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暗影突襲陽光產業 光伏“雙反”大戰

2012-5-23 12: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當地時間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行為。 
        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說,經初步裁定,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生產商或出口商在美國銷售這種產品時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達31.14%-249.96%。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發起的又一起貿易救濟行動。根據這一裁決,出產于中國的光伏產品基本可以告別美國市場。而2011年這一出口額約為20億美元。
        多國卷入“雙反”貿易大戰
        按照美方程序,除美國商務部外,貿易糾紛案還需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裁決。美國商務部將于今年10月初就此作出最終裁定,ITC則于11月19日左右作出終裁。如果兩者都作出肯定性終裁,即認定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產品將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事實上,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案始于去年10月,當時美國Solarworld等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一個月后,美國商務部宣布立案,立案消息傳出后,中國光伏企業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國輸美產品增長源于市場競爭優勢,而非低價傾銷或政府補貼,美方行動系歪曲中國產品出口現狀,如果官方裁決存在錯誤,未來不排除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出上訴。
        與此同時,這場光伏“雙反”貿易戰的硝煙已經向歐洲蔓延。今年3月底,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已經在德國提起訴訟,希望政府介入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的“雙反”調查,但當地政府未曾表態,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雙反”調查風波也一度平息下來。此次美國商務部作出初裁,恐怕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將再起波瀾。
        在美國、歐盟高舉“雙反”大棒的同時,國內光伏企業并未束手就擒。據記者了解,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4家國內主要多晶硅制造企業已經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雙反”調查申請,要求對美國、韓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經于3月2日之前遞交給商務部。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務部已與一些企業代表進行多次座談,立案的可能性比較大。
        至此,這場光伏“雙反”貿易大戰已卷入美國、歐盟、中國、韓國四方,主角涉及中國、美國、德國、韓國四國。
       “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已經感受到美國光伏“雙反”調查傷害的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向記者旗幟鮮明地闡述立場,話語之中,她對太陽能產業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的貿易戰頗感無奈。“太陽能產業是陽光產業,發電技術是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戰略技術,任何國家都應該推動、促進而不是阻礙,這個產業原本應該充滿著‘陽光’,現在卻因為利益蒙上了陰影,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沒有競爭優勢,你‘雙反’他也‘雙反’,有意思嗎?大家就不能憑實力競爭嗎?”錢晶語氣沉重。
        美國“雙反”大棒讓企業很受傷
       “美國市場,我們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江蘇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負責人近日遺憾地宣布。
        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多次發起“雙反”調查和“337調查”,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2012年3月21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以“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商或供應商接受了中國政府不公平補貼”為由,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征稅由光伏電池擴至光伏組件。
        僅相隔不到兩個月,根據美國商務部5月17日裁決,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250%的反傾銷稅,此次初裁的反傾銷補貼將包括向前90天的追訴期,并與3月份美國商務部初裁的2.9%-4.73%反補貼關稅一同征收。
        “此次公布的初裁結果極為嚴苛,我們應當積極應訴。”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我們應盡一切努力使美方撤銷這一不正當裁決,如此才能真正避免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影響。
