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服務》新國標實施之困
2012-6-12 7: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1日,《快遞服務》國家標準開始正式實施,作為我國首個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新國標的實施情況,受到了各界關注。
在新國標中,明確規定了"先驗貨后簽收"、"文明分揀"、"徹底延誤時限"等問題,對代收貨款快件,網絡、電視購物和郵購等快件,收件人可先驗收內件再簽收。收件人在驗收時,可對內件外觀和內件數量進行清點,但不能對內件進行試用或進行產品功能測試。對普通快件,收件人可先驗視包裝,如果包裝明顯破損,可先驗收內件再簽收。針對"快遞變慢遞"現象,新標準還對快遞"速度"作出規定,同城快遞需24小時送達,國內異地快遞72小時內送達。如果同城3天、異地7天快遞還沒有送達,就算徹底延誤,寄件人可要求賠償。
頒布一個多月,實施情況又如何?
開箱驗視
4月23日,南京的田女士收到包裹,打開竟是用白色紗布包裹的大便。寄件者的源頭沒有找到,田女士認為,快遞公司有著很大的責任。"如果快遞員在收件時,當場驗視內件,我怎么還會收到那么臟的東西?"田女士質疑。
據了解,當時接收快件的是CCES杭州江干一部,公司負責人回應"當時快遞員把包裹袋回來的時候,只是說了一句一塊白布,我們也沒有在意,直接稱重掃描,重量是0.22公斤,想想也就是兩雙襪子的重量。"
而負責該快件的業務員則說:當時一個女的直接把包裹給我,從里面抽出一塊白布,給我看了一下,就塞進去了,我也沒看那么清楚。
從國家郵政局網站了解到,《快遞服務》標準規定,用戶交寄信件時,必要時快遞企業可要求用戶開拆,但不應檢查信件內容;用戶交寄信件以外的快件,快遞企業應當場驗視內件,用戶如果拒絕驗視,快遞企業可不予收寄。經過驗視,快遞企業收派員仍不能確定安全性的存疑物品,用戶應出具相關部門的安全證明,否則也不予收寄。
筆者從發貨量比較大的淘寶賣家處了解到,有的快遞公司會讓賣家提前在快遞單上打上"已驗視"字樣,而事實上,真正開箱驗視的快遞也并不多。"一天要發許多包裹,等快遞員上門來驗視了以后再封箱,會浪費很多時間,也會降低快遞員的效率。"一位姓高的店主反映,在她看來,比較熟悉的客戶可以選擇抽檢。
而對于快遞公司來說,開箱驗視無疑也會增加許多的成本。
先簽后驗
《快遞服務》標準規定,快遞企業收派員應告知收件人當面驗收快件。如果快件外包裝完好,由收件人簽字確認。如果外包裝出現明顯破損等異常情況,快遞企業收派員應告知收件人先驗收內件再簽收;快遞服務組織與寄件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收件人本人無法簽收時,經收件人(寄件人)允許,可由其它人代為簽收。代收時,收派員應核實代收人身份,并告知代收人代收責任。《標準》還規定,在驗收過程中,若發現快件損壞等異常情況,收派員應在快遞運單上注明情況,并由收件人(代收人)和收派員共同簽字;收件人(代收人)拒絕簽字的,收派員應予以注明。
此項規定明確了收件人可以要求"先驗貨后簽字",打破快遞簽收時"先簽字后驗貨"的操作行規,從提高快件的安全性,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這無疑令人叫好。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卻遇到很多問題。
對于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包裹的公司前臺或者大樓物業來說,每個都拆包驗收也是不太可能的事。"畢竟這觸及到別人的隱私,我們也不可能拆開檢查。"
而筆者在實際接收快遞時,大部分的快遞員也是放下快遞等簽名就走,僅當主動提出能不能先驗貨時,部分快遞員才會等待驗貨后再簽名。"有時候快件多,一個個等完驗貨,送都來不及送了。"有快遞員這樣表示。
除"開箱驗視"、"先驗后簽"等規定外,按照新國標,快遞企業應對快件提供至少2次的免費投遞,如果投遞2次還未能投交的快件,收件人仍需要快遞企業投遞的,快遞企業可收取額外費用,但應事先告知收件人收費標準。同時,新國標還在投遞速度上,還對快遞"速度"做出規定,同城快遞需24小時送達,國內異地快遞72小時內送達。如果同城3天、異地7天快遞還沒有送達,就算徹底延誤。寄件人可根據國家標準附錄的賠償規定要求賠償。
實施之困
新國標的提出,乍看之下對消費者來說,具有很大的保護作用,也意在解決時下"快遞變慢遞"、"快件損壞"、"快件丟失"、"簽收驗貨糾紛"等快遞行業暴露的問題。但是在一個多月的實施過程中,"先驗后簽"、"開箱驗視"等要求依舊很難落實。
新規雖好,但落實不易。在隨訪中,有業內人士表示,由行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的新國標中,并沒有一條配套的監管措施與處罰機制,加上人力、成本等客觀因素制約,都導致了新標準在執行上的難度,缺乏可操作性。并且該標準并非強制執行,對快遞從業人員起不到足夠的約束力。
過快的發展,導致我國快遞業一直靠犧牲服務水平來壓縮成本、爭奪資源,整個行業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未完善的配套監督懲罰機制,以及人力、場地等客觀因素制約下,新國標對快遞行業的規范發展意義毋庸置疑。然而,該服務標準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實施細則,更沒有嚴格的監管、處罰機制,卻也令人質疑,如何能夠切實的落實下去。實施陷入困境,政策也極有可能會成為一紙空文。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并盡快完善監管機制是目前當務之急。(本文來源:中國物流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