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市場暢通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環節
2012-6-4 11: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戰略基點。當前歐債危機還在繼續惡化,全球經濟增長嚴重乏力,國內經濟下行風險增加,調結構與保增長的矛盾突出。面對國內外極其復雜的發展環境,著眼于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國經濟建設走科學發展之路,擴大內需的戰略意義愈加凸顯。
擴大內需最直接表現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較快增長,其實質就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規模顯著擴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全過程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是通過市場交易來進行的,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直接影響到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運行狀況。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主要是由市場的統一性、規范性和通暢性所決定的。市場的統一性、規范性和通暢性越高,則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越高,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成本越低;反之,市場的統一性、規范性和通暢性越低,則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越低,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成本越高。
物流費用的高低特別是物流費用占生產成本比重的高低是反映市場交易和運行效率及成本的基本指標。物流費用越低特別是物流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重越低,則說明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越高;反之,物流費用高特別是物流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重越高,則說明市場交易和運行的效率越低。有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3.7萬億元,同比增長18.5%,比2010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在一般的社會產品中,我國的人力資源成本只相當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20%左右,而我國的生產成本中所含的物流成本則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3倍,我國的物流成本占生產成本的40%左右,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僅占10%。在社會流通領域,我國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接近20%,也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高出近1倍。從廣東到東北的物流費用甚至高于從美國到中國的物流費用。
國內市場流通中過高的物流成本導致生產與消費之間形成嚴重的梗阻效應,造成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導向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運行不暢,嚴重削弱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經濟內循環能力,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我國經濟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而且已經成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容忽視的重要制約因素。近來農產品市場特別是蔬菜產銷中“產地菜賤傷農、銷地菜貴傷民”的怪現象就是市場流通梗阻效應的典型例證。如果國內市場流通的運行效率得不到明顯提高,過高的市場流通費用既會損害生產者的正當利益也會損害消費者的正當利益,既會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也會挫傷消費者的積極性,這就必然會給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民間投資、調節收入分配、優化消費環境、改善消費預期、擴大消費需求等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戰略及政策舉措帶來消極負面影響,從而損害擴大內需戰略的有效性。
大力實施市場流通疏浚工程,最大限度地消除國內市場流通中的梗阻效應,是擴大內需總體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和緊迫任務。首先要著力打破各種形式的地區封鎖和地區壁壘,提高國內市場區域一體化水平。由于存在著各種隱形的、變相的地區市場壁壘,我國國內市場的統一性和開放性實際上還不及歐盟各國之間市場的統一性和開放性,這也是我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綜合運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規范地方政府的市場干預行為,全面徹底清理整頓諸如“公路三亂”等設關設卡破壞市場正常流通秩序問題,強化和落實各級政府在維護國內市場的統一性和開放性方面所擔負的職責。其次要進一步加大全國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建設,改革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體制,骨干交通運輸網絡的收費應該更多地體現基礎性、公益性、共享性、補償性、外部經濟性和宏觀效益性而不是產業性和盈利性,通過減少和降低市場微觀主體的交通運輸成本來提高市場運行的整體流通效率,促進全社會的生產規模與消費規模的穩定增長,從而把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建立在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運行內循環能力的堅實支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