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大佬掘金“渝新歐”
2012-7-17 12:15:00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1年1月28日,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試驗專列從重慶團結村鐵路貨運中心站開出。
經過一年多磨合,在逐一破解換裝、變軌、通關等復雜問題后,“渝新歐”的運行周期開始明顯縮短。
“最初從重慶到德國杜伊斯堡約需480小時,現在420小時左右就可到達。”中國鐵路集裝箱公司副總經理鐘成說。
420小時,約耗時17天,比過去的江海聯運模式少23天,比鐵海聯運快16天左右,即使和歐亞大陸橋北線——通過滿洲里的鐵路聯運相比,時間也少了8天左右。
近日,由鐵道部、中鐵集、市政府物流辦和渝新歐公司等單位負責人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從這條路的最西端,自西向東考察。策馬“渝新歐”,記者看到,在時空距離縮短的背后,這一國際班列巨大的財富聚集效應正在凸顯。
最西端,國際班列引起轟動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雖然調研組還沒有到達比利時安特衛普,但班列已到另一個國際物流中心——德國杜伊斯堡的消息,就像海風一樣傳遍了斯海爾德河畔。
安特衛普地形平坦、河道縱橫,是名副其實的國際交通樞紐,10萬噸級的海輪進出港自如,250多趟列車每天按時開往歐洲各國,是歐洲第二大港。
當地時間6月28日下午2∶30,調研組一行抵達這里。而此時,安特衛普市經濟發展局、港務局、國際事務項目部、海關以及物流發展局等部門官員和部分物流企業負責人都已趕到事先約定的會議地點,看能否找到合作機會。
“安特衛普瀕海,過去長于海運,疏于陸運。‘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將會對目前歐亞單一海運物流業務形成有益的補充。”座談會上,安特衛普港務局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今后,安特衛普的貨物可以借道“渝新歐”直抵中國內陸,“而且,相比海運,鐵路運輸時間短,而且更環保、更安全,相信前景廣闊。”
“我們已在商討將部分海運業務轉到‘渝新歐’上來的可能性。”安特衛普經濟發展局負責人表示。
安特衛普海關已將參與“渝新歐”項目提上議事日程。當地海關官員透露,“最遲在今年10月,我們將在安特衛普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的海關一起舉辦關務培訓班,探討各國海關支持鐵路運輸的問題。”
相對于政府部門,企業的行動似乎更快。
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知名物流運輸企業、虎帕克多式聯運公司負責人說,早在去年10月,“渝新歐”國際大通道剛打通時,他們就曾從安特衛普港試運了一列貨車到重慶,“那次試運很成功,我們將逐步加大運輸量,并希望與重慶開展合作。”
“渝新歐”在地球的西端引起的強烈反響,令我們始料未及。
市物流辦專職副主任周樹林說,“渝新歐”國際班列雖已開行,但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開行頻率,使其常態化穩定運行才是關鍵。非常希望安特衛普經貿局支持貨主利用渝新歐組織回程貨,同時也歡迎有誠意、有實力的企業參與,一起書寫歐亞交通發展新的歷史。
會上,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和虎帕克多式還簽署了開展回程貨組織的合作備忘錄。
沿途上,物流大佬紛至沓來
“渝新歐”國際大通道為沿途的物流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據最新統計,目前,中國到歐洲每年有超過400萬TEU(標箱)的貨物,但它們幾乎全部是通過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運到歐洲。專家分析,如果鐵路能夠從中分流一小部分,也會給沿途各國帶來一個“千億級的物流商機”。
面對巨大的財富蛋糕,誰都不愿空手而歸。
當地時間7月2日上午,德國柏林。世界頂級的快遞與物流公司、總部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的TNT公司負責人趕到我們的住所,并與調研組一行進行了2個小時的會談。
在用PPT展示了他們遍布世界的業務網點和成熟的物流經驗后,TNT公司負責人邁克急切的表明意愿:“現在,我們擁有包括ABB、大眾、蘋果、沃爾沃等在內的500多家大客戶。但過去我們主要通過航空、海運的方式運送貨物,希望‘渝新歐’能夠成為一個新的業務通道。”邁克說。
7月3日下午,德訊集團副總Schacht一行,專程從瑞士“打飛的”來到柏林,與調研組會晤。為了增加親近感,他們還特意邀請了德國柏睿咨訊傳播公司的大中華區業務總監——我們的重慶老鄉、來自渝北區的劉磊磊女士協助會談。
“德訊擁有豐富的物流經驗,25年前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中國30多個城市發展業務。”Schacht透露,德訊公司去年的300多萬箱集裝箱業務中,有1/3與亞洲有關。而且他們與德國、波蘭、俄羅斯等“渝新歐”沿線國家關系良好,“我們正在積極研討與‘渝新歐’開展合作的可能性。”
調研組還在路途中與德鐵等物流公司進行座談。幾乎每一家公司都表達了希望加強與“渝新歐”合作的意愿……
一場圍繞“渝新歐”國際通道的“掘金行動”,已在鐵路沿線悄然展開。
財富線,撬動歐亞萬億財富
不僅是物流業面臨巨大商機,“渝新歐”國際大通道開通后,在促進經貿往來、激活歐亞兩大市場方面的作用,更令人期待。
“歐亞是七大洲中地理聯系最為緊密的兩大洲,以地中海為界,東邊叫亞細亞,西邊叫歐羅巴。17世紀前,因為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兩大洲經貿往來頻繁。但隨著海洋強權的興起,歐亞之間的陸路貿易開始逐步崩壞,航海家和港口城市迎來了他們的興盛期。這就是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當年出海的地方。”當地時間7月4日上午,我們來到德國的北方城市漢堡,在德訊漢堡公司工作人員朱怡小姐陪同下考察海港。
漢堡港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如今,在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仍保留有大片橙紅色的建筑,“那是當年航海家堆積貨物的倉庫。”朱小姐說。
以海洋為主導的歐亞交往已興盛了300多年,隨著歐亞大陸橋鐵路的全線貫通,和“渝新歐”國際班列的快速開行,重新熱鬧起來的“絲綢之路”,能否再度激活歐亞財富?
“這條鐵路開通的最大意義在于,加強了歐亞大陸在貨物、人員、勞務方面的快速交流,讓歐亞大陸的資源得到了更合理的調劑。而這,對于歐亞經濟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洪源說。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交通條件的改善,歐亞交流越來越深入。
來自調研組提供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對比利時的貿易額是291億美元,增長31.52%;對德國是1690億歐元,增長18.9%;對法國是469.75億美元,增長16.2%;對波蘭是113.8億美元,增長20.81%。
“中歐雙方已互為第一貿易伙伴,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市物流辦常務副主任楊麗瓊認為,“歐洲國家擁有先進的技術、發達的服務業,而處于發展中的中國正在推進產業升級。在這種背景下,‘渝新歐’有望成為兩地物質交流的新載體,并為促進雙方發展作出貢獻。”
“渝新歐”國際大通道,是否能如人所愿,成為撬動歐亞財富的新杠桿?
人們拭目以待。(本文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