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擴圍已成趨勢 結構性減稅下一步怎么走?
2012-6-10 18: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5月底,北京國稅部門發出通知,稱即將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這意味著營改增的擴圍已成趨勢。國務院日前研究穩增長措施時,首先強調要“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作為重要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營改增下一步怎么走引人關注。
擴大抵扣范圍簡并稅率檔次
增值稅是我國的第一大稅種,占稅收總收入的比例在25%左右。從上海的營改增試點看,一季度整體減輕稅負約20億元。
由于營改增不但可以為企業減稅,還有利于社會專業化分工,已有多地申請擴大試點。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日前在上海表示,除上海外的長三角地區最快今年下半年明確營改增預期,環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區也會在不長的時間內相繼跟進。
上海的營改增已有明顯效果,企業仍有期待。上海新杰物流總經理王堅說,增值稅的減稅效應,體現在進項抵扣上。運輸企業可以納入進項稅抵扣范圍的主要包括加油費、車輛采購和修理費以及包裝費等。路橋費占運輸企業成本的三成左右,如果能將其作為進項納入到增值稅體系中來,會進一步體現“營改增”的減負效果。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目前企業進行固定資產投資,能納入抵扣范圍的只有動產部分如機器、車輛等,一般占投資額的1/3左右。如果將不動產部分如廠房建設、房屋租金納入抵扣,實現增值稅的徹底轉型,減稅效應將更為明顯。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健指出,我國原有17%和13%兩檔增值稅率,營改增后又增加11%和6%兩檔。與之相比,很多國家實行增值稅單一稅率。“隨著市場完善,稅率結構將趨向簡單。因此未來可能簡并稅率檔次,原有的高稅率面臨下調,從而實現總體稅負的再次減輕。”
整頓收費行為降低非稅負擔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今年我國的稅收增幅明顯回落,前4月只有8.1%。與此同時,非稅收入的增幅卻高達50%以上,引發公眾對于非稅負擔的擔憂。
一位民營企業家告訴記者,企業在日常經營中要辦很多證件,如土地證、房產證和施工證等。如果走正常途徑,辦一個證只要幾千元,但程序很繁瑣,往往要等上半年。如果請中介機構,3個月就能搞定,但花費要增加到好幾萬元。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整改,表示要著力解決行政機關與中介機構相互關聯、職能不分、脫鉤不徹底以及中介機構收費不規范的問題。
還有一些隱性的“收費”問題,也正在引起公眾的注意。比如,近期引發爭議的企業自辦電廠,電價據稱比國家電網便宜1/3。其中的一個原因,在于國網的電價中包含有五大類政府性基金和附加,而企業電廠沒有承擔相應責任。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是非稅收入的組成部分,也是老百姓支持國家建設的一種途徑。但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這些基金及附加應當逐步減少。一些征收期限已滿的基金,更應立即叫停。
“減法”穩增長有利調結構
減稅負、減收費,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不但是穩增長的有效途徑,也是調結構的重要手段。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習慣于用增加財政支出的方法來對沖經濟的下行風險。這種方法見效非常快,但也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投資效率不高,部分基礎設施出現過剩等。
本輪穩增長,與2009年有著明顯的不同。除了投資力度遠不及“4萬億刺激計劃”外,更大的區別就是把“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
在專家看來,結構性減稅和“帶動民間投資”、“擴大居民消費”是一脈相承的。只有把稅負降下來,企業才有更多的錢去投資,百姓才有更多的錢去消費。而且,投資的時候回報更高,消費的時候物價更穩。
從這個意義上看,用“減法”來穩增長,實際上是把投資、消費的主導權交還給民間的一個過程,這對我國中長期的結構調整是非常有利的。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說,經濟學上有一個“拉弗曲線”理論。即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稅收就越多。但稅率超過一定限度時,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稅收的減少。從長遠看,由于降低稅負可以刺激GDP增長,隨著經濟總量增大,總的稅收未必下降。(記者何欣榮、姚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