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和日元直換利好我國供應鏈安全
2012-5-30 10:3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楊達卿
5月26日,日本媒體報道,日元和人民幣的直接兌換最早有望于今年6月開始在東京和上海兩地市場進行。該合作若能如期實現,無疑將直接利好中國外貿發展,直接利好人民幣的國際化。而從更深遠的意義上看,該合作也將利好中國維護國家供應鏈安全。
到2011年中國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1世紀的國家經濟體的穩健運轉,是靠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這四輪協同的國家供應鏈戰車,失掉任何一個輪子都難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運轉,其中資金流是至關重要的驅動輪。這個驅動輪就是用全球化的貨幣打造的。目前,全球貿易主要采用美元這個驅動輪,也因此國家供應鏈在一定程度上要依托美元驅動——國際貿易所得外匯主要以美元儲備,國際采購也依托美元貨幣實現。
從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都可見,美國首先聯合歐洲盟友等拆掉伊拉克、利比亞的美元車輪——即實施凍結這些國家外匯資產 (主要是美元為載體的資產)等經濟制裁。如此一招,讓“敵國”既無能力在國際上采購軍需等物資,也無能力出口本國物資換匯。“敵國”國家供應鏈陷入癱瘓,國內通貨膨脹經濟崩盤,隨后才是堅船利炮的戰爭掃尾。如今,美國對伊朗已故伎重施,在今年2月凍結伊朗在美國全部資產。
美國長期位居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很大程度上遙控全球供應鏈戰車的貨幣驅動輪。美元驅動輪是在“二戰”后安裝的。“二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群龍無首,美國在1944年主導布雷頓森林會議推出所謂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質是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從此,美國憑借強勢美元,向全球輸出美國商品,并從全球采購原料等,助力美國企業在諸多領域都占據全球供應鏈鏈主地位。
當前,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由于中國外匯資產主要是以美元為載體儲備,而且中國在國際上的進出口貿易,都要備上美元這個驅動輪。如中國和日本在2011年貿易額達3449億美元,而因為要采用美元,導致中日給美國央行交付巨額手續費。而如果人民幣和日元直接兌換,預計中日貿易每年將節省30億美元費用。
當前,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制造業大國和全球最大出口國,甚至在鐵礦石、煤炭、大豆等領域都是全球最大采購國家,但是中國眾多企業都是位居全球供應鏈最下游。在國際上不具備話語權的人民幣,無法為中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保駕護航,也難以為中國國家供應鏈安全保駕護航。因此,人民幣借與日元直換合作,利好不勝枚舉。
但我們也要看到人民幣國際化也面臨諸多風險和考驗:首先,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走強必然引發全球貨幣體系操盤者美國警惕,勢必遭遇美元戰略擠壓,人民幣被要求快速升值——這是美國的“圍魏救趙”策略,看似推動人民幣升值和國際化,實際在打擊中國出口貿易體系,進而釜底抽薪,削弱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石,捍衛美元地位。其次,人民幣與日元合作是一種“與狼共舞”策略,這種策略雖能借助日元影響力提升人民幣,但日元國際化遠比中國早,而且日元實力已經獲得國際廣泛認可,弱強共舞若缺乏以我為主的戰略,也會陷入被人架空的險境。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經濟體,但在中日貨物貿易領域,中國企業多處于供應鏈下游。在中日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對日服務貿易長期逆差,而且逐年增高,如中國汽車海運、鐵礦石海運等領域長期被日本三大海運企業壟斷。因此,中日合作需要我們加快金融、商貿、物流等多領域的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