。
(三)創新機制,共建共享,不斷增強產業轉移的內生動力。一是探索穗梅幫扶合作新模式。廣州市委、市政府歷屆班子十分重視對口幫扶梅州和“雙轉移”工作,主要領導多次親臨梅州考察指導,不斷完善共建機制,選派優秀干部駐梅抓落實。近年來,五羊摩托、珠江啤酒等18家廣州企業先后落戶園區,投資總額70.23億元,占園區企業投資的38.96%,既推動了梅州轉型升級,又促進了廣州“騰籠換鳥”。共同舉辦招商引資和產品推介會,把梅州金柚、平遠慈橙、嘉應名茶等名優特產推向廣州市場,既讓廣州市民共享綠色有機健康食品,又帶動山區農民增收致富。二是建立市縣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各縣(市、區)招商的積極性。由市筑巢、市縣共同引鳳,凡縣(市、區)引進的項目落戶園區,稅收按6∶4分成,既調動了各縣(市、區)積極性,又推動了產業集聚發展,避免了“滿山放羊”辦工業和污染環境現象。2008年以來,各縣(市、區)共為園區引進項目21個、投資總額28.02億元。三是營造崇商重企環境。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大規模培訓干部和企業家,與清華、北大、中央黨校、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浦東干部學院等高校建立培訓平臺,先后就文化旅游、精致高效農業、先進制造業與城鄉建設舉辦76期培訓班達3800人次。另一方面全面整治機關作風,強化黨風廉政建設,治庸治懶治賭,嚴查“卡拿壓要”歪風。成立市、縣行政服務中心,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工難、用地難等問題。同時,借力“三打兩建”大行動,斬鏈拆傘,打破利益尋租格局,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廣泛開展“修路種樹搞衛生、創先爭優比奉獻”主題活動,營造安商、親商的良好氛圍。
(四)產城聯動,城鄉互動,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市化。以城市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促進產城聯動發展。一方面,著力把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建成梅州城區副中心,一手抓園區產業集群發展,一手抓所在地鎮區公共服務,努力建設15萬人口的工業園區、生態新城。嚴格把好環保關,嚴防污染項目轉移梅州。寧可發展慢一步,也不能急功近利,為了求得一時的發展而破壞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按照汪洋書記“建設有特色、有個性,讓人記得住的城市”的要求,堅持統籌城鄉、以城帶鄉、城鄉互動,著力建設城是鄉的宜居區、鄉是城的后花園,長短結合,科學規劃,務實推進,建設幸福城區、美麗鄉村,以優美環境吸引投資、發展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重點抓好梅州城區和各縣縣城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引進碧桂園、海航集團、南方傳媒、創鴻集團等一批大企業推動城市經濟與產業發展,著力構建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客家特色鄉村城鄉發展體系,逐步形成“七星伴月”發展格局。
(五)統籌城鄉,培訓就業,大力促進城鄉勞動力有序轉移。采取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委托培訓等方式,增強培訓就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抓好當年應屆大中專及高中畢業生和復員退伍軍人等新成長勞動力全員免費培訓、全員轉移就業 “兩全”工程;開展 “三千技能提升”培訓工程,在新型工業、文化旅游、精致高效農業中,組織3000名有初級職業資格證的人員,實行高技能提升培訓。與省直部門共建職教基地,集中辦好5所萬人、6所五千人的技工院校,建成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堅持 “企業招工”和“學校招生”聯動,全市職業教育規模三年間翻了一番,在校生達8.4萬人。完善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的勞動力市場,主動對接廣州、深圳等轉移就業重點地區,建立19個勞動力接收基地,培訓農民、組織農民有序轉移就業。規劃建設中心城區及葉帥故園、橋溪古韻等旅游景區,著力培育中小微等民營企業,創造就業機會,幫助農民就地解決就業,既增加農民收入,又提高農民素質,也為發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騰出空間。全市技能人才從2008 年的22.58萬人增加到48.3萬人,轉移到珠三角就業人數23.6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6.1億多元,2011年人均年工資收入2.2萬元。
朱澤君說,幾年來,我們深深體會到 , “雙轉移”是省委、省政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我們從中得益良多:一是有力推動了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雙轉移”促進了我市經濟加速趕超進位、跨越式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人均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分別增長14.5%和13.2%。二是有力推動了城鄉統籌和民生改善。 “雙轉移”是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的有效途徑,進一步縮小了我市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差距,加快了我市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成為人民增收致富、共享成果的過程,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數。三是有力推動了干部群眾觀念更新、知識轉型和能力提升。 “雙轉移”不僅轉來了好項目和好產業,還轉來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先進理念,鍛煉了干部,增強了干部群眾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朱澤君也匯報了我市 “雙轉移”的主要制約因素,包括交通條件亟待改善,人才缺乏,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急需擴園,龍頭企業少、承接產業轉移層次低,城區亟待擴容提質等。
