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從"蜀道難"到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2012-6-5 9: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這是直轄初,重慶交通的真實寫照。8.2萬平方公里,山巒起伏,江河縱橫,最邊遠的城口縣到主城一趟需要三天時間,不通公路的鄉鎮多達12個。行路難,成為制約重慶發展最大的瓶頸。
直轄后,重慶交通建設多次提速。公路、鐵路、航空、水運、軌道交通,上演了一場場“速度與激情”的立體大片,“蜀道難”的歷史從此改寫。
如今的重慶交通建設,已站上了一個新平臺,目標直指“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公路:“4小時重慶”基本實現
2010年9月30日,是重慶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
這一天,重慶“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比原計劃提前了10年。高速出口通道增至10個,密度2.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地區第一。“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初步實現。
“倒退15年,這樣的場景,可能只會在夢里出現。”市交委主任滕宏偉介紹,直轄之初,重慶只有1條高速公路,全市公路總里程僅27006公里。出口通道少,國省干線公路等級低、路況差,農村公路基本沒有得到發展。
直轄后,全市掀起了公路建設熱潮——高速公路規劃提前10年;縣際聯網公路遍地開花;公村公路縱橫交錯。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18562公里,是直轄之初的4倍多,打通縣際出口通道17個,全市所有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全部實現高等級公路連通。此外,重慶還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級公路收費,物流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廣袤的農村,不僅實現了公路“村村通”,100%的鄉鎮和82%的行政村還通了客車。廣大農民走出封閉的大山,踏上了康莊的“致富路”。
鐵路:開創了“大建設時代”
直轄之初,全市僅有“一樞紐三干線一支線”,即襄渝鐵路、川黔鐵路、成渝鐵路等3條干線鐵路和萬南鐵路1條支線鐵路,且建成時間早、技術標準低,均為單線鐵路,鐵路對外通道能力嚴重不足。
直轄后的重慶,開創了鐵路“大建設時代”,相繼開工并建成了渝懷鐵路、遂渝鐵路、襄渝二線、宜萬鐵路、達萬鐵路等5條干支線鐵路和集裝箱中心站,完成了成渝鐵路、達萬鐵路電氣化改造。形成了“一樞紐五干線二支線”,運營里程從1997年的651公里增加到1342公里,翻了一番,超過建國以來至直轄前48年的總和。干線電氣化率達到100%,結束了沒有復線鐵路的歷史。
同時,蘭渝鐵路、渝利鐵路、遂渝二線、渝懷二線、南涪鐵路、成渝客專、渝黔新線、渝萬城際等一批干支線鐵路和興隆場編組站、重慶北站、沙坪壩站等樞紐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境內建設里程達到1158公里、投資1168億元。
“這樣的建設規模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市發改委主任楊慶育稱,隨著這批鐵路項目的建成,重慶鐵路可以實現“4小時周邊、八小時出海”的目標,并將成為西部鐵路大樞紐。
此外,隨著2009年成渝動車組的開行,重慶鐵路運輸跨入了快速時代。開通了重慶至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港口的貨運五定班列,開通了“渝新歐”鐵路貨運列車,重慶躋身國家級鐵路物流基地行列,海陸聯運、國際直達從夢想變成現實,重慶列車由此從內陸駛向世界。 
航空:建大型復合型樞紐機場
2012年5月10日,由芬蘭航空執飛的重慶——赫爾辛基航線首航成功。至此,我市已開通的國際(地區)航空客運、貨運航線均達到15條。一個以重慶為圓心,覆蓋全球、連通世界的國際(地區)航空客、貨運網絡呼之欲出。
直轄之初,重慶境內僅有一個年旅客吞吐能力120萬人次的江北機場。2010年,江北機場第二跑道建成投運,航站樓從1997年的1.8萬平方米增加到18萬平方米,旅客吞吐能力提高到1500萬人次。同時還建成了萬州、黔江支線機場,形成了“一大二小”機場格局。
2011年,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905萬人次,排名全國第9位、世界第80位;通航城市達到93個,其中國際(地區)城市19個,分別比1997年增加了33個、15個,國內航線實現了省會城市全覆蓋。
“十二五”期內,我市將建成江北機場第三跑道及東航站區工程,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10萬噸。可以滿足世界上最大飛機A380的起降、飛行區等級達到世界先進的4F級水平,全面建成大型復合型樞紐機場。
水運:航運中心正在崛起
丹麥馬士基來了,日本伊藤忠來了……近年來,多家全球知名物流巨頭來重慶“攀親”,入駐寸灘保稅港,參與港區建設。
坐擁長江黃金水道,重慶優勢得天獨厚。然而,“直轄之初,重慶航運條件十分落后。”滕宏偉稱,1997年全市港口通過能力5175萬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只有1萬標箱,船舶總噸位63萬噸,平均噸位不到300噸。
直轄后,重慶新建碼頭、疏通航道、改造船舶、成立航交所——“黃金水道”被再次喚醒,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11年底,重慶港口吞吐量和貨運量雙雙邁入億噸大關,成為長江上游“億噸大港”。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240萬標箱;船舶總噸位530萬噸,平均噸位1800噸,分別是直轄之初的3倍,240倍,6倍。
如今,重慶已成為長江上游唯一擁有水運一類口岸、保稅港區和5000噸級深水航道的地區,多項水運指標位居全國內河第一,正在成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軌道:上天入地從無到有
早上7:50從渝北兩路家中出門,乘坐軌道3號線到牛角沱站,再換乘2號線抵達大渡口平安站,在9點上班打卡前,提前10分鐘走進辦公室——這是主城一傳媒公司文案許珀每天上班的軌跡。 
2005年,軌道2號線一期工程較場口至動物園段建成通車,從此,重慶邁入了“軌道時代”。如今,主城已建成通車軌道交通1、2、3號線。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線網已通達主城七區,連接五大商圈及兩江新區、中央商務區,無縫銜接了機場、火車站等大型換乘樞紐,城市交通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截至2011年底,主城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75公里,日均客運量達70萬人次,位居中西部第一。預計今年內,主城將新建成通車軌道線路68公里,到2015年底,全市將建成軌道交通線路208公里,日均客運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懷揣“內暢外聯”的夢想,重慶人并沒有就此止步。
“高速公路新1000公里建設已經啟動。未來五年,我們將以‘暢通對外通道、完善內部網絡’為重點,大力推進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建成‘一樞紐十一干線’鐵路網、中西部航空樞紐,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領先西部。”說到未來,楊慶育信心滿滿。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