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設改變遂昌鄉村面貌
2012-5-3 11: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遂昌多山。多年來,由于大山的阻隔,遂昌的很多鄉村不通公路,人們嘗夠了沒有公路的苦。近幾年,遂昌鄉村道路建設日新月異,一條條公路在蔥郁的綠樹掩映下延伸,回蕩在公路上的馬達聲和歡笑聲,猶如琴弦上灑落的歡快音符。 公路,激活了隆安農村經濟,改變了遂昌鄉村的面貌。
巨筆濃墨寫大道
近幾年,遂昌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發展交通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重大道路建設項目,都列入全縣年度重點項目加以落實。
為了摸清全縣公路交通狀況,遂昌縣交通局領導帶領交通技術人員,跋山涉水,跑遍了全縣20個鄉鎮,走遍了遂昌的山山水水,走訪了上千名基層干部群眾,傾聽了大量意見和建議,制定出公路建設方案,大打公路翻身仗,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大跨度、超常規發展遂昌交通的新路子。
我縣不等不靠,創新思路,采取在省廳財政補助的基礎上,縣財政拿一點、社會捐一點、農民自籌一點、爭取市縣結對子單位扶持一點和就地取材省一點的辦法,廣泛籌措建設資金,解決資金問題。有些鄉鎮還采取發一封支援信、打一個親情電話的方式,動員在外工作人員為家鄉捐款修路,確保了鄉村道路建設的順利進行。
“修路難,難修路。”遂昌縣公路人在解決群眾行路難的同時,注重修路質量,把道路修成安全路、放心路,真正起到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作用。每年初,遂昌縣交通局都要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交通工作;每一個重大道路建設項目開工前,局里都召開項目協調會,落實相關部門的責任;施工期間,縣委、縣政府領導經常深入工地,檢查工程,解決實際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充分履行組織、協調、指導、服務職能,對公路工程建設加強管理,嚴格把關。縣交通局在局內部成立了工程施工技術組、質量組、督查組、驗收組,對公路建設工作進行組織協調,開展技術指導,對項目實行公開招投標,嚴把工程設計、發包、監理、驗收、資料歸檔關,最大限度地保證工程質量。
同心共筑富民路
在鄉村道路建設中,遂昌群眾表現出了極大的修路熱情和犧牲精神。許多年輕人毅然放棄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加入道路建設大會戰中;許多老年人紛紛拿出積攢多年的積蓄,支持道路建設;許多鄉村干部廢寢忘食,充當道路建設先鋒;廣大公路施工人員在惡劣的天氣和復雜的施工環境下,不退縮、不等待、不抱怨,搶晴天、戰雨天,積極推進工程建設。
高坪鄉塘下村是遂昌有名的“三不”、“三最”山村--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最邊遠、最貧窮、自然條件最惡劣。結束不通路的歷史,是塘下村民祖祖輩輩的夢想。2003年8月初,該村群眾決定修一條通往大山外面的路。這條路需通過半山腰,拐幾個彎,才連到山外,投資大施工難,而該村勞動力不足60人。在困難面前,共產黨員黃新英號召鄉親們哪怕干上八年、十年,也要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地“啃”出一條路來。第二天,她賣掉了家里的兩頭肉豬,并把賣豬所得400多元作為修路的第一筆資金。群眾也紛紛出錢出力,協助修路。年逾六十的黃朝階老人看到黃新英整天帶著婦女們拿鐵鏟、帶簸箕搬運碎石,也扛起鋤頭加入了修路的隊伍。
在龍洋鄉油路建設中,鄉親們與交通人員每天早晨6點就步行五六公里趕到建設工地,中午就地吃自帶的涼玉米糊,晚上趕到家往往已經超過11點。即使這樣,他們沒有一個人誤過工。
