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信息化資訊

物聯網調理上海交通

2012-6-15 16: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報首席記者 張懿

  借助物聯網技術,上海構建起國內乃至全世界最復雜、最先進、最有效的智能交通系統;這個系統使全市道路的綜合通行能力提升了15%,同時幫助上海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占得先機

  要少堵車,除了修路,還有更聰明的方法。上海的訣竅是物聯網。

  借助物聯網領域一系列的信息采集、處理和發布技術,上海在立體多元的路網之上,鋪設了一張信息網,并發展成為國內乃至全世界最復雜、最先進、最有效的智能交通系統,2007年,其前期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又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系統使全市道路的綜合通行能力提升了15%,同時幫助上海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占得先機。

  感知網絡 遍布全市

  上海的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要把交通流“調理”得更有序,基礎是全面、及時地感知信息,這正是物聯網之所長。

  上海許多駕車人已養成習慣:上高架路前先看看路邊的交通誘導屏:前方高架路段顯示為綠色代表暢通,黃色表示擁擠,如果是紅色的“堵塞”提示,那就要趕緊考慮是不是走地面更好。

  目前上海各處設置了近200塊誘導屏,“讓信息跑到車輪前面”,緩解著車流在路網中的分布不均衡,以更有效地利用道路資源。

  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張祎告訴記者,上海內環以內幾乎所有道路、外環以內90%以上道路,以及市郊干線公路、跨省高速公路,如今都在大量物聯網傳感器的感知之下。

  高架路上,每隔幾百米就埋設有感應線圈;在地面干道,智能紅綠燈在路口監測流量;小馬路雖沒有固定的感知裝置,但利用出租車的車載GPS,中心能根據每輛車位置變動的情況推算出路況;對于出租車不常去的遠郊和跨省高速路,則分析沿途乘客的手機信號,以此估算路上的車速和大致流量。總體上,上海的智能交通系統中,共有近3000個智能紅綠燈、2萬多組感應線圈、2.5萬臺GPS車載設備在日以繼夜地采集交通數據;另外,日均處理手機信令達3000萬條。

  但這依然只是上海交通物聯網的一部分。遍布快速路的成千上萬個攝像頭、幾百個車牌自動拍攝識別裝置,以及機場、鐵道、軌交、公交……都在向系統提供各自采集的數據。

  張祎說,上海智能交通系統匯集的數據源有230多項,它有力地支撐著市民出行、交通管理,也支撐著相關的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

  數據挖掘好比“煉金”

  數據像是金砂。如果說交通物聯網的前端在采礦,那后臺就在“煉金”。市交通信息中心每天吞吐、加工著海量的數據。加工出的產品呈現在交通誘導屏上,提前告知司機行進方向的路況。

  上海許多部門都通過高速網絡接入智能交通核心平臺,一面提供己方信息,一面獲取他人的數據。所有這些信息被整合到一張電子地圖上:市區每條路的路況,每塊誘導屏的畫面,每起突發事故的位置,每家社會停車場的空閑車位……

  普通市民雖然無法進入核心平臺,但打開“上海交通出行網(www.jtcx.sh.cn)”,能看到一張簡化的電子地圖:目前走什么路最快,哪個高架路匝道口封閉著……一目了然。

  不過,挖掘海量數據,遠遠不只是服務市民日常出行。

  在上海交通信息平臺,點擊幾下鼠標就能調出過去任意一天的全市交通狀況。回看歷史,是為找出規律,有效管理。比如,根據歷年圣誕夜的數據,交警部門就能提前布置,預防商圈周邊道路因促銷而引發擁堵。

  綜合分析每天上海高架路上外省市號牌車的比例(上海智能交通系統在全市布置了數百組車牌自動拍攝識別裝置),對交通限行、車牌拍賣政策的制定都有參考價值。

  交通數據的挖掘,說到底是對道路通行能力的挖潛。幾年前,上海對延西高架做了“二改三”的車道增容,決策依據就是智能交通系統長期積累的數據。在世博會期間,雖然上海不斷遭遇大客流,但全市沒有采取任何交通限行措施,智能交通系統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技術非技術皆有突破

  上海智能交通系統建設肇始于10年前,近5年,著眼于服務世博,系統的規模和成熟度有了質的飛躍。

  上海交通信息化的經驗得到普遍認可,前來取經的外地乃至外國訪客絡繹不絕,而最受關注的經驗有二:在研發上,堅持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化;在運作模式上,著力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實現信息共享。

  上海智能交通系統由政府協調提要求,由產學研聯盟實施技術突破。市交通信息中心、上海電科智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研發,同時請同濟、交大及海內外頂尖學者加盟。

  上海電科智能公司相關研發負責人李強告訴記者,2003年,延安高架路上豎起國內第一塊交通誘導屏,這是智能交通系統的初次亮相。當時一切都在摸索,僅僅誘導屏的外觀就研發了半年。更難的是數據采集和分析。比如交通狀況既客觀、又主觀——40公里時速,小馬路上開車已覺得足夠快,上了高架卻覺得有點堵。

  為確定科學的“堵車”評判標準,研發團隊用整整2年研究駕車人在各種路況條件下的心理、行為特征,挖掘規律,才最終磨合出成熟的路況自動算法。目前,上海快速路交通狀態的自動判別準確率超過90%。

  技術挑戰接二連三。2006年前,智能交通一期工程只服務于中心城區主干道,但經過近5年擴建,數據源大幅增加,數據結構越來越復雜。為將系統覆蓋面拓展到遠郊,上海在世界上第一個規模化應用了手機信令研判交通流速的技術;在利用GPS技術監測路網通行狀況方面,上海的處理精度達到了國際領先。

  除了技術突破,交通物聯網的成功更在于突破非技術環節:上海在國內最出色地解決了跨部門交通信息整合的難題,建設、市政、交警、航空、鐵路、軌交等部門的交通信息,得以匯集在同一個綜合性網絡平臺上。為了化解信息跨部門流動的阻力,上海專門組建了市交通信息中心。

  信息共享可謂人心所向。張祎告訴記者,目前,被整合到平臺上的各方都認為自己是“信息進出口的順差方”,都從共享中嘗到了甜頭,于是最初要通過外力推動的共享,變成了主動走向多贏。

  物聯網產業借機發力

  物聯網是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物聯網技術是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必然選擇。智能交通應用成了上海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最近3年,上海電科智能公司的營業額連年翻番,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30%,成為國內這個行業的領頭羊。而據電科智能公司介紹,憑借上海智能交通系統的成功效應,目前他們來自上海以外的收入比重已超過50%。上海的交通物聯網經驗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落地。

  發展機遇不限于“市級大平臺”。上海電信副總工程師劉源向記者透露,最近幾天,他們開發的一個交通App(手機軟件)將正式發布,目標是在明年擁有100萬用戶。

  這款App的研發得到了國家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的首批支持。它相當于將上海的智能交通系統裝入手機,駕車人能隨時遠程調取全市所有交通誘導牌上的信息,了解任何一條道路的實時暢通狀況,還能獲悉任何一個社會停車場有沒有、有多少空閑車位。更奇妙的是,安裝這個軟件之后,手機主人既是交通信息的接收者,同時成為提供者。劉源解釋,如果能吸引到百萬用戶,那么,分析他們的GPS位置信息,上海智能交通系統的路況信息精度將再上臺階。

  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作為國內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的主要發源地,上海物聯網產業年產值已達千億元規模。去年的國家物聯網專項中,上海入選項目的數量領先。下一步,上海將進一步完善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交通、醫療等領域全面推進應用示范,力爭成為國內主要的物聯網應用和產業集聚區之一。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