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實施城市突破戰略 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
2012-5-31 7: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戰略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八次、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加快我市新型城市化進程,充分發揮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京畿強市、善美保定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的重大意義
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市城鎮面貌發生明顯改觀,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但城鎮規模偏小、建設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偏低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2010年我市城市化率為39.47%,分別落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10個和5個多百分點,低于周邊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廊坊等城市10個百分點以上,屬于京津冀都市群中的城市化“洼地”。我市城鎮建設發展質量不高,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功能配套不完善,城鎮特色不夠鮮明。城鎮管理水平粗放,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環境臟亂差問題較為突出。城市化滯后工業化,城市輻射帶動和集聚功能不強,中心城市“小馬拉大車”問題突出。城市化水平落后,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使我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加快新型城市化,構建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擺在全市面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加快我市城市化進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諸多有利條件。近年來,我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人均生產總值已達3500美元左右,已進入國際公認的城市化快速發展期,加快新型城市化的內在需求日益迫切。京津冀一體化步伐加快,首都經濟圈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京津的輻射效應日益明顯,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外部機遇已經來臨。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順應城市化趨勢,加快推進城鎮建設發展,已是勢在必行。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推進城鎮建設實現新突破,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為全市發展提供強力引擎、構建戰略平臺。
二、總體要求
。ㄒ唬┛傮w思路。緊緊圍繞建設京畿強市、善美保定的奮斗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緊扣“提速、提質”主題,實施城市突破戰略,以規劃為引領,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項目園區為主要抓手,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做優做美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做新做特小城鎮和中心村,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大馬駕轅、多馬拉車、眾星捧月、各放異彩”的城市發展新格局,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ǘ┗驹瓌t
1、規劃先行,集約發展。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引導調控作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節約利用。
2、產城互動,集聚發展。堅持用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市化,調整城鎮布局與產業結構優化結合,統籌兼顧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的協調發展與合理布局,以產興城、以城促產,推進新型城市化健康發展。
3、突出重點,梯次發展。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培育發展大、中城市,推動縣城擴容升級為中小城市,積極培育一批特色重點鎮,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
4、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以城市繁榮帶動農村發展。完善城鄉協調發展機制,推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
5、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加快城鄉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三)目標任務。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1%,年均增長2.5個百分點,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城鎮人口130萬左右,產業、人口集聚能力明顯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鎮容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住房、交通、教育、文化、醫療條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全市初步形成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明確、等級規模有序、基礎設施合理,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到2020年,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7%以上,趕上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中小城市規模和實力明顯壯大,小城鎮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全市經濟社會展現更大活力。
