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居民歡迎的“車載菜市場”
2012-5-24 10:5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張穎川
5月11日,周五,又是“車載菜市場”到社區服務的日子。
一大早,記者便來到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阜外東社區。只見一輛標注有“北京市西城區5號車”、“車載蔬菜直銷社區”、“北京市政府支持項目”等字樣的中型廂式貨車前人頭攢動,這里早已經排起了兩列長長的隊伍,一支隊伍在排隊買菜,另一支隊伍在等待結賬。而車子里則分籃裝滿了各種蔬菜和水果,它們將在車上被搶購一空。一名銷售人員正在車廂里向顧客介紹當天的菜價行情。在車廂的右下角,一張黃顏色的菜價單非常醒目,共有30多種菜,豆芽1.2元/斤,菠菜1元/斤,芹菜2.5元/斤,大蔥2.15元/斤,西紅柿2.7元/斤……
前來買菜的丁大娘告訴記者,她就住在阜外東社區。平時,她都要到離小區很遠的長安菜市場買菜,不但路遠,菜市場里的秩序也不太好,對于腿腳不利索的她來說確實不太方便。如今,每到周二、周五的上午,她一出樓門就可以在這個“車載菜市場”里買到新鮮的蔬菜,方便多了。而且菜價也比農貿市場便宜幾毛錢,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據這輛西城區5號車車長張洪波介紹,除了周二、周五在阜外東社區,該車還負責西城區另外兩個社區的蔬菜銷售:周三、周六到洪茂溝,周四、周日則在南禮士路花園大廈,周一休息。他們在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配上菜,然后直接運到社區,也不需要將菜卸下車,在車上就直接銷售。每天早晨大概7點左右到社區,差不多一上午就賣完了。
這一模式,正是目前深受百姓歡迎的,北京市商務委重點支持,由北京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宏偉安民農業發展公司于去年9月份推出的“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
為什么這一模式會如此深受百姓愛戴?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該模式的總體經營狀況如何?還有哪些待解的難題?
便民利民的新舉措“當初我們推出這一服務模式,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而更多是出于方便民眾的考慮。”北京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百舸灣物流,成立于2003年)、北京宏偉安民農業發展公司
(以下簡稱宏偉安民,成立于2011年)董事長韋玉華對記者說。
在社區密集的城市,蔬菜銷售一直都是難在“最后一公里”,貴在“最后一公里”。特別對于北京這個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極為擁堵的大都市來說,居民吃菜貴、吃菜難更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如何解決居民吃菜難,一直是北京市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高度關注的問題。
其實,在推出“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之前,韋玉華也做過“送菜進社區”的類似嘗試。
1995年,北京市政府為解決當時居高不下的菜價,實施了直供直銷便民送菜的菜籃子工程。當時韋玉華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左家莊街道大力支持下,帶領幾個人建起了大鐘寺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直銷站,深受廣大居民歡迎。
2003年4月份,北京鬧“非典”,外地人都返回老家,城里的居民吃菜成了大問題。當時剛成立的百舸灣物流主動承擔起送菜進社區的重任,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好評,并把“送菜進社區”納入了市政府便民工程。
2004年,百舸灣物流被北京市商務局確定為“送菜進社區”12家配送企業之一。百舸灣物流非常重視北京市政府相關舉措的落實,在社區建菜店,采取規范化管理、店面統一布置、連鎖配送的經營方式,以使北京市民能夠吃上“安全、放心、質優、價廉”的農副產品為己任,給社區居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而這些,無論在經營模式、管理經驗還是資金實力方面,都為韋玉華推出“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去年,為破解蔬菜銷售“貴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國慶期間,北京市海淀區推出了周末車載菜市場流通新模式,減環節、降費用,優化流通渠道:“讓菜民多賣一毛錢,讓居民少花1毛錢。”
“當時我去周末車載菜市場看了幾次,覺得存在一些問題:一個是一個星期組織一次太少了,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還有一個,這個模式屬于公司化運營,一天雖然能賣出幾萬斤菜,但需要安排一二十個人來維持運營,人力成本太高,屬于虧本運營。總結以往的經驗,我們決定推出一種新的模式。于是,去年9月30日,在海淀區商務委、海淀區街道支持下,在海淀區學院街道靜淑苑小區,我們推出了‘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的雛形,當時還定名為‘便民流動菜車’,一經推出,便受到該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韋玉華說。
那么,這一模式相比傳統菜市場以及周末車載市場,具有哪些優勢?解決了哪些問題?
