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快遞行業競爭加劇
2012-6-5 9: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諸侯混戰的國內快遞業將正式迎來“洋面孔”,而深圳將成為本土快遞、“洋快遞”的競爭重鎮。近日,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快遞(FedEx)以及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在中國經營多年之后,即將獲準合法進入國內快遞業務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快遞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均需打破“雞蛋殼”保護意識,加快適應行業變局。
深圳特區報記者 沈勇
深圳將成競爭“主戰場”
近日在國家郵政局網站上,為期一周的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UPS)申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核情況的公示正式結束。在公示結束后,聯邦快遞和UPS將正式獲頒牌照,取得在中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通行證”。這是2009年《中國郵政法》實施以來,外資快遞企業第一次面臨的“政策解凍”。
據悉,聯邦快遞和UPS的中國公司將分別以北京順義區和廣州白云區為基地,經營除信件外的國內快遞業務。聯邦快遞申請在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開展國內快遞業務,而UPS則只是在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深圳快遞業市場規模和自由度均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兩大國際快遞巨頭不約而同選擇這里作為突破口。”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秘書長鄭艷玲分析,深圳快遞市場不僅有國企EMS,民企順豐速運、“四通一達”等巨頭企業,更有數以百計的中小規模以下民營快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總部位于深圳的順豐,目前已成長為占據國內快遞第二大業務量的巨子。
即將正式進入國內快遞的聯邦快遞和UPS對深圳市場并不陌生。兩年前,UPS將其在菲律賓克拉克的亞太轉運中心遷至深圳,其占地面積增加了5倍,每小時處理貨量更是克拉克轉運中心的7倍,從而實現了UPS在中國“上海、深圳雙中心”運作的布局。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聯邦快遞及UPS獲得國內快遞通行證,將對本土快遞企業形成正面沖擊,尤其是在深圳市場。
本土快遞存“雞蛋殼”意識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四大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UPS、DHL、TNT就開始以收購在華合作伙伴的方式介入國內快遞業務。不過受到經營許可的限制,洋快遞經營國內快遞業務一直“名不正言不順”,業務量所占比例較小。此次一旦牌照到手,無疑將加快其分食國內快遞蛋糕的步伐,也使得本土快遞企業和國際快遞巨頭的競爭更加激烈。
面臨“狼”真的來了,國內快遞企業如何應對?
“我們的投遞范圍仍然受到行政規定的限制,不少地方不讓進去。”昨日,順豐快遞員小羅向記者表示,他列舉的“禁入”區域,包括深圳市民中心、市各職能局辦公區域、區政府機關,甚至會展中心和各大運動場館,“但隸屬郵政的EMS能夠進入這些區域直接投遞,人家是國企嘛。”
在接受國家郵政部門管理的快遞業領域,不僅國企享受著或明或暗的“雞蛋殼”保護,甚至原本應在市場中暢游的民企也沾染著“行政保護”的慣性思維。
記者了解到,近期京東、凡客等電商企業剛剛向國家郵政局申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許可,就馬上有快遞企業人士呼吁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制止或協調電商、快遞雙方的跨界行為。
這讓人對本土企業不能不捏一把汗。據了解,國內快遞企業目前雖然占據絕對優勢,但市場份額并不匹配。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1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目前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9.4%、67.6%和3%,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卻分別為35.8 %、49.4 %和14.8%。即便正在沖刺上市的EMS,其2011年營業利潤率也僅為4.71%。
