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兩型”建設 交通先行
2012-6-21 9: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兩型”交通就是建設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
“十二五”期間,湖南交通運輸系統圍繞“創和諧新局面、登發展新臺階、上服務新水平、樹交通新形象,打造綜合交通、兩型交通、智慧交通、陽光交通”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交通建設,把“兩型”交通、綜合交通建設作為交通運輸發展的奮斗目標、工作重心,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2011年湖南省交通建設完成投資926.5億元,實現了“十二五”規劃開局紅。今年1—5月,全省交通建設投資完成185.37億元,占年計劃的24.72%,高于去年同期1個百分點,交通運輸經濟健康推進,繼續保持了好的發展勢頭。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 增強交通生產能力
2010年8月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通過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確定“以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和目標”,爭取率先建成“兩型社會”,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而交通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既對“兩型社會”建設起著推動作用,也是其先決條件。就湖南交通而言,如何推動本地區的“兩型社會”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截至2011年底,湖南全省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3357.5億元,交通成為湖南綜合實力提升最顯著的標志,成為老百姓得實惠最多的行業。以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交通建設為例,湖南實現了韶山市核心景區農村公路率先到戶、韶山市農村公路率先到組,湘潭率先實現鄉鎮間連通工程。同時啟動了長沙大河西綜合交通樞紐、長沙機場地區綜合樞紐、武廣高鐵客運樞紐、長沙南站綜合交通樞紐等建設;以實施公交改造和公交一卡通為重點,實施長株潭綜合交通一體化試點,在長株潭地區率先建設綜合運輸體系,為“兩型”示范提供交通保障。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加快完善,有效增強了交通生產能力。
在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方面,湖南將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規劃銜接,加快構建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城際交通和城市交通相互融合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實現“零換乘、無縫銜接”。在長株潭城市群率先開展綜合運輸一體化試點,將長沙機場地區綜合樞紐、高鐵地區綜合樞紐率先打造成全國首批集成公鐵空運輸方式的“零換乘、無縫銜接”樞紐。以長株潭組合樞紐和衡陽、岳陽、常德、邵陽、郴州、吉首、懷化7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為重點,按一體化概念推進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
湖南還將堅持“成線成網”推進,發揮路網整體效益,努力提高公路水路網絡化水平。今年計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750億元,重點實施好“1263”工程,即建成通車高速公路1000公里,改建完成國省干線200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通暢工程6000公里,投資30億元推進24個水運項目建設;同時全面完成1474座危橋改造任務。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7273公里的高速公路骨架網、5萬公里(含高速公路)的國省干線公路網和20萬公里的農村公路通達通暢網,全省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到25000公里以上,省境內現有國家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通車,相鄰市州間全部以高速公路連接,100%的縣(市、區)在30分鐘內上高速公路。以“一縱兩橫七港一系統”為重點,突出加快提升“東方萊茵河”湘江經濟價值,力爭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湘江達標率87.5%,沅水(省境)達標率67.7%,1000噸級以上港口泊位達到132個。
堅持設計“設計回頭看” 嚴格建設項目環境評審
湖南把設計“回頭看”作為交通運輸踐行“四化兩型”戰略的重大舉措。2011年在12條共857.34公里高速公路組織實施,重點審查勘察設計深度、精度和工程造價的合理性,在設計理念、路線走廊帶選擇、平縱面控制等方面形成了體系性的指導意見,施工圖預算較初步設計概算減少102.4億元。
同時堅持嚴格建設項目環境評審,認真組織編制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和預測,并提出優化方案和解決對策,加強對線路沿線生態環境、景觀環境的保護,努力做到減少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交通重點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率達到100%,“最小程度的破壞、最大限度恢復”的原生態建設理念得到有效貫徹。
