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2-6-4 7: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布局科學化、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結構優質化、產業水平高端化。提升提速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層次和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更大轉變。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建設創新型城市。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注重整體設計,注重協調推進,注重互利共贏,注重成果普惠。加快建設生態城市,進一步提高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興
工業將重點實施五大工程
工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要加快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布局科學化、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結構優質化、產業水平高端化。今后五年,全市工業要大力推動優勢支柱產業集群發展,比重保持在90%以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發展,構建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發展,使老產品煥發新活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全面推進智慧天津的建設。
圍繞上述目標,天津工業將重點實施大產業、大基地、大項目、大集團、大品牌五大工程,打造裝備制造業首個萬億產業,壯大石化產業、電子信息、輕紡三個5000億產業,培育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成為千億元產業;做大做強航空、汽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資源綜合利用5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重點打造南港石油化工、臨港裝備制造、空港航空航天產業、濱海新區新能源4個產業聚集區;“十二五”后幾年工業再引進1.1萬億元的項目,累計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實施大集團的“千百十”工程,2012年千億集團將達到5家,百億集團達到35家,十億集團超過300家,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實施品牌培育工程,壯大品牌規模,提升品牌內涵,逐步形成一批國際品牌。
本報記者 吳巧君
市委農工委書記、
市農委主任張國慶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
本市將通過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途徑,全面提高現代農業科技水平。
從今年起,計劃用4年時間,對“4412”工程建成的20萬畝種植業集中連片的日光節能溫室和農業示范園區進行全面提升,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樣板區和展示窗口。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出效益。同時啟動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在此期間,本市將組織實施特色精品農業配套技術、設施農業配套技術、安全健康種植養殖技術、農業節水及信息化技術、農村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技術等5個重大科技專項工程,重點轉化推廣農業新品種20個、新技術20項,建成一批產業急需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戶1000戶,示范面積超過2000畝,確保畝增收15%以上。扎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今年內建成操作標準化、管理規范化、質量可追溯化的“放心菜基地”10萬畝。構建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確保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的農戶比重穩定在90%以上。 本報記者 何會文
市建交委主任竇華港
三項建設實現城建新突破
今后五年市建交委將重點加快三項建設,實現城建發展新突破。
一是加快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進各種交通方式的協調發展。未來五年本市將建成文化中心、于家堡站、濱海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全面建成市域鐵路網絡;基本實現“九橫五縱三條聯絡線”組成的高速公路網絡;積極推進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建成地鐵2、3、5、6、9號線等工程;優化雙城走廊交通布局,建設一批路網轉換功能完備的快速道路;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性世界一流大港、北方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門戶機場。
二是加快環境設施建設。作為建設生態城市關鍵時期,本市將用五年時間全面消滅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供熱燃煤鍋爐。通過熱電聯產和燃氣供熱替代燃煤,使全市熱電聯產和清潔能源供熱比重達到62%以上。
三是加快民心工程建設。結合全市舊樓區功能提升工程,認真開展“三管、一灶、兩提升”等15類項目建設,每年改造戶內自來水管10萬戶,每年改造燃氣戶管5萬戶以上,用5年時間對全市220萬戶民用灶具實施連接管改造,消除居民戶內燃氣安全隱患。用三年時間對36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實施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本報記者 胡曉偉
市國資委主任李福明
增強國有大集團的國際競爭力
市國資委將大力實施改革重組、創新驅動、開放帶動等五大戰略,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一是推進調整重組,增強大集團的產業競爭力。建立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加大重組整合,著力打造一批品牌優、效益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集團,力爭2—3家進入世界500強。二是推進改革上市,增強大集團的資本運作能力。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業務結構和產品結構。統籌運作境內外資本運作平臺,推動優勢企業上市和集團整體上市。經過5年的努力,重點產業集團至少有一家骨干企業上市,8—10家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三是推進自主創新,增強大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探索建立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在多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國有工業企業科技投入率不低于3%,其中科技型企業不低于5%,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0%以上。四是推進對外開放,增強大集團的國際化運營能力。積極推進國有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并購重組和跨國經營。