三、科學構建城鎮體系框架
。ㄒ唬﹥灮鞘邪l展空間布局。做大中心城市,到2015年人口達到210萬人左右。其中,主城區人口達到150萬人左右,發展為特大城市;徐水、清苑、滿城、安新四個縣城分別達到15萬人、15萬人、14萬人、18萬人,發展為小城市。培育大中城市,到2015年,定州市區達到50萬人、涿州市區達到40萬人,加快向大城市邁進;白溝新城達到30萬人,高碑店、安國市區和淶源縣城達到20萬人以上,發展成為中等城市。發展中小城市,推進其他縣城加快向中等城市、小城市發展,到2015年全市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新增100萬人。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鎮,到2015年國家和省級重點鎮人口達到5萬以上,市級重點鎮達到3萬以上,其他建制鎮達到1萬人以上,新培育建制鎮20個左右。同時,發展一批中心村和新型農村社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ǘ┘恿ψ龃笾行某鞘小猿帧耙怀侨且坏怼苯M團式發展模式,努力把中心城市統籌打造成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宜居、創業之城。中心城區,圍繞拉大框架、提高承載能力,在繼續做好三大片區改造和東湖、西湖片區建設的同時,加力推進城市北延東拓,重點打造北部低碳新城和東部高鐵新城兩個組團,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市擴張發展的重要引擎。北部低碳新城,重點建設新能源研發基地、裝備制造基地與產品展銷中心、汽車研發與制造基地和綜合服務業基地;東部高鐵新城,重點建設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京津冀商務、會展、信息、交通、物流重要節點!叭且坏怼,按照“同步、同標、同城”標準,加快推進清苑、滿城、徐水、安新四個縣城建設,加強與中心城區的聯系,實現基礎設施共享。清苑重點建設加工制造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形成疏解主中心城區部分加工制造和物流配送功能的新型工業衛星城;滿城重點改善西部山區生態環境,建設保定西花園和休閑度假、文化旅游服務基地,成為分擔中心城區部分文化、居住功能的生態精品衛星城;徐水重點建設保北裝備制造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蔬菜副食供應基地,形成疏解中心城區部分裝備制造和區域物流功能的新型工業衛星城;安新重點保護和改善白洋淀生態環境,建設環京津休閑度假旅游基地,成為生態環境優美、居住方便舒適的新型生態精品衛星城。通過組團發展,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低碳發展特征鮮明、文化底蘊充分彰顯、充滿創業激情和發展活力的山水宜居城市。
。ㄈ┡嘤l展大中城市。定州市,圍繞建設大城市,發揮保南石北區域中心城市作用,完善城市規劃,擴大城區規模,依托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沙河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汽車、電力、煤化工、食品等主導產業。協同安國市,輻射帶動博野、曲陽、望都等周邊縣域發展。涿州市,圍繞建設大城市,充分發揮毗臨北京優勢,緊緊抓住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機遇,加快新興產業示范區、開發區、工業集聚區和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鋁加工、包裝材料和印刷、蔬菜產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冶金新材料、商貿物流等新興產業,打造對接京津的橋頭堡。協同高碑店市,輻射帶動淶水、易縣、定興等周邊縣域發展。高碑店市,圍繞建設中等城市,依托工業優勢,以開發區擴容為重點,帶動定興縣一體化發展,進而連接涿州市,形成現代制造業走廊。安國市,圍繞建設中等城市,依托醫藥產業和千年藥都品牌,構建以輕型加工業和商貿物流業、健康旅游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帶動周邊特色產業發展,逐步與定州市、博野縣等周邊區域資源共享,協作互補,共同發展。白溝新城,圍繞建設中等城市,發揮商貿物流等產業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打造現代特色產業集聚區、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和中國箱包之都、京南商貿名城。協同帶動容城、雄縣等縣傳統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成為特色明顯、實力強勁、潛力巨大的中等城市。淶源縣,圍繞建設中等城市,發揮生態風景區、河北冶金工業園區和礦產資源、交通區位等優勢,加大縣城建設力度,努力建成西部山區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的中等城市。
(四)推動縣城向中小城市發展。明確各縣城功能定位,完善基礎設施,加快產業集聚,促進人口集中。推進常住人口5—10萬左右的易縣、定興、高陽、蠡縣、淶水、容城、雄縣、唐縣、曲陽等縣城,盡快發展成為10—20萬人口的中小城市;提高常住人口5萬人以下的博野、望都、阜平、順平等縣城承載能力,盡快發展為人口10萬人左右的小城市。
。ㄎ澹┡嘤厣攸c鎮。積極推進涿州松林店、蠡縣留史和辛興、高陽龐口、定州李親顧等國家和省級重點鎮建設,著力完善功能、改善環境、塑造特色。各縣(市)結合本地實際選擇1個以上建制鎮,合理規劃,重點建設,建成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六)加快中心村建設。合理調整村莊布局,積極穩妥搞好中心村建設,引導有條件的中心村開展聯村建鎮。結合實施“幸福鄉村計劃”,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中心村集中,增強中心村集聚輻射和服務帶動功能。發展農村社區,建設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四、強力推進城市建設發展
(一)加強規劃引領。著眼于融入首都經濟圈和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堅持規劃先行,嚴格落實規劃,加快城市建設發展。
1、科學制定規劃。圍繞推進新型城市化,進一步審視、完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特別是圍繞中心城市建設,深化“一城三星一淀”中心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促進中心城市迅速擴張發展。圍繞推進兩個大城市、四個中等城市和各縣城建設,縣(市)要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優化完善各類專項規劃。各縣(市)要列出專項資金,加強鄉鎮和村莊規劃編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2、統籌規劃對接。按照“三規合一、三規同向、三規同步”的要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上要做到相互銜接,各類專項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統一。各級開發區(園區、產業集聚區)規劃要統籌納入城鄉規劃體系,使園區和城鎮建設同規劃、共發展。建立區域規劃協調工作機制,推進中心城市與相關縣(市)之間的產業布局、重要項目、重大設施、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規劃對接。
