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敵兇猛內功不足 我國快遞業遭遇雙重壓力
2012-6-14 17: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游擊式的“黑快遞”,到人們生活和企業生產須臾不可或缺的流通領域生力軍,中國的快遞尤其是民營快遞業近幾年經歷了跨越式發展。但與全球快遞巨頭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而供給相對不足、成本增長過快、行業形象欠佳等問題也成為中國快遞業成長中的“煩惱”。
外敵“兇猛”、“內功”不足:快遞業遭遇雙重壓力
據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目前,國內快遞業與全球快遞巨頭相比,還存在幾方面差距:
業務規模偏小。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國內規模最大的中郵速遞業務收入為200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DHL、UPS、TNT這幾大全球快遞巨頭的總收入分別是4619.13億元、3353.95億元和632.83億元,分別是中郵速遞的23.1倍、16.77倍和3.16倍。
配送能力偏弱。在配送設備上,中郵速遞自有飛機16架,而UPS自有225架飛機,另外還有295架租賃飛機,DHL則擁有約250架專用飛機。中郵速遞有 4000多輛物流配送車輛,UPS則擁有92700輛運輸車、輕型貨車、拖車和摩托車,DHL擁有約32000輛配送車。
人均產值偏小。重慶市快遞協會會長馬斌生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重慶快遞市場的國際件價格是平均每件276元,國內件23元,同城件8元多,“外資吃了肉,國內企業只啃了骨頭”。DHL重慶公司只有30多人,但去年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人均產值達100萬元;但國內快遞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人均產值能有10萬元就很不錯了。
發展方式粗放。統計數據顯示,在快遞“總部經濟”最為發達的上海,通過上海郵政管理局審批獲得經營許可的快遞企業就有860 多家,其中70%左右是大型快遞企業的加盟店,剩下30%左右是自營的小型快遞企業,產業集中度低,低端市場惡性價格競爭現象突出,行業抗風險能力不足。
此外,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成本的逐年走高,讓快遞行業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西安郵電學院郵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樊相宇分析,根據我國入世時的市場開放承諾,自2005年1月1日起,公路貨運、倉儲、海上班輪運輸、船舶代理及速遞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放開。國外快遞巨頭看到國內市場“井噴”,勢必加快進入步伐。因此,未來5年是國內快遞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是調結構、上臺階,還是被擠到下一個臺階甚至完全出局,企業的生死存亡就看這關鍵的幾年。
年輕產業遭遇三大發展“瓶頸”
首先,快遞服務需求巨大,但企業遭遇“消化不良”。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國內快遞業務量達36.5億件,年均增長56%;產值750億元,年均增長31%,占郵政總收入46%以上。
西安城聯快遞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戰聲告訴記者,這幾年快遞公司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旺盛的快遞需求。“為什么一些快遞企業服務很差卻照樣活得挺好?關鍵在于快遞是賣方市場。”他說,去年幾個高峰期到來之前,一些快遞公司甚至限定拒絕了一部分客戶,比如30公斤以上的貨不接,后來15公斤以上的貨也不接,原因就是業務量已經飽和。
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李惠德分析,現在快遞業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產業發展滯后,滿足不了快速膨脹的市場需求,企業消化不了。
其次,成本增長侵蝕利潤,“做大做強”面臨重重困難。重慶及時雨快遞公司負責人馮銳告介紹:“快遞員每月工資占總成本的85%,現在快遞企業普遍有‘用工荒’,人招過來了流動性很大,能堅持干5個月就算長的。主要是這個行當太辛苦,而公司加太多工資又很難。”
多家民營快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土地價格上漲過快,按照“招拍掛”程序,很難獲得作業用地,要增加倉庫、分撥中心以擴大產能的難度很大。
高速發展之中,快遞業的贏利空間其實在逐年縮小。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政策法規研究處副處長吳曉明說,CPI在漲,快遞價格其實在下降。2005年,快遞業利潤率最高可達30%以上,而2011年,平均利潤率僅為5%到8%。
再次,投訴率居高不下,形象有待提升。近年來,針對快遞服務質量的投訴居高不下,2011年“快遞服務”被全國消協組織列為消費投訴六類熱點之一,僅郵政系統去年受理的消費者快遞申訴就達88396件,同比增長232%。快件延誤、丟失損毀、索賠困難等問題,已經成為快遞服務的幾大頑疾。
對此,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認為:“消費者對快遞投訴多,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的標準化建設滯后,另一方面是因為客戶對我們的期望值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