消費者樂見競爭升級
“明明國家近日已規定快遞要"先驗后簽",但快遞員仍沒有這個耐性,一上門便催著簽收,有時候直接丟到樓下保安手中,出了問題沒法查驗。”昨日,家住景田的毛小姐向記者抱怨,她表示,“國際快遞巨頭將帶來更規范的快遞操作,我舉雙手歡迎。”
在南山高新區一科技企業負責文件處理的張先生則表示,“我曾經用過UPS的國際快遞,服務質量和國內快遞企業比較就是高,只是價格貴了點。服務質量好,百姓自然會愿意選擇,倒逼國內快遞改善服務。”
盡管洋快遞從事國內快遞業實現了“買票上車”,但真正進入市場,仍需一段時日。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對于這些國外快遞公司來說,他們的計劃是長期的,從聯邦快遞和UPS首批布局的城市不難看出,他們的戰略布局是先從一線城市開始,再到二三線。
這個時間“空當”已經為見葉知秋的國內企業所關注。記者了解到,近日順豐速運旗下的順豐航空表示,今年其航空貨運量將超過60萬噸。預計到2015年,機隊貨運量將達150萬噸,但前提是需要具有專門針對快遞的貨運網絡和布局。順豐航空希望與更多的航空公司合作,通過包機或其他形式獲得更多穩定的運力,其自有機隊規模有望從目前的7架增加到25架以上。
“只有以更完善的網絡、更快捷的投遞、更人性的服務,才能在未來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企業,真正到了反思現狀、奮起改革的時候了。”有業內人士表示。
記者手記
走出“雞蛋殼”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沈勇)自由競爭的市場與行政保護的市場,孰優孰劣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在近年飛速發展的中國快遞行業,這個問題變得有些面目不清。而此次洋快遞在國內快遞業務上實現“買票上車”,給行業重新敲響一記警鐘。
“門檻”一詞在國內快遞業頻頻可見,這種門檻體現在對國有企業的壟斷性保護上,如政府機關、大型公共場所就不許民營快遞企業進入,只能由帶“國”字號的經營。莫非“國”字號服務水平更高、服務態度更好?都不是,種種行政性門檻,其實是“雞蛋殼”,消費者不滿意,受保護企業也因此產生經營惰性。
可悲的是,這種“雞蛋殼效應”不僅為國企樂享,民營企業也熱衷起來,近期京東商城和凡客誠品遞交自建快遞物流的許可申請,立即引發了傳統快遞企業的不滿,認為電商跨界了,希望主管部門和協會能夠出臺相關規定,禁止電商企業進入物流行業。“多年媳婦熬成婆”,卻又想給新進門的“媳婦”設門檻了。
然而“雞蛋殼”始終只能是“雞蛋殼”,國際快遞巨頭獲準進入國內快遞業,將快遞市場競爭再度推到風口浪尖上。雖然短期不會對市場競爭格局帶來巨大影響,但快遞業未來競爭風云變幻已經可期,“雞蛋殼”里不思進取、罔顧消費者需要的安穩日子不可能太久了。
相關報道
民營快遞加速進入“航空時代”
據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 4日,一架波音737貨機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騰空而起飛往深圳,圓通速遞的全貨機運營正式起航。中國民營快遞正加快進入“航空時代”。
快遞是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新型服務業。自2006年郵政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快遞尤其是民營快遞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涌現出申通、圓通、韻達、中通(“三通一達”)等一批領軍企業,快速構建起覆蓋全國的運營網絡。2011年,全國快遞企業業務量達到36.7億件,同比增長57%,最高日處理量突破1800萬件,穩居世界第三。
據介紹,總部位于上海的圓通速遞今后將用全貨機主營華東、華南、華北之間的國內快遞市場,實現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區域之間快件的次晨達與次日達服務。
“以前我們的快遞主要是靠輪子在地面跑,現在插上翅膀起飛了。”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說。他舉例說,通過全貨機運營,從杭州到深圳的快遞可以實現“今日收、明晨至”,比以往縮短一天時間。
隨著貿易、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電子商務的“井噴”,中國快遞業獲得了強勁的驅動力。在此過程中,快遞服務市場細分明顯,對時效要求更高的商務件份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與UPS、聯邦快遞等全球快遞巨頭相比,中國民營快遞企業在運輸工具、高端服務能力、國際化程度等方面的差距還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