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走“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之路
2012-7-16 10: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建產城一體、安居樂業“幸福新津”
順著成雅高速一路向南進入新津,路的西邊,是一排排宏偉壯觀的工業廠房;東邊,是規劃中的生活配套區。在這里,每一天,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生動實踐都在精彩上演。
重塑四川經濟版圖,“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成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主路徑和主引擎。產業與城市有機融合,城鎮與農村一體發展——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跨越前行,以更加強勁的動力推動發展,新津330平方公里土地成為“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大舞臺。
通往“幸福新津”的大門已然打開。開啟新的發展篇章,新津將按照四川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成都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目標定位,始終堅持“三個突出”,大力推進“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形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兩化”互動融合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 “三化”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新型工業化:構建高端產業格局
吹響新型工業化的號角,國際國內行業巨頭紛紛搶灘新津,與這個城市一起上演了一場產業傳奇。
6月6日,新津縣金華鎮彩旗飄揚。西南最大的糧油綜合加工基地中糧成都產業園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產。這個中糧集團旗下的樣板產業園項目,集物流、倉儲、加工、貿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總投資達22億元,投產后年產值將達80億元。
4月,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年產35萬只高壓復合材料天然氣氣瓶項目的第一條生產線正式投產。該項目總投資約4億元,年產具國際品質的各類氣瓶35萬只。即將建設的第二條生產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引領新津走向行業之巔。
工業集中度達8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目前,新津突出天府新區新津分區這個核心,全力構建以新型工業為特征的高端產業格局,初步走出一條高新高端高效、集聚集群集約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
作為全縣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天府新區新津分區以重大產業化項目為載體,著力打造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軌道交通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其他類新材料、食品、糧油加工等“6+1”產業集群,同步推進骨干道路、污水處理廠、變電站、配氣站等配套基礎建設。
目前,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已形成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以新筑路橋、騰中重工等企業為龍頭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以中藍晨光、昊華科技等企業為龍頭的高復纖維產業集群,以天威硅業等企業為龍頭的電子信息材料產業集群,以事豐醫療等企業為龍頭的生物醫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產業集群穩步發展;韓國SK、美國JM、中材集團等新材料項目紛紛落戶,協議投資近370億元;同時,成功引進上億元物流項目14個,總投資80億元。
指向未來,新津新型工業化目標豪邁:
在經濟指標上,要實現“雙千億、雙倍增”目標。即:到2016年,四川新津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市場交易額分別達1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工商稅收較2011年翻兩番。
在開發建設上,要實現“543”目標。即:到2016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50億元,園區建成區面積達40平方公里,形成先進制造業、新材料功能區、物流園區3大組團,力爭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在企業培育上,要實現“133”目標。即:到2016年,累計培育上百億元銷售收入企業1家,上50億元銷售收入企業3家,上10億元銷售收入企業30家。
新型城鎮化:呈現“一環兩心多點”全域城鎮體系
令金華鎮黨委書記岳光科沒有想到的是,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的強勢推進,給園區所在的金華鎮帶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
金華鎮場鎮因過去的2個企業而自發興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場鎮面貌破舊,基礎設施滯后。隨著天府新區的啟動建設,企業的入駐,人流、物流迅速匯集,場鎮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鄉村公路,變成了園區雙向6車道的城市干道;水電氣光纖直接通入家家戶戶;鎮上4000多人在園區打工,公交車從園區開到了家門口。”岳光科說,城鎮的骨架不斷拓展,文化廣場、大型超市、學校、醫院、餐館、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已初步具備了現代化城鎮的功能。
深入探究金華鎮這個細小的切片,其彰顯的是新型工業化對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推動力。城鄉之間,正奏響一曲“兩化”互動的和諧交響曲。
突出城鄉統籌 “整縣推進”這個抓手,目前,新津正加快呈現“一環兩心多點”的全域城鎮體系。
按照差異化、功能互補、重點地區率先發展的原則,新津大力實施城鄉統籌“整縣推進”3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縣城和天府新區新津分區“一環”、花源鎮和興義鎮“兩心”以及其他一般場鎮和新型社區“多點”的新型城鄉形態,已初步實現城鄉規劃體系、縣域交通網絡、城鄉公共服務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滿覆蓋,建成花碑、袁山、菜棚子等新農村綜合體和農村新型社區26個,集中農民12.5萬人,集中度達62.5%。
2011年,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995人、轉移就業率8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669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7:1。預計到明年上半年 “整縣推進”3年計劃基本完成后,綜合城鎮化率將超過70%,為“兩化”互動提供完善的生活、居住、商業等配套。
協調聯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顯
今年4月,一輛908路公交車從成都萬家灣公交站開到興義鎮鎮政府門前,給水鄉興義帶來了一批批的觀光客。
這是成都公交首次開進三圈層區縣。看似不起眼的舉動,背后卻是興義鎮以“兩化”互動促“三化”聯動,以“三化”聯動促城鄉統籌的深入實踐。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鄉鎮,興義鎮在謀求自身跨越發展時,因時因勢選擇了發展有機農業。為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興義鎮著力引進社會資本,吸引臺灣翔生實業在興義鎮發展有機農業,翔生生態有機農業基地覆蓋興義鎮余石、三合、岷江等10個村,預計流轉總面積15000畝,其中有機果蔬種植區13500畝,有機香草種植園1450畝,植物工廠5畝,有機種子庫20畝,預計總投資4億元。
以有機農業為紐帶,興義啟動了整個鎮的綜合開發,整體推進全域規劃、產業提升、基礎配套和農民轉移。不僅推動了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還結合林盤保護開發,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為解決農民集中居住后誰來種田的難題,去年,安西鎮爭取到省2011年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水稻規模經營項目。將安西、新漕、永豐3個村的4300畝分散土地集中連片。在不流轉、不改變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通過“集體打捆、服務外包”的方式,引入5家專業合作社,實現全程社會化、機械化服務。
“沒想到自己搖身一變成了雇傭者,農業專合組織變成了大田里的‘保姆’。”永豐村村主任楊水根說。
突出農業效益倍增這個著力點,新津正奮力推進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轉變。
堅持在“兩化”互動中聯動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生產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統籌發展,加快實現農業效益倍增。目前,全縣已擁有臺灣農民創業園、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等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載體,初步形成“安西—方興—新平”、“興義—文井—五津”、“花源—花橋—普興—金華”3個糧食規模化經營片區,打造出翔生生態有機農業基地、柳江萬畝蔬菜基地、大學生創業園、誠欣特智能生態農業基地等一批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典型,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經營為基礎、現代農民為主體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具雛形。
張彧希 圖片由新津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