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臨沂優質環境孕育高質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2012-7-23 10:17:00 來源:大眾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臨沂的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商文旅引領發展戰略取得重要成效,文化與商貿、旅游、工業、農業發展的關系日益緊密,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文化與商貿融合發展方面,蘭山區著力推動文化與商貿物流、休閑娛樂相融合,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文化商貿物流基地。

  河南文化產業網7月23日消息:革命老區臨沂,是一個文化積淀豐厚,名人輩出,文化燦爛的地方。如何讓這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迎來文化發展的新春?臨沂用實際行動將答案展示在世人面前:大力實施“文化名市”戰略,以發展文化產業為切入,挖掘文化積淀,形成產業規模,努力打造古今文化相輝映的文化名市。經過全市人民的努力,到2011年底,臨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33.1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81%,臨沂的文化產業正成為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優質環境孕育高質文化產業

  臨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少軍認為,只有搭好臺才能唱好戲。近年來,臨沂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根本,構建起了多層次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眾所周知,臨沂是文化大市,文化資源富集,文化基礎厚實,有著文化繁榮發展的肥沃土壤。圍繞如何把潛在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提升城市形象和整體實力這一重大發展課題,市委、市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以大文化的理念凝聚起全社會共識,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組織領導上,臨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37個市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常委會定期聽取文化改革發展工作匯報,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市政府把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列入為民工程,實行項目分工負責制,每位市級領導聯系2至3個項目;人大、政協每年視察文化建設,形成了協同推進的文化建設組織領導機制。各縣區相繼健全了文化產業協調指導機構,加強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推進。

  有了強有力的火車頭,臨沂市委市政府還在細節上下足功夫,在發展部署上,連續開展了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體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樹立了抓文化就是抓發展、抓民生的理念;在全省率先召開了文化產業發展動員大會,提出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在全省率先確立了文化立市思想,提出了著力打造古今文化相輝映的文化名市目標;去年,又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市、實現"六個顯著提升"的發展目標,著力建設魯南蘇北區域性文化中心。

  為了確保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臨沂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引導,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文化名市建設實施綱要》、《關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全會精神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藝術創作專項資金、沂蒙文化英才專項資金等,營造了引導文化發展,扶持文化建設的優良環境。

  目前,臨沂已經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整體來看,全市已開始形成幾大文化產業空間板塊,區域錯位發展的格局初具雛形。中心城區文化商貿物流、文化休閑娛樂一枝獨秀;蘭山區的文教用品交易配送、電子商務信息產業發展迅速;西部、北部文化休閑旅游發展迅猛,已經在全國旅游市場闖出了一定發展空間;南部創意休閑農業獨具特色;蒼山的生態農業、郯城的銀杏產業開始形成品牌效應;東部文化工藝品制造基礎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出口歐美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市文化產業出口創匯的主要地區。連點成片、錯位發展的態勢和格局,為全市文化產業進一步規劃提升、組團發展、形成集聚效應打下了良好基礎。

  創新打破文化產業發展僵局

  “繁榮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改革創新,有創新才能有突破。”臨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務鋒如是說。創新才能突破,突破才能更好的發展。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臨沂市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促發展,深入推進了宏觀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和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著力破解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因素,構建起了充滿活力、科學有效的文化體制。

  作為全省五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臨沂市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不斷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難題,促進了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通過深化報業改革,組建了臨沂日報報業集團,成為山東省五大報業集團之一;通過深化廣播電視內部改革,實現了由事業主導型向產業主導型的轉變;通過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積極推進市歌舞團和柳琴劇團與企業的成功合作。在全國第一個組建了市縣兩級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局,在全市形成了集中統一、運轉高效的文化市場管理執法體系,保障了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創造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臨沂模式"。

  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改制方面,撤銷了市歌舞團建制,組建了蒙山沂水演藝有限公司和臨沂紅色沂蒙文化演藝有限公司,本著對改革院團"扶上馬、送一程"的原則,為其打造了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推進了臨沂報業集團與大眾報業集團的戰略合作,組建了山東沂蒙晚報傳媒有限公司、山東魯南商報傳媒有限公司,實現了多方合作共贏;整合全市廣電網絡資源,整體加入省級網絡,成立了山東省網絡公司臨沂分公司。

  改革充分激發了發展活力,各改革單位均有較快發展。到2011年底,蒙山沂水演藝有限公司已累計演出《蒙山沂水》3個演季256場,山東沂蒙晚報傳媒、魯南商報傳媒有限公司、山東省網絡公司臨沂分公司經營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0%、30%和58.3%。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過10億元的縣區,已由2010年2個增加到了6個。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各類文化產業項目500余個,其中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近200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近50個;100余個文化產業項目正在建設,其中投資過千萬的近60個,投資過億元的30余個。

  以點帶面 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

  面對文化產業發展這盤棋,臨沂找到了下好、下贏的訣竅:優勢門類逐步形成品牌帶動效應。

  臨沂文化產業在文化旅游、文化物流和影視產業等許多門類,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發展優勢和帶動作用明顯,特別在紅色文化、民俗工藝產業發展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紅色文化方面,圍繞弘揚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各縣區都建設了大批紅色文化景點景區,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積極舉辦各類研討會、觀摩會,基本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文化的弘揚打造形象、提高聲譽、綜合帶動產業提升和地區發展的路子。沂南縣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開館一年來,已有100多位中央和省部級領導前去視察指導工作,中央和省直機關調研指導110多次,50多個市級以上現場會、觀摩會、調研會在沂南召開,省內外60多個市縣區黨政考察團前去參觀考察,50萬人次前去參觀學習旅游。蒙陰縣在孟良崮教育示范基地的帶動下,去年前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團隊達335個、3.2萬多人次,全縣“六姐妹”、“孟良崮”等相關品牌企業達到20多家、產品30多種,從業人員5萬余人,年產值5億多元。

  臨沂的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商文旅引領發展戰略取得重要成效,文化與商貿、旅游、工業、農業發展的關系日益緊密,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文化與商貿融合發展方面,蘭山區著力推動文化與商貿物流、休閑娛樂相融合,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文化商貿物流基地;蒼山縣投資2億元建設的開元國際商城,文化內容占據了1/4;沂南縣的諸葛亮文化創意產業園,主打諸葛亮文化,通過文化元素的注入提升了商貿品位。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沂水縣天上王城景區打造了王城馬戰等幾大品牌演藝項目,增加了景區吸引力,沂水縣的另一水上實景演出項目已進入規劃;莒南縣天馬島旅游區正著手打造反映南宋抗金英雄楊妙真的演出項目,演出場地已開工建設。文化與農業融合發展上,蒼山縣、沂南縣、河東區、平邑縣、蒙陰縣等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舉辦草莓采摘節、沂州海棠節、中國金銀花節、桃花節等,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同時,文化元素也開始進入家裝、汽車等現代生活領域,蘭山區怡景麗家家居廣場、奧爾諾家居廣場等將家居文化與休閑文化相融合,成為高檔休閑購物場所;河東區汽車文化公園項目將汽車文化展示、汽車特技表演、拓展培訓等融為一體,拉長了產業鏈條。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