就下一步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推動我市 “雙轉移”取得更大成效,朱澤君匯報了五點打算。
一是大力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努力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一園”就是全力辦好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大力發展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新電子等新興產業,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兩特”,一是創建廣東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區,打造幸福導向型產業聚集區。發揮山水人文優勢,轉化交通區位劣勢,以文化和旅游產業為牽引,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帶動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二是建設特色宜居城鄉,統籌城鄉,城鄉互動,著力建設森林里的花園城市,大力發展城鄉服務業。“一精”就是大力發展精致高效農業,專題研究做好耕山致富文章,變農業大市為農業強市。總之,梅州的發展不急不行,太急也不行,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規劃,長短結合,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穩中求進促增長,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增強發展后勁。
二是千方百計改善交通條件,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路通財通”。實施 “雙轉移”和扶貧開發“雙到”關鍵是交通要先到。我們要重點抓好 “兩高一場”建設,廣梅汕鐵路擴能改造工程 (梅州至惠州高鐵)已列入國家 “十二五”鐵路建設規劃,我們正在全力跟進。積極推進畬華(梅縣畬江-五華華陽)高速公路建設,力爭3小時抵達廣州和深圳。著力規劃建設梅州至豐順新區快速通道,力爭融入揭潮汕1小時經濟圈。規劃建設梅州到福建漳州的高速公路,力爭2.5小時融入廈(門)漳(州)泉 (州)等海西區。梅縣機場力爭多開航班、多開航線。
三是借力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強勢,高起點規劃建設豐順新區。我們不能 “等靠要”而錯失良機,要主動作為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發揮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已開通和廈深高鐵揭陽中心站即將開通的區位與交通優勢,激活豐順豐富溫泉及山水人文資源,搶占周邊2300萬人和海內外1200多萬華僑的市場,高起點規劃建設豐順新區,重點建設國際溫泉城、空港高科技與物流產業園區和八鄉山生態旅游區,致力打造幸福導向型產業的發展區、高新技術產業與物流的集聚區、客潮文化融匯區和汕潮揭后花園。
四是變被動承接產業轉移為主動擇優招商引資,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堅持以質取勝,力爭綠色增長,加快培育主導產業和生產力骨干項目,主動吃透政策,研究對策,腳踏實地,因地制宜,謀劃項目,創造條件,主動招商。一方面深入實施 “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加強與港澳臺的交流合作,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著力發展旅游度假、生物科技、文化創意、精致農業、養生養老、綠色能源等六大產業,力爭引進一批優質項目,以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的經濟崛起。
五是扎實抓好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城鄉勞動力高水平有序轉移。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技能培訓方式,深入實施新成長勞動力“兩全”工程,加強與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勞動部門、大企業的對接,大規模組織城鄉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推動梅州由勞動力資源大市向人力資源強市轉變。實施高素質人才 “千人計劃”,創新舉措促進智力資源向山區轉移,超常規引進碩士、博士、副高以上職稱人才,強力推進產業發展與特色城鄉建設。
譚君鐵做了補充匯報,并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希望省里對近年來的 “雙轉移”工作進行全面回顧,總結梳理成功經驗,大力推廣先進理念,全面推動下一步的 “雙轉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二是希望省里出臺鼓勵各地積極創新的政策措施,充分激發各地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更好地發揮“雙轉移”的巨大效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