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貿箱運輸:港航市場的新動力
2012-6-26 9: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96年12月16日,裝載國際標準通用集裝箱的定期班輪“豐順”輪從廈門港啟航駛往上海港,由此拉開了我國港口內貿集裝箱發展的序幕。僅僅十幾年時間,作為朝陽產業的我國內貿集裝箱發展從起步到去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創造了驚人的崛起速度。
過去10年,全國港口內貿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率達34%,內貿箱量占全國港口集裝箱總吞吐量之比從不足7%發展到現在的32%。在2011年全國港口集裝箱總增量1700萬標箱中,內貿集裝箱占48.5%,幾乎是集裝箱增量中的半壁江山。
6月15日,在營口港召開的“2012中國內貿集裝箱發展高峰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港口領導、業界人士相聚一堂,總結內貿集裝箱發展經驗,研討未來發展策略與方向。
成就——箱量10年增長近10倍
說到內貿集裝箱運輸,不能不提到中海集團。
“回顧內貿集裝箱航線十幾年的發展歷程,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中海集裝箱運輸事業正是由內貿開始發展的。”中海集團副總經理黃小文說,中海1997年成立以來,用了短短十五年時間,迅速發展成為進入世界前十名的國際知名班輪公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外貿并重的航線經營策略,如今中海在我國各港口的內貿吞吐量超過千萬標箱。2006年,中海集運率先在內貿市場上推出精品航線,以大型化船舶和航線的定班定點服務于客戶,憑借國際班輪的服務標準,推動內貿集裝箱運輸進入了新一輪發展。
我國內貿集裝箱運輸興起的時間不長,但其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全國港口內貿箱年吞吐量從2001年不到500萬標箱增長到2011年的5253萬標箱,十年箱量增長了近10倍,所占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例已達到32%。2009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宏觀調控,內貿箱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但依然保持穩健的增長態勢。根據交通運輸部規劃院統計,“十五”期間我國內貿箱平均增速達37.9%,“十一五”期間平均增速為24.5%,2011同比增長22.2%。
值得注意的是,內貿箱增長的重點由沿海轉向內河。據統計,2003-2011年,沿海港口內貿箱平均增幅為24.5%,內河港口平均增幅為37.2%。內貿集裝箱船的大型化趨勢也很明顯,2000年船舶平均噸位1.8萬噸,2010年達到3.1萬噸。目前,我國形成了以珠三角的廣州港,長三角的上海港、蘇州港,渤海灣的天津港、營口港為主的幾大內貿樞紐港。
在內貿箱發展中,各港口、船公司加強與鐵路部門的合作,實施海鐵聯運,推動了內貿集裝箱的快速發展。以營口港為例,目前從港口發出的內貿集裝箱班列基本覆蓋了東北地區主要中心城市和具有規模運量的企業,形成了通暢快捷的集裝箱班列運輸通道;內貿集裝箱海鐵聯運貨物品類也從初期的汽車配件、建材、化工、木材及其制品等擴展到淀粉、糧食、有色金屬、家具等,幾乎涵蓋了所有適箱貨物。
趨勢——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當前,港口發展的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上港集團副總裁嚴俊認為,外貿增長乏力挑戰我國港口傳統的外向型發展之路,經濟增長熱點也逐步向內陸遷移,港口發展格局隨著經濟發展格局的調整出現變化。近年來,我國港口內貿集裝箱業務比重不斷提升,如環渤海灣港口內貿箱量由2009年的35%提升到42.3%,珠三角則由2009年的27.1%提升到29%。