3、維護規劃權威。堅持用規劃引導建設,建立完善城鄉規劃管理監督和督查制度,對違反規劃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嚴肅規劃權威性。加強城鄉空間管制和重要資源、生態環境區域保護,嚴格實施城市紅線、藍線、綠線、紫線、黃線等“五線”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城鄉規劃信息化建設,規范城鎮規劃信息發布制度,讓全社會參與規劃制定,監督規劃落實。
。ǘ┨岣叱休d能力。按照功能完備、設施齊全、舒適方便原則,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設施服務網絡。
1、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現代交通體系。適應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重點推進鐵路十字交叉、高速公路四縱四橫二環建設,實現縣縣通高速,建設中心城市半小時交通圈,縣(市)一小時交通圈,京津石一個半小時交通圈。到2015年,全市鐵路通車里程達到900公里左右;高速通車里程達到1200公里,高速路網密度達到5.4公里/百平方公里。創造條件發展城際快速干道,加快形成路網完善、結構合理、快速高效的交通體系。加強水系工程建設。王快—西大洋水庫連通工程今年通水。加快南水北調27個供水配套工程建設,爭取2014年投入使用。加快能源基礎建設。推進南郊、西北郊、涿州熱電聯產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到2015年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740萬千瓦;加強電網建設,實現源網建設與輸電網、城市配網、農村配網建設協調發展。搞好“陜京三線”等天然氣骨干管網及我市配套工程建設,建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大中城市為節點,輻射各縣(市),實現“縣縣通天然氣”的供氣網絡。
2、拉大城市發展框架。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推進中心城市發展。加力推進北部低碳新城建設,搭建路網框架,推動北部區域快速擴張。結合高鐵車站建設,規劃建設東部高鐵片區商貿物流中心,撬動東部區域發展。加快與清苑縣城對接,帶動南部區域發展。加快萬博廣場、燕趙國際商務中心以及火車站綜合改造等工程,將市區朝陽大街和東風路交叉地帶打造成高品質的中央商務區。加快東湖區域文化中心、西湖體育中心建設,帶動相關區域發展。推進“三大片區”拆遷掃尾和改造工程建設,打造老城區發展亮點。加快軍用機場搬遷步伐,打破瓶頸制約,加快東南部城區發展。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建設,實施七一路西延、東風路西延、樂凱大街和長城大街南延、朝陽大街北延、東西三環連接清苑北外環、白洋淀大道等一批重大項目,打造“九縱九橫”主城區路網格局。四個縣級市、18個縣城和白溝新城,要結合產業園區、開發區和工業集聚區建設,拉大發展框架,加快縣(市)城擴容升級。
3、完善提高城市功能。以提高城鎮綜合配套能力為目標,加快城市路網、水網、電網、氣網、熱網、信息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市)城全面實現“三個有”和“四個達標”,即縣縣有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所、集中供熱設施和星級公園,城鎮燃氣、供水、污水處理和道路交通設施建設達到規劃目標。到2015年,市區建成區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7平方米以上、路網密度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縣(市)城道路網密度達到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促進城市公交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鄉鄉通公交。市區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100%、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0%以上、管道燃氣比重達到80%以上;縣(市)城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0%以上、燃氣普及率達到80%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加強城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集中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惠民工程。到2015年,中小學幼兒園教育設施水平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市區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達到40個、縣(市)達到20個,各縣(市)至少1所縣級醫院達到標準化水平;全市社區服務設施綜合覆蓋率達到90%。市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60%,縣(市)城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35%。同時,加強防洪排澇、防震減災、公安消防等設施和“平安城市”建設,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4、提高住房保障能力。把加快住房建設作為提高城鎮人口承載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重點來抓。進一步加大棚戶區、城中村、城郊村、舊住宅區、舊商貿區改造力度,加快城鎮新區開發,大幅度提高城鎮居住質量。擴大住房保障范圍,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為主的保障體系,對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群體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全市住房保障覆蓋率“十二五”末達到20%以上。
。ㄈ┱蔑@低碳特色。實施低碳優先發展戰略,強化低碳理念,發展低碳經濟,打造低碳產業,加強低碳管理,倡導低碳生活,打造中國低碳示范城市。
1、強力推進低碳工程建設。組織實施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綠色農業基地、傳統產業改造、新型能源開發利用工程、建筑節能改造、城鎮集中供熱、農村節能普及、交通節能、森林碳匯十大工程建設。推進氣化保定、金太陽示范工程建設,打造全國低碳交通示范市、中國太陽能之城。廣泛開展低碳企業、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創建活動,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低碳城市建設,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低碳城市。