韋玉華告訴記者,這種模式可以將車直接開到社區賣菜,對于社區居民來說非常方便,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新鮮時令的蔬菜,而且每個小區一周去兩次,能夠很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用菜需求;在菜價方面,“車載蔬菜直銷社區”實行限價政策,每天要對16~18種大眾菜進行限價,使得一般大眾菜價比早市、散攤、農貿市場低30%左右,有些南方特菜如西蘭花、蘆筍等甚至便宜60%~65%,切實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同時,該模式每輛車只需配備三、四個人,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本;另外,搞菜籃子工程存在一個問題,如建菜店必須有一個場地,但小區資源都很缺乏,沒有空場地建菜店,更不用說在小區里建農貿市場了。這也是令政府很頭疼的一個問題。但是“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就很靈活,蔬菜不用卸車可以直接賣,只需一兩個車位就行,減少了很多資源上的困擾。
以上諸多亮點,讓海淀區商務委決定大力推廣這一模式,并在其他一些社區開始設點。北京市商務委還派巡視員現場了解了這種模式,對其表示充分肯定,把它納入北京市解決菜籃子工程的辦法之一,并給它命名“車載蔬菜直銷社區”。
“這一模式不但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外面賣菜,站到風口可能會有些冷,一些老大娘就給我們回家拿圍巾、送棉襖、送熱水,場面真的很感人。就這樣,由第一臺車、第一個社區一步一步拓展,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發展到23臺車,分別分布在海淀、朝陽、西城、石景山等城區,每輛車負責3個社區,總計覆蓋北京70個社區,平均日銷平價菜5萬斤、限價菜3萬~4萬斤,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售菜服務,滿足了更多群眾的生活需要。”韋玉華對記者說。
統一管理無償服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不只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作為這一模式的發起者和推行者,百舸灣物流對于每輛車的直接經營者——蔬菜直銷車車主也提供了大量的無償服務。
原來,“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主要是通過個人參與,百舸灣物流統一管理、統一培訓、統一采購的形式來運營的。百舸灣物流屬于組織者、管理者,主要處理善后事宜。百舸灣物流不參與蔬菜直銷車的利潤分紅,蔬菜直銷車的車主賣多掙多,賣少掙少,贏利多少取決于直銷車車主自身的銷售情況。
首先,有意愿加入到這一模式的人員,必須要通過百舸灣物流為期10~15天的培訓。在這段時間內,參加培訓的人員主要是跟著公司現有的蔬菜直銷車到社區售菜現場進行感受,學習他們的銷售經驗和服務理念。而且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接受公司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和限價政策。培訓不合格的便不能加入到“車載蔬菜直銷社區”隊伍中來。
在運輸車輛配置及人員安排上,百舸灣物流也有統一的規定。運輸車輛方面,經營者可以自購或者租賃,不過每輛車的外包裝都是統一的,包括工作人員的服裝。人員安排上,每輛車一般配備3~4人,包括車長、收銀人員和銷售人員。
在蔬菜采購方面,目前由百舸灣物流在新發地產品批發市場進行統一采購。按照每輛車所提供的需求量,百舸灣物流會統計當天所有車的采購量,然后統一采購,按需分配。
在與社區對接上,也是百舸灣物流先與各個城區商務委溝通好,商務委再與街道社區進行對接,根據社區需要安排車輛銷售蔬菜。一切安排妥當后,蔬菜直銷車只需與社區打個招呼,便可以進駐社區賣菜了。
據韋玉華介紹,在“車載蔬菜直銷社區”這一模式的推廣過程中,百舸灣物流為這些蔬菜直銷車提供的這些服務都是無償的,除了收取每輛車每天5元的垃圾清理費,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包括學習培訓、采購場地、配送環境、與社區對接等,都是百舸灣物流無償付出的。目前百舸灣物流不僅沒有贏利,反而無償投入了30多萬元。“原計劃每輛車收取的1000元管理費,后來一直也沒有收。這些賣菜的人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穩定下來,剛剛起步,實力還不夠,多出100元就多出100元負擔。‘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是一件好事情,作為一個多年來從事菜籃子工程的企業來說,這點付出是值得的。”韋玉華說。
從長遠角度看效益
的確,“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可以方便社區居民,為居民帶來實惠,解決老舊社區民眾吃菜難的問題,稱得上一個便民利民的好做法。不過,令記者感到疑惑和擔憂的是,在百舸灣物流對車載蔬菜直銷大幅度限價的情況下,蔬菜直銷車是否有利可圖呢?公司在運營管理中又提供大量的免費服務甚至倒貼經營,百舸灣物流的贏利點又在哪里?如此,“車載蔬菜直銷社區”這一模式又能否長期堅持下去呢?“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西城區主管馬云以及韋玉華的一番回答,打消了記者的疑慮。