水運建設成兩型交通建設的新亮點、新突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賀仁雨要求,“十二五”湖南水運要成為“兩型交通”發展的新亮點新突破。湖南水運發展正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國家和省支持水運發展的政策機遇前所未有,要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將水運作為發展低碳、綠色運輸經濟的重要途徑,加快發展。
截至2011年底,“十一五”以來全省共完成水運建設投資54.64億元,建成了岳陽松陽湖港區一期、長沙霞凝港二期、常鯰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工程,新開工了一批重大項目。
去年12月2日召開了建國以來全省首次水運工作會議,制訂了內河水運發展規劃,提出了奮斗20年、投資1700億元,重點實施岳陽港、長株潭港口群、洞庭湖岳陽綜合樞紐、湘江千噸級航道、沅水能源大通道、漣水復航、湘桂運河等10大工程,建設“一縱五橫十線”高等級航道網,打造湖南現代內河水運體系的宏偉目標。出臺了稅費優惠政策,開展船舶通行費收費試點,啟動水運建設融資平臺搭建。同時,開展了全省水上交通安全整治,基本建立了全省水上視頻監控系統。
大力推進智慧交通建設 提高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
建設兩型交通,發揮科技增益作用是關鍵。近年來湖南大力推進交通行業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加快了現代信息技術和組織管理技術的集成應用,運輸生產效率和行業節能水平持續提高。
智慧交通是提高交通通行能力的重要途徑。湖南大力實施“1842”工程,即建設1個交通通信專網,深化公路管理、道路運輸等8大業務領域應用,建立交通出行信息服務、交通運輸安全應急管理等4個綜合應用系統,完善交通外網、內網2個門戶網站。統籌推進創新能力、重大課題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和標準化建設。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運輸系統,實現80%的公路水路重點基礎設施監控覆蓋,100%的載運工具實現動態定位跟蹤監測覆蓋;60%以上的高速公路應用不停車收費系統;95%的行政許可實現在線辦理;長株潭城市群率先實現交通一卡通服務。交通信息服務覆蓋全省,惠及全省老百姓。
今年湖南智慧交通建設將重點推進“一個中心、一個服務系統、三層應用展示方式、四個試點工程”,即:按照“設計完整,分期實施”原則整合公路、水運、站場等已有交通信息資源,形成交通運輸信息中心的雛形;建設交通電子政務系統;完成智慧交通指揮中心、辦公電腦桌面及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展示;建設京港澳高速公路通道(湖南臨長段)惡劣氣象條件下安全運行保障技術示范工程、省級交通運輸統計監測分析與投資計劃管理系統、道路運輸三級協同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全國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統聯網工程湖南段工程建設。
節能減排穩步推進 “兩型”交通澤民生
近年來,湖南交通運輸系統以“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契機,緊緊圍繞交通運輸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突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努力推動綠色交通和節能減排。
綠色交通,最容易讓人們想到的交通工具首先是低價、環保、便捷的自行車,其次是新能源、小排量的汽車。湖南抓住“公交都市”、“低碳交通城市”建設重點方向,大力發展以大容量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為重點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推進新能源與新技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應用,大力發展綠色交通。
目前全省“車船路港”百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已全面啟動,在長沙開展甩掛運輸試點,在長株潭投入運營的新能源公交車達1816臺。特別是株洲市推行低碳營運,城區范圍公交100%實現電動化,城區雙燃料出租車達470輛,占總量的24%,成為全國首個電動公交城和全國首批低碳交通運輸試點城市。同時株洲還建設了城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已建成1000個租賃點,投放自行車16000臺,倡導市民低碳出行,為全省做出了示范。湖南還將開展長株潭綜合交通一體化工作和長沙機場地區、高鐵地區綜合樞紐建設。
此外,湖南交通運輸系統還統籌區域交通發展,政策設計、資源安排突出對后發地區的支持,重點加強對武陵山區、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促進交通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交通與社會的和諧。加快交通由能力增加為主向以提高服務質量為重點轉變,普遍提高服務水平,為老百姓提供有選擇、多層次、有品質的出行服務,實現交通與人的和諧。
“兩型交通”在湖南。湖南“兩型交通”建設正朝著全面完成“十二五”交通節能減排規劃目標,實現交通運輸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方向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