        國內光伏龍頭企業之一晶科能源已經感受到了美國“雙反”調查的直接影響。反補貼初裁結果宣布后,雖然晶科承受的反補貼稅率僅為3.61%,遠比預計的要低,但受其影響,晶科對美國的組件出口量已經有了一定下降。反傾銷歷來是“大戲”,將中國企業與美國本土企業的產品售價進行對比,只要低了就能判定為傾銷。對于美國“雙反”調查對晶科的最終影響,晶科表示目前還很難判定。
       “反傾銷的稅率高到令人咋舌,以目前國內組件產品連5%都不到的利潤率,生意根本沒法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對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美國采取高稅率政策使中國光伏產品通往美國的道路基本堵死,就算在美國建工廠也難以規避,畢竟美國的人工、電力、土地等成本遠高于中國,而國內光伏企業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劣勢,在美國建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有競爭力。
        此前,無錫尚德曾在美國設廠試圖進行本土化生產,初期的產能為50兆瓦,最終的計劃是提升至120兆瓦。不過,該項目的規模尚不足無錫尚德中國本土產能的1/20,屬于試驗線性質。“尚德在美國尚且不能通過建廠來規避高稅率,其他企業就更是空談了。”上述人士認為。
        如果單從數據上看,美國市場去年的光伏安裝量僅為2吉瓦左右,還不如國內市場的安裝量,而尚德、阿特斯等光伏企業在美國的銷售也僅在100-200兆瓦之間,占總出貨量的10%左右,其他企業在美國的銷量就更小,如此看來,即便失去了美國市場,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大。
        但是錢晶表示:“美國光伏市場占國際市場的10%,同樣占到晶科銷售額的10%,而未來的歐洲市場能夠維持現在水平就已經非常樂觀,美國、中國、印度、日本與南美洲新興市場將是未來德國、意大利市場規模下降之后光伏企業的重要生存空間。所以美國的光伏市場雖然不大,但也絕對重要,美國‘雙反’調查關上貿易之門,對中國光伏企業是直接的打擊。”
        歐洲“雙反”陰影難散
        失去美國市場讓國內光伏企業很受傷,但若是失去歐洲市場,那才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光伏80%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銷往歐洲,2011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達到358.21億美元,其中對歐洲出口204億美元,占光伏總出口額的56.95%。
        阿特斯內部人士介紹,該公司產品的40%銷往德國,歐洲占其總出貨量的50%-60%,而一些中小企業80%-90%的產品都是出口歐洲。“最新的預測顯示,今年國內的光伏安裝量大約在3吉瓦,而在歐洲僅德國的安裝量就能達到8-11吉瓦,這根本沒法比”。
        在成功推動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后,在過去的3個月中,德國最大的光伏組件企業SolarWorld一直試圖敦促歐洲做出同樣的立案裁決。
        2月下旬,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表示,將聯合歐洲同行向歐盟提起訴訟并指控中國光伏企業傾銷。
        3月底,Solarworl已在德國提出申訴,希望政府介入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的“雙反”調查。而目前Solarworld等幾家德國公司已經與德國政府及歐盟在協商此事。“3月份的時候,到處都是德國、歐盟將對中國光伏產品提起‘雙反’調查的消息。業內普遍認為,3月底的時候德國會正式受理光伏企業提出的‘雙反’調查申請。”宋亮表示:“中國政府做了不少努力,最終將勢態暫時平息下來,中國與歐盟光伏市場保持了互相開放、正常貿易的狀態,3月、4月中國對歐洲的光伏產品出口量甚至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
       “但這也是暫時的,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非常正常,德國光伏企業很難放棄‘雙反’訴求,目前的正常貿易關系能維持多久很難說。”宋亮認為。
       “德國和歐盟正在猶豫,顯然美國的‘雙反’調查將對他們起到一種示范性作用。”業界人士表示,此次Solarworld等光伏企業在美國發起的“雙反”調查除了試圖將中國企業趕出美國市場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此案例來影響歐盟決策,將中國企業趕出歐洲市場。
       “貿易保護主義沒有任何好處。”錢晶表示:“2011年12月,晶硅組件價格降至每瓦1美元,較之2010年年底的每瓦1.7美元下跌41%。如果沒有質優價低的中國光伏組件,光伏產品的價格能以這種速度下降嗎?正是質優價低的中國光伏組件帶動了歐洲光伏市場的成長,讓歐洲民眾享用到更清潔的能源。如果貿易壁壘建立,整個太陽能產業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將遭到重挫,這對于全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我們反對任何形勢的貿易保護,但是并不懼怕這些手段。美國‘雙反’調查啟動之后,仍有大批的美國光伏企業倒閉,歐洲即使啟動‘雙反’調查,他們的企業也未必保得住。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有在技術、成本、質量上下功夫才能讓企業生存發展。設置貿易壁壘,人為拉高光伏產品的價格,下游安裝市場能認嗎?”錢晶說:“其結果恐怕是發展勢頭良好的下游安裝市場萎縮,該倒閉的上游制造企業還得倒閉,竹籃打水一場空。”
        反制呼聲漸高