2、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優化城鎮工業布局,加快城市中心區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步伐,對污染嚴重的違法排污企業依法關停并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力開展城市綜合節能,重點加強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工作,落實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推廣新型墻體等新材料,發揮好建筑節能示范作用,打造節能型城鎮。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切實保障環境安全。實施藍天行動,加強建筑工地、拆遷工地、道路施工管理,減少揚塵污染,治理機動車尾氣和噪聲污染,市區好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310天以上,縣(市)達到300天以上。建立縣城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市區實施PM2.5環境監測。實施碧水計劃,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白洋淀污染綜合整治,加強市區河道環境管理。實行水資源質量轄區負責制,建立縣(市)河流斷面水質監測考評機制,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和應急水源建設,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加快生態創建和生態恢復,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突出抓好工程造林,保護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市區人均公園綠地達到6平方米以上,縣(市)城達到5平方米以上;市區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所有縣級市和60%的縣城進入省級園林縣城行列。
(四)提升文化品位。按照城市建設有傳承、有特色、有魂魄、有品位要求,推進文化名城建設,塑造獨特城市形象,不斷提高發展軟實力。
1、豐富文化內涵。加大保定古城及系列文化景點恢復、保護、利用力度。加快淮軍公所、清河道署修繕及周邊整體拆遷改造,保護修繕和綜合利用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保定軍校、大慈閣等歷史遺存,再現古城區“明清風貌、灰墻黛瓦、書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古韻幽風。深入挖掘城鎮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做實文化載體,抓好城市原點、城市標志性建筑、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設。實施文物保護搶救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風景名勝和古樹名木保護。積極推進定州河北文博園、曲陽雕塑、定興黃金臺等文化產業園建設,力促白洋淀、野三坡、白石山、易水湖等風景名勝區不斷上檔升級。
2、打造精品工程。加快萬博廣場、關漢卿大劇院和博物館、火車站、高鐵車站、農業生態園等重點工程建設,深入創建一批高品質特色街區、樣板道路、示范小區、文化廣場和城市標志性建筑(群),新建成3個以上省級精品公園。各縣(市)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為目標,實施“四個一”工程,即建設一條城市迎賓大道、建成一座星級以上綜合性精品公園、建設一座規模較大的商業綜合體、完成一條城市主干道綜合整治。
3、提升整體形象。加強城市形象策劃、設計和對外宣傳,著力打造“京畿重地、文化名城、低碳城市、山水保定”四張城市名片。各縣(市)要把歷史文化積淀和城鎮建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精心打造縣城名片,豐富城市美學元素,強化城市可識別性,體現自身獨有的特色和魅力。
。ㄎ澹┨岣吖芾硭。以精細化、標準化管理為核心,堅持建管并重,強化綜合執法,確保中心城市、各縣城、重點鎮環境容貌明顯改觀。
1、治臟。清除衛生死角,加強道路清掃,加強集貿市場、城鄉結合部、城中村、鐵路沿線等地區的衛生保潔,清理積存垃圾。大規模整治貼近群眾生活的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按照路面平整、排水通暢、路燈明亮、街容整齊的標準,三年內全面完成建成區內支路、背街小巷的整治任務。
2、治亂。深入開展占道經營、店外經營、夜市攤點、亂貼亂畫、亂搭亂建等專項整治。整飾建筑外觀,推進夜景亮化。對城鎮重要道路及商業中心、廣場、主要出入口等進行重點治理,打造標志性地段和節點。
3、治堵。實施城鎮暢通工程,完善支路配套,改造小街小巷,增強城鎮多層次道路的銜接性和通暢性。加強公共交通場站和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強交通管制科學設計,完成城鎮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任務,規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快形成路網完善、結構合理、快速高效的城鎮綜合交通體系。
4、治違。凈化建設環境,打擊非法建設,強力整治土地違法、規劃違法、施工違法問題。實施拆違行動,對掛牌的違法違規項目依法頂格處理,對惡意阻工、搶建、搶種、搶載和黑惡勢力進行專項清理。
。┳鰪姰a業支撐。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帶動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城鎮經濟發展。
1、調整城鎮產業結構。著力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形成一批以城鎮和園區為依托的特色優勢產業。中心城區,要加快“退二進三”步伐,優先發展金融保險、商業服務、總部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引導推進資源型產業、加工型產業逐步向城郊和小城鎮轉移。大中城市和小城鎮,要把增加就業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培育一批工業型、旅游型、商貿型、交通型小城鎮,實現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良性循環。
