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改革循序漸進
2012-6-20 8: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進入5月以來,鐵路改革的動作不斷。先是鐵道部公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其后相關部門又印發通知,明確取消鐵路系統原有的工程交易中心。而滬寧、滬杭高鐵的打折售票,以及鐵路貨運價格的上調,被視作運價機制改革的一部分。
自去年溫州動車事故以來,要求鐵路改革的呼聲漸高。國務院今年3月轉發《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要求,研究制定鐵路體制改革方案。然而,與其他完成鐵路改革的國家相比,我國鐵路既面臨巨大的建設任務,又背負著沉重的債務,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市場化的方向上,堅持循序漸進的改革,或許是更為務實的選擇。
吸引民間資本和地方資金 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在鐵路近期的一系列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投融資的改革。多年來,鐵路因為自成體系,被外界稱為“獨立王國”。從鐵道部近期公布的這份引入民資意見看,鐵路幾乎所有的投資、建設、運輸和設備領域,均對民營資本開放。這被認為是近年來力度最大、內容最具體的一個表態,引起不小反響。
值得注意的是,鐵路向民資開放,新世紀伊始就有提及。但從近幾年的實踐看,民資“入鐵”走得頗為艱難。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戎指出,鐵路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非一般民資力所能及。而且鐵路具有網絡化運營特征,單條線路收益難以核算。此外,鐵路的定價機制和統一調度模式,決定了民資在經營中很難獲得相應的話語權。
海通證券研究員龍華認為,此次意見的重點在于引進民資,但對于民資進入后的保障,意見只是略有表態,沒有實施細則。“在沒有穩定回報預期的情況下,民資入鐵難有實質性的突破,還是要等鐵道部自身的大改革”,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帥斌表示。
難突破不意味著不作為。業內人士認為,煤運通道、專用鐵路、企業專用線等盈利相對較高、運營模式簡單的項目最有可能成為民資的切入口。比如,今年年初獲批的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就有望吸收沿線的煤炭開發、電力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股投資。
相對于民資,地方資金參與鐵路建設的步伐可能更快一些。鐵道部最近在與河南省商討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時指出,將研究推進城際鐵路建設運營的體制創新,實現城際鐵路由地方控股、鐵路部門提供專業技術和管理服務。
“把城際鐵路交給地方建,是今后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廣東省已經有過嘗試”,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從地方的角度看,投資城際鐵路即使不賺錢,也可以從沿線土地的升值中獲益。
客運打折、貨運上調 自主定價空間有望打開
在推進投融資改革的同時,鐵路的運價機制改革也在靜悄悄地展開。從5月18日起,滬寧、滬杭高鐵的部分商務座和特等座實行優惠票價,折扣幅度最高達30%。而從5月20日起,全國鐵路的貨運價格每噸公里平均上調1分,上調幅度是去年的5倍。
應該說,火車票打折并不是新鮮事。早在去年京滬高鐵開通時,鐵道部就表示對時速300公里的列車,將根據市場需求實行票價浮動政策。在業內人士看來,原本“鐵板一塊”的火車票價出現松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隨著大規模的鐵路建設,“一票難求”的問題逐漸緩解;二是高鐵的票價水平不低,面臨著民航的強力競爭。
“在其他國家,高鐵促銷比較常見,周末票、月票、老年票、學生票等多元化的車票設計,可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鐵路專家孫章說,更為市場化的管理、更加靈活的定價,是今后高鐵的發展趨勢。
如果說客運打折是市場競爭需要,貨運上調則主要是成本推動。統計顯示,從2003年至今,鐵路貨運價格共上調了8次,初步形成了與成本聯動的特征。
鐵路貨運價格上調,對緩解鐵道部的經營壓力和吸引社會投資,都是有幫助的。但細讀政府的調價方案,無論是大秦等四條線路煤炭運價不變,還是化肥運價繼續執行優惠政策,都體現出鐵路運營的公益性成分。這也意味著,鐵路定價不可能完全向市場放權。
興業證券研究員曾旭認為,根據國外經驗,鐵路運價改革的可能方向是采用政府指導價格:即物價主管部門負責制定調整鐵路客貨運輸的最高和最低限價,運輸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自主定價。
鐵路改革難以一蹴而就 需要穩中求進
無論是投融資的改革還是運價的改革,都未觸及鐵路改革的核心: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有鑒于此,不少人對于鐵路改革的進度頗為心急。
鐵路改革的方向是政企分開,這點已基本形成共識。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紅昌認為,可參照德國模式成立鐵路總公司,逐漸分離出客運、貨運等不同板塊,實現管理清晰化。長期以來,鐵道部是建設、運行和管理一肩挑,以后應重在監管以及行業規范、標準的制定。
但鐵路改革絕不僅僅是政企分開這么簡單。歐美日啟動鐵路改革時,其鐵路網建設基本完成,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鐵路運營效率。與之相比,當前我國鐵路仍面臨巨大的建設任務:規劃好的“四橫四縱”快速鐵路網,目前全線通車的僅京滬高鐵一條。可以說,我國鐵路的主要矛盾是建設和供給不足,這點甚至比提高運營效率更為迫切。
此外,鐵路的巨額債務如何處理,也是一個挑戰。鐵路之所以背負2.4萬億債務,既有自身運營效率不高的原因,也有承擔大量公益性運輸任務的原因。這涉及國家財政、鐵路系統和商業銀行三方面的關系,需要一個統籌安排方案。
1986年“大包干”方針
1986年,時任鐵道部部長的丁關根提出鐵路系統內部“大包干”的方針,將原本收歸于鐵道部的財務、勞資、人事等權力直接下放到各地路局,試行鐵路行業的經濟責任“大包干。”根據“大包干”方案,鐵路不再將全部運營收入上繳中央,而是以承包責任制的方式每年上繳5%的營業收入,其余全部收入歸鐵路系統。遺憾的是,1988年1月24日,由昆明開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車,運行至貴昆線區間時發生顛覆,88人死亡、202人受傷。由于之前鐵路已經發生多起事件,丁關根在這次事故后引咎辭職,“大包干”一事也再無人提及。
2000年“網運分離”
2000年,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傅志寰提出了“網運分離”的鐵路改革思路。“網運分離”是指成立國家鐵路路網公司和數家客運、貨運經營公司,將國家鐵路路網基礎設施與鐵路客貨運輸運營分離開來,以市場化手段打破鐵道部“政企不分”的格局。
2005年“鐵道部-鐵路局-站段”的三級管理體制
2005年3月,中國鐵路最大的一次內部改革啟動,全國41個鐵路分局全部被撤銷,鐵路從“鐵道部-鐵路局-鐵路分局-站段”的管理體制,直接進入“鐵道部-鐵路局-站段”的三級管理體制。
然而這次改革,屬于內部改革,還缺乏管理體制方面的根本性改革,遠沒有觸及鐵路改革的實質――打破政企合一和部門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