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外貿高位求進增幅名列前茅
2012-6-19 18: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推動簽署“四國五方”協議,構建渝新歐貿易大通道
培育傳統產業新優勢,優化提升對外貿易結構
今年初以來,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發達經濟體需求疲軟,新興經濟體面臨新的困難,對外貿易持續穩定發展面臨復雜和嚴峻挑戰。
1-5月,全國進出口僅增長7.7%,而重慶進出口在去年歷史性跨越基礎上,高位求進,創新發展,進出口、出口、進口3項增幅在全國均名列前茅,進出口由全國第17位上升5位,列全國第12位,達到196.7億美元,增長165.9%,超過河南、湖北、江西、黑龍江、安徽。
其中,出口由全國第13位上升2位,列全國第11位,達到139.3億美元,增長233.1%;進口由全國第20位上升5位,列全國第15位,達到57.4億美元,增長78.5%。
重慶外貿為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為我市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重慶圍繞建設“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內陸加工貿易基地,引進惠普、宏碁等5大品牌商,富士康、英業達等6大代工商,以及400多家配件商,引入惠普亞太結算中心和富士康研發中心,形成了“5+6+400”的IT產業集群,80%以上產品用于出口,一舉改變重慶傳統的產業出口結構,改變了加工貿易99%集中在沿海的格局,變東部“兩頭在外”為“一頭在外,一頭在內”,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今年1-5月,重慶筆電類產品進出口逐月增長,出口1500萬臺,進出口83.8億美元,增長近5倍。1-5月,加工貿易進出口63.8億美元,增長380.9%,占比重慶進出口32.4%,占比提升14.5個百分點,拉動重慶外貿增長68.3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年底,重慶在全球筆電總產量的占比將由現在的10%提高到20%。
內陸地區過去20多年沒有一個保稅區,重慶首開先河,“先引鳳,再筑巢”,以項目申報保稅區,成為內陸唯一擁有兩個保稅區的城市。西永綜保區面積10.3平方公里,筆電產能8000萬臺;兩路寸灘保稅港區8.37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唯一內陸型、唯一空港加水港“一區雙核、區港聯動”保稅港區。
在內陸保稅港區的帶動作用下,近20個月幾乎每個月或者兩個月就有一個國際航空的貨運班機開通,貨運航空公司不斷入駐,去年航空貨運量增長4倍,今年1—5月新開通5個航線,航空貨運量增長2倍。重慶海關聯合各地海關以及沿海口岸海關實行“一卡通”綠色通道,全球物流公司和飛力達物流公司等落戶,寸灘港報關貨物三分之一來自周邊省市異地轉關。兩路寸灘保稅港成為肉類檢驗檢疫口岸,去年展示銷售進口紅酒1000萬瓶。
今年1-5月,啟動建設“重慶歐洲商品分撥中心”,與國際知名品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保稅貿易進出口25.9億美元,增長295.2%,外貿占比達到13.2%,提升4.3個百分點。
重慶建成兩江新區國際開放平臺、2個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口岸平臺及4個國家開發區產業平臺,充分發揮了開放引領作用。這就是我市打造的“1+2+4”開放平臺。
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后的中國第三新區,規劃面積1200平方公里,爭取到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內陸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示范窗口六大黃金定位。
今年1-5月,“1+2+4”開放平臺進出口143.2億美元,增長327.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61.6個百分點,占全市外貿總額的72.8%,提升27.5個百分點。兩江新區進出口65.7億美元,增長201%;西永綜合保稅區進出口65.7億美元,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進出口44.4億美元,分別增長6.6倍和23倍;重慶經開區、重慶高新區、萬州經開區和長壽經開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合計進出口11.7億美元,增長2.9倍。
此外,今年1-5月38個區縣目標責任明確,形成“你追我趕”局面。6個區縣提前完成全年任務,9個區縣進出口增長翻番,22個區縣超過任務時間進度。
為與世界連通,重慶推動實施了“一江兩翼三洋”大通道戰略: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進入太平洋;北翼通過新疆、俄羅斯到達歐洲抵達大西洋;南翼通過云南經緬甸到達印度洋。
目前,重慶大約有40%的筆電產品銷往歐洲沿線國家。去年,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德國4國海關共同簽署歐亞大陸橋便捷通關協議,采用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的“五定”班列方式,打通連接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渝新歐大通道,已成功開行班列19趟,共運輸筆記本電腦、顯示器等電子產品140萬臺,運行時間16天左右,比海運節省2萬公里,改變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格局,再現古人“西天取經”、絲綢之路繁榮夢想。
今年4月12日,“四國五方”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德國4國鐵路部門和重慶共同合資組建、中方控股的唯一鐵路物流企業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專營亞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成為開展雙向的“站到站”服務的平臺公司,預計下半年達到一周3班。由此,“重慶—杜伊斯堡”全程運價將由每40英尺集裝箱9800美元降至8900美元。海關總署將重慶列為中歐安全智能貿易的試點城市,中國西部內陸地區成為面向歐洲的橋頭堡。
重慶還著力推進外貿主體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加快轉變。
一是推進出口基地建設。推進國家級汽車、船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苧麻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建成“1+6+1000”汽車產業集群。1-5月重慶傳統產品進出口112.9億美元,增長88.2%,占外貿總額的57.4%,機電產品出口占70%,摩托車出口居全國第一,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38.3%、工具五金增長458.6%、通機增長31.3%、金屬制品增長633%、儀器儀表增長213.8%。
二是加強外貿主體培育。去年新增外貿主體1170家,今年1-5月新增外貿主體500家,累計達6000家,培育了宏美達絲綢、西南鋁、美心門等出口知名品牌44個。
三是推進貿易便利化。建立了“關、港、貿、檢”等協調機制,推進出口退稅、跨境結算、出口信保等77條便利化舉措,支持汽摩等境外營銷網絡建設和出口散件組裝,貿易摩擦應訴率達到100%,挽回5億美元出口市場份額。
四是進出口市場多元化。1-5月重慶對歐盟、北美與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171.8%、280.7%和211.1%,共占全市總額的62.0%。對中東、東歐、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214.1%、80.6%、84.1%和228.9%。
目前,重慶正圍繞全年外貿增長50%以上目標,加快貫徹落實國發〔2012〕15號、國辦發〔2012〕32號文,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拓展開放廣度和深度,加快建立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站在新起點,再創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