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環節需進一步疏導
2012-5-24 10: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茜
近幾年,國內農產品價格始終處于一種“輪漲”的態勢,并且各個品種之間“過山車”的現象也時時發生。究其原因,除了國際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之外,國內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壅阻以及高額的賦稅,也是業界普遍詬病的問題。
據了解,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經過多級批發、多級零售,每一個環節均至少加價5%~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中。而且,近年來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現象不僅沒有緩解,還有愈演愈烈之勢。“農產品從批發市場到城市超市、菜市場等零售終端,這一過程價格可上漲近1倍。近幾年,批發市場攤位租金和普通生活用房價格節節攀升,加上人工費用、油價等成本也不斷上漲,這些都推高了農產品價格。”滬上某蔬菜經銷商向記者表示。
業內專家表示,在市場規律作用下,農產品價格出現波浪式起伏本屬正常,但農產品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價格大起大落,勞民傷財。從長期來看,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同時加大對公益性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的扶持力度,減少流通環節,多措并舉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避免蔬菜價格坐‘過山車’要從源頭做起,農業種植部門要及時向農民發布供求信息,特別是上一年價格暴漲過的品種,不要盲目再種植。”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說。
同時,農民也應謹慎選擇種植作物的種類,要避免盲目跟風種植,由于供需關系引起的種子價格上漲也應該警惕。
目前,農業部、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都有供求信息發布網站,但作用仍然有限。因為我國農業仍然是千家萬戶小生產,官方的信息發布渠道還沒有普及到各個種植點。而且農民對信息也缺乏認知和判斷能力,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
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菜市場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興建。我國政府也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根本上改變流通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提高流通效率。
商務部、農業部等部門正大力推動“農超對接”,希望通過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但“農超對接”需建立在一定規模和流通量的基礎上,否則很難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政府應出臺扶持政策,進一步提高“農超對接”在整個農產品流通中的比重。
“但目前這種方式在我國僅占全部農產品流通量的15%左右,70%以上的鮮活農產品要經過農民經紀人-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多個環節,才能進入最終消費,經營的規模小、成本高,造成零售價格較收購價格成倍上漲。”國家發改委經貿流通司副司長耿書海說。
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的流通80%主要依靠小規模的農民經紀人、個體戶和小販,缺乏上規模的大公司和大企業。以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注冊經銷商達5500個。其中75%為個體戶,經營主體規模小,數量多,且流動性大,品牌建設滯后。
雖然政府相關部門經常引導大型超市進行產銷對接,要求“農超對接”試點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采購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但這種僅憑政府行政指令所達成的農超合作只能應急而無法長效,治標而不治本。農戶迫切希望獲得穩固的銷售渠道,以求在變幻莫測的農產品市場中取得穩定的收益。而規模較大的連鎖超市也希望尋求穩固的生鮮供應鏈。
另外,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也是業界呼吁的主要問題。耿書海介紹,目前我國對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小規模經營納稅人按銷售額的3%核算繳稅(一般為定額征收),實際稅負很低,甚至基本不繳稅。而對規模化經營的一般納稅人(年銷售額80萬元以上)按銷售額的13%抵扣進項稅額后繳納。
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受益最大的是大型商超和將蔬菜配送到大型超市、賣場的蔬菜配送企業。據估算,對于一家年營業額在1000萬元左右的蔬菜配送公司,如果免繳增值稅,一年就可以節約超過100萬元。
而實際上,許多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因為怕手續煩瑣等原因并沒有進行抵稅操作。這樣就造成大企業與小經營戶間的稅負嚴重不平等,無法開展公平競爭,從而限制大公司、大企業從事農產品流通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