本報記者 岳付玉
市商務委主任王樹培
全面提升商務經濟發展水平
市商務委將加快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推進商務發展,同時加快資源整合,推進內外并舉、經貿結合、“三外”聯動,實現各種資源的高效利用。
首先,著力打造天津商貿發展新形象。探索統一開發與管理的社區商業新模式;搭建近悅遠來的消費平臺,啟動商圈提升工程;大力發展新型消費;提升商貿輻射功能;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商貿企業拓展發展領域,延伸產業鏈、服務鏈。第二,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用好產業、載體和平臺招商優勢,創新招商方式。把握國際產業轉移新動向,優化利用外資結構,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著力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項目。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建立多元化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方式。第三,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推動外經與出口聯動,發揮天津海外營銷網絡平臺、境外天津商品展示中心的出口促進功能,引導我市境外工程承包項目與出口企業對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開發。優化貿易方式結構,發展總部型、流通型外貿企業,吸引跨國公司、中央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在津注冊外貿企業,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實施重點企業和項目扶持計劃。
本報記者 門心潔
市委科技工委書記、
市科委主任趙海山
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未來幾年本市將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力爭到2016年實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以上,使科技優勢成為天津發展的最大優勢。
一是集中力量和優勢,實施一批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的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加強與國家戰略和科技重大專項對接,聚集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人物和團隊。二是壯大創新主體,著力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發展,加快培育科技巨人和科技品牌。組織咨詢機構和專家組成企業快速診斷工作組,制定企業成長路線圖和“一企一策”的培育辦法。依據領域建立并管理重點企業培育檔案,按照“缺一補一”的原則逐企服務,一包到底。三是完善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深化部市、院市、校市、軍地、市企合作,推動863計劃產業化伙伴城區、國家中醫藥研發中心建設,使更多的高校、院所、企業研發機構落戶天津。四是聚集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更多領軍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高技能人才。組織實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計劃,支持重大原創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努力造就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本報記者 張璐
市市容園林委主任李福海
讓天津成為最整潔的城市之一
市市容委要全面落實《天津市城市管理規定》,進一步完善城市容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城市照明、道路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標準,強化落實城市管理責任的剛性約束。充分發揮城市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協調解決城鄉接合部等跨區域、跨部門的管理難題,定期通過聯席會議評議城市管理效果,實行城鄉一體化治理。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城市運行管理系統,構建人性化服務、網格化覆蓋、智能化應用、精細化管理系統,把天津打造成中國最整潔的城市之一。
推進城市清洗保潔裝備現代化,今年底全市道路機掃率要達到60%以上。推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回收利用,挖掘生活垃圾現有填埋場的潛力,今年新增日處理能力1800噸。全面推進綠化分級分類管理、公園管理星級達標,公園綠地管理水平,對全市道路、居民區、廠區路燈設施進行拉網式檢查梳理,確保路燈設施綜合完好率達到98%以上。維護補充海河沿線等50公里燈光設施,更換補充燈具3300盞,城市夜景燈光體系更加完備。打好環境優化牌,優化生態城市布局,努力把天津建設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和生態市。 本報記者 張鳴岐
市工商聯黨組書記李廣文
引導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全市各級工商聯組織要緊密結合工商聯工作和民營經濟的實際,在引導民營經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快速發展上有更大作為,在引導非公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上有更大作為。
我們將就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開展深入調研,提出對策建議,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深入扎實開展好工商聯所承擔的“調結構、惠民生、上水平”活動任務,切實為民營企業辦實事解難題,幫助其調結構、上水平。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服務力度,積極培育“雙百”民營企業,助推全市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在“十二五”期間培育100個年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的民營企業。會同政府有關部門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和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本報記者 劉冬梅
市規劃局常務副局長李春梅
生態優先 空間發展 總體規劃
天津城鄉規劃工作將牢固樹立以人為本、集約節約、生態優先、城市特色的規劃理念,加強戰略性、區域性規劃編制與研究。同時,深化落實空間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規劃編制體系。