與會專家紛紛看好內貿集裝箱運輸市場發展前景。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已發展了30多年,而內貿集裝箱發展僅有十多年,還處在上升期,空間十分廣闊。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李鋼認為,在外貿繼續萎縮的態勢下,國家積極拉動內需增長,內貿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將成為我國港航業發展的新動力。經過十幾年的市場培育,內貿集裝箱運輸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
李鋼分析,目前,我國外貿貨物的集裝箱化率已達到80%-90%,而內貿貨物僅為30%左右,內貿貨物的集裝箱化率仍然偏低,尚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內陸產品附加值不斷增高,內貿集裝箱化率將不斷提高,內貿箱吞吐量在全國集裝箱吞吐量中的比重將繼續擴大。
中國港口協會集裝箱分會內貿箱發展委員會主任劉湖南認為,未來內貿箱發展將呈現一些新的趨勢:一是將通過內河水網和多式聯運,不斷向廣闊的內陸地區延伸。二是標準化集裝箱運輸模式的出現,促使沿海集裝箱化船舶運輸和散裝貨物運輸更有機地融合,適箱貨源的幅度更為寬廣,散改集是未來中國港口內貿集裝箱發展的新動力,是我國水路運輸發展趨勢。三是隨著大型定班快速集裝箱船舶的投入運營,將吸引大量的輕泡貨、高附加值貨放棄陸路運輸,實現常態化裝箱運輸。四是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冷藏箱、危險品箱、油罐箱和框架箱等,能裝載更多貨物和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特種箱將逐漸增多。五是內貿箱運作不斷規范化,期貨、信用證、抵押、質押等現代金融衍生業將服務于內貿集裝箱運輸發展。此外,隨著規范化、標準化操作及最新前沿信息的使用,內外貿箱的界限與概念將逐步淡化。
交通運輸部水科院副院長賈大山介紹,今年前4月,我國沿海內貿吞吐量增長5.9%,適箱貨增長12%,內貿集裝箱增長15%,而其他貨類總計持平。內貿集裝箱實現預期增長,內貿集裝箱成為內貿的亮點。他預測,今年內貿箱量將達到6000萬TEU,2015年將達到8000萬TEU。
升級——迫切需要加強引導規范
專家們認為,我國內貿箱已開始步入成熟發展階段,系統運輸格局基本形成,行業正處于發展轉型關鍵時期,為此迫切需要加強引導和規范。通過加強行業管理,規范競爭行為,同時,各參與方加強行業自律,避免惡性競爭,才能促進內貿集裝箱健康發展。
本次論壇上,過低的裝卸基準費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港口內貿箱裝卸基準費率執行的是2000年確定政府指導價。劉湖南說,十幾年過去,港口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港口的建設及運營成本大幅度攀升,同樣的操作和成本,只因身份不同,僅有外貿箱50%單箱營收的內貿箱裝卸基準費率,已遠遠不能滿足內貿箱港口的正常運轉需求。低收入、高支出、高成本,遏制了內貿箱碼頭對港口軟硬件設施設備投入的積極性,制約了內貿箱碼頭發展的后勁。
除了裝卸收費標準偏低,賈大山認為,內貿集裝箱運輸市場秩序有待規范,如存在的超重箱、危險品瞞報、船舶準班率、裝艙質量、裝船效率、更改船期及掛靠港等問題,可通過建立精品航線來引導、規范市場。
此外,一些制約內貿箱發展的服務軟環境也亟待改善。單證不統一、信息不共享、電腦軟件系統的開發和鏈接等問題制約了內貿集裝箱發展步伐。目前,內貿集裝箱運輸存在著嚴重的單證體系不完善問題,主要表現為不同的港口有不同的單證,不同的船公司其單證也不一致。李鋼建議制定內貿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運作規范和標準,加強對內貿集裝箱運輸市場的協調和監管,加大信息化技術應用。