柘岱口鄉張坑口村只有40戶185人,青壯勞動力80多人,大部分外出打工。2005年,該村新修一條全長5公里的石山路,工程艱巨。為了把道路修好,該村將任務落實到戶,分段負責,施工現場出現了男女老少齊上陣、親戚朋友來幫工的感人場面。
道路通達百業興
如今的遂昌,農村交通狀況日新月異。用百姓的話說:“路通了,道平了,車開進山了,干鮮果品運出來了,百姓樂了。”
道路的發展打破了鄉村的封閉,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公路通了,信息靈了,腦瓜活了”,這是遂昌群眾普遍的感受。王村口鎮距縣城50多公里,過去由于公路等級低,晴通雨阻,到縣城需要3個多小時,自從22公里的石王公路建成后,從縣城到王村口鎮政府僅要1個小時。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棲。”公路條件的改善使遂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引來了富達工藝品加工廠,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竹炭工藝品打入了美國、德國、荷蘭、加拿大等歐美國家,群眾收入增加了,一座座小洋樓蓋了起來。
在三仁鄉,工作人員與一位在村里開代銷店的大嫂聊了起來。大嫂告訴記者,路沒通之前,進貨多是人挑肩扛,到縣城進貨來回一趟得用大半天時間;現在遂昌到三仁的柏油路修通了,摩托車、小轎車、大貨車可以進進出出,貨物隨缺隨進,方便極了。
鄉村道路還帶動了山區城鎮發展。湖山鄉將過境公路兩側原有的破舊民房住宅和商業門店拆除后,重新規劃建設,一座具有時代特色、公路寬敞、商貿興旺的山區小鎮拔地而起;王村口鎮結合公路建設對集鎮道路進行拓寬改造,讓古鎮煥發新顏,更具魅力。
百姓紀事話公路
48歲的李正陽,是遂昌縣云峰鎮龍口村的中巴司機。他從開手扶拖拉機到“金蛙”農用車,再到這“金杯”中巴車,在鄉村的路道上行駛了二十七八年。說到鄉村道路的建設和變化,他是一肚子的故事和感慨。
他說,“要說這農村的變化,你算是找對人了。不說別的,就說我眼看著的這路、這車、這人、這景兒的變化,可就有些說頭兒了。你就說這路,現在我們駛的這才叫路!你看這通村的水泥路,又寬闊又平整。想到哪兒就到哪兒。這路兩邊那樓房,那田園,那環境,多爽眼。
“過去這鄉村的路,哪像路啊?我們這兒有句俗話叫‘車子跳,遂昌到’。走哪兒,都是又窄又顛的土路,逢上雨雪天更是頭疼,車廂里沾滿泥水不說,萬一陷到泥坑里,不折騰幾十分鐘出不來。見到下雨飄雪的,我們這開車的就心發愁,手發抖,眼發黑,頭發暈。路上‘險情不斷’,擱了車子還耽誤事。說幾件我親身經歷和聽同行們說的事兒:“聽嶺上村的一個司機說,他們那兒有個孕婦難產,深更半夜的叫他的車趕快送鄉醫院。就因為雨雪天橋窄路顛,十幾里地駛了3個多小時,到醫院大人小孩都沒保住。我親身碰到的那樁事,也真叫人急。蟹塘村四隊(組)的李宏祥家養的螃蟹、魚蝦等水貨,約好早晨5點前送到遂昌幾家大賓館,叫我的小‘金蛙’(機動三輪車)連夜送貨。路難行,折騰到下午3點多才到,那時又沒什么保鮮的措施,取出的魚蝦蟹,不是死了,就是臭了,老李落得人家一陣責怪,兩眼淚水!如果是現在,我們這四通八達的路,我這有暖氣有冷氣的空調車,百把公里,個把小時就到,保準鮮活不誤事!”
1999年以前,遂昌縣鄉鎮道路幾乎未連通,主干道等級很低,路況極差,皮薄瓤脆的西瓜運到城里,能顛破一半;遇到陰雨天,村里的路就變成爛泥路,種植的草莓半數運不出去,只好爛在地頭。2003年開始,遂昌縣實施農村公路硬化工程及康莊公路建設。7年多時間,共投入近10億元,全縣硬化農村“水泥路”近1000公里,300多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生態環境好的遂昌縣,借助公路網的基礎,正在努力向旅游強縣發展。農家樂遍地開花,土雞、高山蔬菜打響品牌。農村正在迎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