未來,將繼續優化產業布局規劃,促進高水平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圍繞建設北方經濟中心,進一步優化商業布局規劃,促進高端商務商業的集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結合工業大項目的建設,全面提升國家級和市級產業開發區規劃,優化市域工業布局;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規劃研究,建設現代制造業與研發轉化基地,促進天津產業升級和轉型;開展重點成熟產業園區用地更新調整規劃研究,促進土地集約使用,引導土地開發和重大項目建設。
同時,高質量提升一批重點地區規劃,進一步增強城市高端服務能力。圍繞城市功能和活力,深化文化中心周邊設施規劃;做好中心花園等規劃設計。依托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開發區現代服務產業區、中新生態城等建設以綜合型總部、功能型總部和中小企業總部為主的總部經濟集聚區;積極推進國家會展中心、海河教育園等重點地區規劃提升,增強城市高端職能的承載能力。
本報記者 胡曉偉
市合作交流辦黨組書記、主任龐金華
努力開創合作交流新局面
全市合作交流系統將積極擴大國內合作交流,全面提升開放的層次和水平,為實現中央對天津的定位做出積極貢獻。
市合作交流系統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國內招商力度。突出“招強引鏈”、“招新引優”、“招才引智”,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積極引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確保今年引進內資到位額超過2580億元。二是要全力做好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對口援疆要圍繞“一人一畝果,一戶一棚菜,一戶一人就業”的目標,全面推進今年計劃的114個援疆項目。同時,高效有序推進對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區、重慶萬州區、青海黃南州和對口幫扶甘肅省的任務。三是要深化區域合作交流。積極推進京津冀都市圈和環渤海地區建設,加大對內陸地區輻射力度,形成合力攻堅的良好格局。 本報記者 孟興
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局黨組書記、局長尉永久
加快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
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局將重點實施“四輪驅動”工程,努力推動本市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一是實施載體支撐驅動工程,拓展區縣經濟發展空間。到2015年,31個園區將全面建成,入區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萬億元,稅收500億元,吸納就業100萬人以上;到2015年,億元樓宇達到180個,年納稅總額超300億元;重點培育50個小微企業示范創業基地。二是實施項目引擎驅動工程,壯大區縣經濟綜合實力。推進8批880個項目早日竣工投達產,每年新推出兩批重大項目。三是實施創新提升驅動工程,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加大對創新型、創業型、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扶持力度,重點支持一大批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四是實施服務保障驅動工程,提高中小企業服務水平。加快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大對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圓夢津城”中小企業培訓、管理提升和全民創業工程,組織開展中小企業精細化管理和金融知識培訓;健全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重點抓好對小微及規模以下企業運行監測。
本報記者 張璐
市政府行政審批管理辦公室主任錢長龍
健全服務體系 完善審批制度
市政府行政審批管理辦公室要進一步推進行政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行政審批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行政審批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三級中心、四級服務”體系。凡直接面向企業群眾辦理的行政審批、行政職權及便民服務事項,均應納入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門辦理。在城鄉社區(村)設立便民代辦點,將“一站式”行政服務向基層延伸。二是進一步減少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行政審批事項動態管理,以投資領域、社會事業領域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領域為重點,繼續深入清理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下放行政審批權限。三是創新行政審批服務體制機制。提升行政審批、要素配置、社會服務、效能監察“四個平臺”運行水平,進一步強化集中審批、現場審批、聯合審批、限期審批、網上審批和審批公開機制。四是強化對行政審批權力的監督制約,保障權力在陽光下干凈運行。本報記者 劉平
市環保局局長嚴定中
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城市
環保部門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展和保護并重,用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以生態市建設為平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全面提高環保監管水平,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著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生態城市的步伐。
一是控制新增煤炭總量,到2015年煤炭新增量控制在1500萬噸以內;二是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大力發展高端產業;三是實施供熱鍋爐“煤改氣”,到2020年中心城區、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建成基本無燃煤區;四是深度治理小火電機組,強化工業污染源管理;五是實施“黃標車”治理工程,到2015年淘汰11.3萬輛“黃標車”;六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到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降低到40%以下,天然氣提高到23%以上,可再生能源提高到5%以上。七是修復生態環境,實施綠化及清水工程,到2020年建設16個郊野公園,合計866.8平方公里。八是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全面開展PM2.5監測和信息發布,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27個自動監測點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