在論壇上,許多代表還特別提到集裝箱公路運輸與海運、鐵路運輸限載標準不一致問題。海運最常用集裝箱為20英尺和40英尺,按國際標準,此類箱限載標準為每20英尺(或40英尺)的箱貨總重不得超過30.48噸。我國鐵路運輸集裝箱限載標準已參照海運標準。目前國內集裝箱運輸的貨物已打破傳統適箱貨的概念,很多貨物按集裝箱標重裝載。根據我國公路限載標準,一輛集裝箱掛車可承運一個40英尺集裝箱或兩個20英尺集裝箱,承運一個40英尺箱不超重,但兩個滿載20英尺箱合起來達到60.96噸,再加上車輛自重就達78噸左右,遠遠超過現行公路限載標準。此外還有限高問題,國際標準集裝箱的高度有2.4米、2.9米等,俗稱普通箱和高箱,按照目前公路限高4.2米的標準,符合國標的掛車承運普通箱一般不超高,但承運符合國際標準的高箱就超高了。代表們呼吁這兩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黃小文說,內貿集裝箱運輸的繁榮與港航之間、港口之間的密切合作是分不開的。他建議船公司之間、船公司與港口之間要加強深度合作;通過內貿集裝箱航線平臺,促進南北港口之間的合作與聯動;不斷提高集裝箱運輸的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通過多式聯運,使內貿集裝箱由沿海走向內陸,讓集裝箱運輸成為廣大客戶的首選;船公司要發展物流配送、分撥等兩端延伸服務,以完善的物流供應鏈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和“一站式”服務。
□相關
營口港:五招做大內貿箱蛋糕
營口港的集裝箱運輸是伴隨著中國內貿集裝箱的發展而發展的。盡管營口港的內貿集裝箱運輸起步晚,但近年來該港通過“散改集”、發展海鐵聯運、推進內陸港建設等幾大實招,實現了內貿集裝箱運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港口集裝箱量從1996年的1.22萬標箱,發展到2011年突破400萬標箱(其中內貿箱量占95%以上),成為全國內貿集裝箱輸運大港。
發揮區位優勢。依托營口港是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最近的出海通道的區位優勢,積極組織和發展內貿集裝箱的公路運輸,現在營口港的集卡車輛已達到1萬多輛,成為沿海集裝箱公路運輸專用車輛最多的港口之一。同時,建立了集卡車輛檔案信息系統,統一調配、統一指揮、統一安排運輸作業。為保證內貿集裝箱公路運輸順暢,該港還實施“綠色通道”管理,確保行車安全有序和順暢。
推行內貿貨物“散改集”。從1999年開始實施內貿貨物“散改集”,先后將淀粉、散玉米、小汽車、卷板、鑄管、液體化工品等一個個看似根本不適箱的貨種都裝上了集裝箱,變成了適箱貨種,不僅轉變了產業的運輸方式,也為客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了內貿集裝箱的增量。散改集之后,箱量逐年遞增,僅2011年,營口港散改集貨物就達到1000萬噸,增加集裝箱量40萬標箱。
發展海鐵聯運。在港口中轉集裝箱,單靠公路運輸已滿足不了客戶需求和貨物快速周轉需要。2005年,營口港開始辦理海鐵聯運業務,并將重點放在開通集裝箱班列上,先后開通了40多條集裝箱班列,2010年,海鐵聯運集裝箱總量達到30.1萬標箱,躍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現在該港做到了海鐵聯運整個班列的箱子“門到門”服務,并增開歐洲班列,現已達到每周兩至三班。
推進內陸港建設。近幾年來,營口港在經濟腹地各主要城市力推內陸港建立。從2005年在沈陽建立陸港后,先后在遼寧的遼中、沈北、法庫,吉林的長春、吉林西、松原,黑龍江的哈爾濱、鐵力、建三江和內蒙古的通遼等地建立了陸港;還在長春的大成集團、黃龍集團等淀粉大客戶企業內建立了場站,把集裝箱服務業務直接做到企業廠區和車間。2011年,經內陸港增加的內貿集裝箱達到十幾萬標箱。
與相關系統廣泛合作。幾年來,營口港不僅與中小航運企業建立了合作聯盟,還與沈陽、哈爾濱鐵路局形成了業務聯合體,與海關、海事、商檢、邊檢等聯檢部門結成共建對子;不僅與多年長期合作的老客戶不斷擴大合作領域,還牽手新客戶共同培育集裝箱運輸新的增長點。如最近幾年,一些中小船公司集裝箱周轉不足,營口港投資3億元,購買兩萬個標準箱租賃,既解決了集裝箱周轉不足的燃眉之急,也使營口港內貿集裝箱發展勢頭有增無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內貿集裝箱的過程中,營口港發揚創新“店小二”精神,真誠、主動、熱情、周到、優質、高效地為客戶服務。如今,“店小二”式服務理念已成為集團上下的共識,“店小二”式服務精神正在成為廣大員工的自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