馬云告訴記者,對于車主來說,這一模式主要是在量上做文章,依靠薄利多銷來贏利。“公司統一采購,這個季節每天批菜都在20噸左右,普通小商販的批菜量是沒法比的,這么大的量,批發價自然會低很多。打個比方,外面的小商小販用三輪車、面包車運100斤黃瓜,掙50元。我們運1000斤黃瓜掙50元,一對比我們的菜價自然就便宜很多了。而且光賣‘限價菜’肯定不掙錢,有時還會賠錢。不過我們把客流帶來了。居民買這些限價菜的同時,也會買其他菜,還有水果,這些也都比外邊市場上的便宜,可以薄利多銷。”馬云說。
記者了解到,馬云不但主管著西城區的6輛蔬菜直銷車,他自己也經營著其中一輛車,是西城區1號車的車長。他透露,他這輛車每天的流水平均能達到八九千元,周末會適當延長一兩個小時,能賣到一萬兩三千元。刨去所有開支,一個月下來能收入一兩萬元。
韋玉華也對記者表示,他看重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長遠的效益。“車載蔬菜直銷社區”這一模式已經被北京市政府納入支持項目,這對公司是一種榮譽的肯定。雖然公司虧損一部分,但所有的車長都賺錢了。經營者能掙到錢,這種模式就能夠推廣下去,公司自然而然也就會贏利了。“我們靠蔬菜開拓市場,30萬元換來70個社區,太值了。我們現在主要經營蔬菜水果,隨著老百姓需求的增長,我們會增加一些糧油、雞蛋等百姓日常所需的產品,這些東西可以自主經營。比如我們今后發展到200個社區,每個社區一個月為我們創造2000元的微利,200個社區就是40萬元。何況各個社區的利潤還遠不止如此。”韋玉華自信滿滿地對記者說。
瓶頸因素亟待解決
韋玉華透露,在北京市商務委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今年,北京市車載菜市場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今年年底,蔬菜直銷車將從現在的23輛發展到100輛,覆蓋社區也將從現在的70多個增加到300多個。
不過,要實現上述目標,還有幾個突出的瓶頸亟待打開。
韋玉華告訴記者,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運輸的掣肘。實際情況是,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北京四環路(含)以內道路,6~23時,禁止貨運機動車通行。然而,“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所對接的社區大多都在四環路以內,而且每天的運營時間點是上午7~12時,來回時間正好在相關法規禁止的時間范圍內,所以,導致很多蔬菜直銷車被罰款或扣分。
據馬云介紹,最嚴重的情況是,公司的一輛車有40多次違章情況,罰了60多分,扣了好幾千元。
“我們是民生工程,為老百姓服務,到頭來反而受益的不是自己。而社區一般都在市區里,不讓貨車進去,居民又怎么能買到便宜的菜呢?我們在車上都標記上‘警察您辛苦’、‘賣菜也辛苦’的字樣,也是希望交管部門能夠對我們高抬貴手,最好能為我們核發一個特別通行證,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這樣我們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馬云說。
還有一個問題,是社區停車方面的難題。由于很多老舊社區配套設施不全,商業用地緊張,社區環境狹窄,不但沒有場地建社區菜店,甚至為蔬菜直銷車提供一個停車位也很難保障。
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阜外西社區就是一個比較老舊的社區。據該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馬瑞文介紹,這個社區老年人相對比較集中,大多行動不便。大家早就希望有一個正規的、有營業執照的菜攤到社區賣菜。只是由于社區沒有配套的商業用地,這件事就擱置了。今年3月份,經過展覽路街道與百舸灣物流溝通,最后由西城區5號車為阜外西社區提供蔬菜直銷服務,一時間深受社區居民好評。
只是,剛經營月余,由于停車位的緊張,使得西城區5號車不得不轉戰西城區展覽路阜外東社區。5號車車長張洪波說,在阜外西社區時,他們每天早晨6點半左右就到社區了,只是社區原來預留的停車位總是被占,以致他們到8點多才能勉強找到一個停車位。
張洪波呼吁,希望政府部門和廣大街道社區能夠給像他們這樣的蔬菜直銷車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做好保障和協調工作,為他們免除后顧之憂。
北京市政協委員劉東風也表示,像農產品配送這種利潤比較薄的行業,如果政府不給予支持,沒有一定條件的話,維系起來會比較難,而且很難操作。“車載蔬菜直銷社區”模式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民眾得益,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希望盡快總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