        在美國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之后,國內光伏業界幾乎一致認為不能被動挨打,要求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呼聲最高的便是對美國、韓國輸入中國的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據了解,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4家國內主要多晶硅制造企業已經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商務部提交“雙反”調查申請,要求對美國、韓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于3月2日之前遞交商務部。
        據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務部已與一些企業代表進行多次座談。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共進口多晶硅6.461386萬噸,同比增長36%,其中從韓國進口2.1361萬噸,同比增長89%;從美國進口僅次于韓國,達1.747632萬噸。分析人士表示,韓國OCI、美國Hemlock 等企業享受政府優惠貸款及巨額補貼,Hemlock的補貼甚至高達1.5億元美元,而他們的主要市場均是中國。
       “對多晶硅產業采取保護措施是有必要的。”宋亮表示:“國內多晶硅生產技術落后,導致成本過高,國內的多晶硅成本甚至高于美國、韓國的售價。對于中國光伏產業來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多晶硅產品,而是先進的生產技術。可是現在,人家最先進的技術咱們買不到,如果堵住了美國、韓國產品傾銷的口子,他們只能輸出技術,這對我國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是有利的。”
        正是基于這種原因,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目前立案的可能性較大。”
        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因為保護而讓多晶硅落后產能受益甚至擴張。宋亮表示:“不用擔心,因為從去年冬天到現在,國內多晶硅落后產能基本淘汰得差不多了。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出臺,多晶硅準入門檻不斷抬高,落后產能擴張的可能性極小。”
        如果中國對美國、韓國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必然會拉高多晶硅的價格,組件生產企業是什么態度?
        錢晶對記者表示:“晶科的多晶硅來自多種渠道,有能力應對相應的影響。但我們始終認為,貿易保護不應該存在于陽光產業,大家理應在全球經濟的正常秩序里公平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讓產業發展進步。”
       “無論誰來阻攔,太陽總會升起,太陽能產業總會壯大,總有太陽能企業活下來。因此,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錢晶說。
        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5月17日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稅率達31.14%-249.96%。對此,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高宏玲表示,將組織中國企業積極應訴。
        去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已初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美國商務部預定今年10月上旬一并作出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終裁。
        高宏玲表示,中國光伏產業聯盟5月18日早晨獲得消息后立即開會研究對策,“美國商務部第一輪裁定的反補貼稅比較低,是光伏企業積極應訴的結果”。所以,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將會積極聯系企業應對,預計還有回旋余地。她認為,美國商務部初裁的反傾銷稅太高,企業已無利潤可言。實際上,即便是沒有“雙反”,中國光伏企業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已出現嚴重財務危機,在中國上市的幾家上市公司不是利潤大降就是虧損。光伏組件價格大跌,中國企業也很受傷。
       “這是美國的一個戰略。”高宏玲介紹,“美國鼓勵發展新能源,但全球光伏企業前十名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國企業。”她表示,不少美國企業反對美國政府對中國光伏企業發動“雙反”,實際上,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去年在中國本土采購了8.4萬噸多晶硅,從海外采購了8.6萬噸多晶硅,其中多數都是美國制造。
        東方日升董秘雪山行表示,正在研究美國反傾銷的標準。他認為,美國是非常有潛力的出口目的地,美國電價較低,為發展光伏產業,美國可能會出臺補貼政策,“雙反”可能是美國為發展本土光伏產業而提早將中國光伏企業掃出門外之策。
        如果美國以31.14%-249.96%的稅率征收反傾銷稅,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的競爭優勢將消失殆盡。高宏玲介紹,為了應對美國“雙反”,已有中國光伏企業選擇在美國或者加拿大建廠。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美方裁決有失公正,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在中國企業積極配合調查的情況下,美方仍在諸多計算傾銷幅度的關鍵環節拒不接受中國企業的抗辯和證據材料,從而裁定高額傾銷幅度。她表示,中國企業在向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產品的同時,也從美國進口大量生產該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和設備,因此,美國對中國產品征稅勢必損害中美雙方的利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