2、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堅持產城互動、園城融合,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要求,完善城鎮功能分區,合理配置工業用地,規劃建設好各類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保定主城區周邊重點規劃建設3—4個產業園區,涿州、定州、安國、高碑店、白溝新城和淶源縣城周邊重點規劃建設2—3個產業園區,其他縣城周邊規劃1—2個產業園區,全市市級以上園區達到50個以上。加快中國電谷建設,把高新區打造成國家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推進省級重點開發區、園區和工業集聚區建設,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提高產業園區的競爭力。
3、全面振興縣域經濟。實施縣域騰飛戰略,加快優勢產業升級改造,推進“二次創業”。堅持特色興縣,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加力推進縣域經濟“四名工程”。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實施扶持企業成長工程,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環首都經濟圈縣(市),要緊緊抓住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戰略機遇,加強與北京、天津全方位對接,承接城市產業轉移,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
五、健全保障機制
。ㄒ唬┘訌娊M織領導。市委、市政府亮劍行動城市建設推進組負責統籌、協調、領導推進城市化各項工作,城市建設推進組辦公室具體負責督導各項建設任務的貫徹落實。各縣(市、區)、開發區要建立主要領導牽頭的組織協調機構,研究制定加快城鎮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各有關部門要強化大局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協作,密切配合,規范辦事程序、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及時解決城鎮規劃、建設、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領導干部專業培訓,提高駕馭新型城市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專業培訓,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規劃建設管理人才隊伍;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關注城市化、參與城鎮建設的濃厚氛圍。
。ǘ├眄樄芾眢w制。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充分運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規劃、資質審查等手段調控、引導資源和要素配置。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完善特許經營制度,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市政公用事業穩步發展的價格機制。按照“行業管、社會辦”的原則,對水、熱、氣、通訊、有線電視等市政公用設施及配套設施,引入競爭機制,盡快將市政、環衛等行業全面推向市場。鼓勵城市管理體制創新,明確市、區、街、居的城市管理責任、權力和經費來源,探索城市執法監管新機制,形成管理重心下移、執法服務集中的城管新格局。有步驟地推進行政區劃調整,適當擴大中心鎮的管理范圍,實行鎮改街和村改居。加強數字規劃、數字城管和數字住房等系統的融合對接,積極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ㄈ┨峁┮乇U稀=y籌城鄉土地資源,建立與人口相匹配的城鄉用地協調互動機制,盤活城鎮閑置土地和低效使用土地,加快城中村、舊住宅小區、棚戶區改造步伐,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加快空心村治理、廢棄磚窯復墾等改造步伐,探索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合法進入市場,實現農民和土地的完整轉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等金融組織貸款,采取發行市政債券、增資擴股、上市融資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規范和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公司管理,強化資本注入和資產整合,做大做強融資平臺。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利用BT、BOT、TOT等比較成熟的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創新城鎮建設投資模式。
(四)強化政策扶持。加快建立適應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以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為落戶條件,解決進入城鎮的大中專院校及技校畢業生、農民工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城鎮戶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社會保障全覆蓋工程;攫B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三項制度覆蓋城鄉,逐步實現城鎮企業職工和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之間、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與新農合之間、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推進城中村綜合轉制,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
。ㄎ澹┙∪己藱C制。認真落實執行力亮劍行動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快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細則,著力建立科學務實的城市化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獎懲激勵機制。建立市區城建重點項目建設考核通報制度,實施月檢查、季通報制度,每季度按完成工作量占目標任務的百分比打分排隊,優秀的表彰獎勵,未完成任務目標的責任單位給予警告;經警告仍未完成任務目標的出示黃牌;黃牌警告后在限定期內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出示紅牌,對單位主要領導實施問責。建立縣城建設量化評價體系,每年對各縣(市)城鎮建設觀摩評比,對排位后三名的縣(市)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資格;連續兩年排位后三名的,對其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調整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