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需對整體稅制“動大手術”

2012-6-29 11: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結構性減稅是2012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試圖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時移世易,晃眼已至歲半,回頭檢視這半年來結構性減稅的成果,答案似乎并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不少企業反映,這結構性減稅怎么越減越多? 
  典型者比如江蘇。據江蘇新聞廣播報道,江蘇于2011年11月1日將增值稅、企業稅起征點上調至上限2萬元,貫徹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但是近日,有不少商戶反映,該政策執行后,稅務部門 在估算他們月營業額時,都提高到了2萬元,原來每月只需繳納180元的國稅,現在提高到了600元。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湖南。湖南邵陽于2012年1月1日施行《邵陽市企業所得稅分類動態管理辦法(試行)》,將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分為三類,其中一類企業將被實行“查賬征收,定率預繳”的征收方式。言下之意,邵陽的稅務部門是打算讓企業把未來的所得稅“預繳”上來。 
  根據安邦研究團隊所掌握的情況,在這半年的結構性減稅中,反映稅負不減反增的企業決非個案,而普遍存在于各地區各行業中,很多企業都在訴苦,覺得今年的經營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更加困難,稅收得也更多。究其原因,在稅務實踐中,除了法律所厘定的稅率,稅收征繳的力度也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最終稅負。一般情況下,稅務機關對絕大部分企業并不是按稅法要求“應收盡收、依法征收”,而是采取適當折中、彈性征收的辦法,其中的變量取決于當年的稅收任務:財政壓力大時加大征收力度,壓力小時則可適當放松征管。2012年中國經濟減速,土地財政也因房地產調控而銳減,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勢必竭澤而漁,而這作用于企業,則是結構性減稅卻越減越多。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在調研中發現,在征稅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本來應該攤進成本的項目,稅務局說不攤成本而應該繳稅;還有的則是定稅或者包稅,稅務局說多少就是多少;除了稅之外,地方還攤派了各種費用,這左一搞右一弄的,最后收的稅反而更多。 
  苛稅猛于虎,過重的稅負令企業苦不堪言。有企業主表示,稅費太重,不逃稅公司沒法生存。更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小微企業都在避稅,通過做高成本抵消利潤,申報上去的多為假賬,以規避企業所得稅的征繳。據了解,除了25%的企業所得稅和17%的增值稅,企業還需繳納名目繁多的各種雜稅,如城建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契稅等;更為可怕的還有林林總總的費用,包括教育附加費、水資源費、社會保險費、地方教育費、殘疾人就業金、工會經費以及工商、環保、衛生、質監、公安等眾多部門征收的各類行政性收費,這還不包括各種違規的罰款和滯納金,更駭人的是,這些稅費大多不管企業盈利與否都要繳納。按這種收法,企業純粹是在為政府打工。試問,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又有什么企業愿意投資生產繼續做實業?中國經濟近幾年一直處于金融化、空心化的過程中,只因企業經營的環境實在太差,首當其沖的便是高稅負。
  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認為,“減稅增負”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特質。在一般情況下,中國政府是典型的經濟型政府,對公共服務的興趣不大,但對有錢的東西感興趣,不來錢的事情則不愿意做,如投資審批、市場準入、收稅收費、基建、招商引資等,無不如此。對于“減稅增負”的現象,政府部門肯定會對有所解釋,認為這是把過去的漏洞補上,把不規范的事做規范。雖然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市場環境實際上是由政府塑造,如果不能讓企業輕松經營發展,不鼓勵企業做大做強,這種制度環境肯定有問題。實際上,中國的稅收制度在設計上就存在問題,政府權力過大,缺少制衡。在此背景下,讓稅務部門主導設計并執行減稅方案,其效果可想而知,怎么減也減不下來。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結構性減稅要減到實處,越減越多只能表明,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僅靠結構性減稅遠遠不夠,需要對整體稅制動大手術!(本文來源:中國經營網)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