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貿易戰嚴重不對等 中國大額逆差成為優勢
2012-5-18 10: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鬧得沸沸揚揚的中菲黃巖島之爭,也將兩國的經貿關系牽扯進來。
2012年5月9日,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布通知稱,要求各直屬檢驗檢疫局組織人員對轄區進口菲律賓水果檢驗檢疫風險進行評估,加強對進口菲律賓水果的檢驗檢疫,加大開箱和抽查比例,認真組織查驗。
對于中國方面的做法,菲律賓農業部官員將會于近期前往中國,和中國官員會面,討論中國加強檢驗菲律賓進口香蕉的情況。與此同時,國內多家旅行社表示,已經暫停了赴菲律賓旅游團。由于中國游客大為減少,菲律賓航空公司暫停從北京和上海飛往菲律賓其他旅游地點的包機。
中國是菲律賓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也是菲律賓增長最快的旅游客源國。此舉一出,菲律賓的農業和旅游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菲律賓方面也并不示弱。據菲律賓GMA新聞網報道,菲律賓眾議院少數黨領導人丹尼羅蘇亞雷斯在當天舉行的菲國會續會后提出議案,稱將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包括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嚴格審查。
“制裁基本上是一個聲明,表明我們不會被中國的威嚇嚇倒,”丹尼羅蘇亞雷斯表示,其他議員也試圖推動向中國產品施加懲罰性關稅,將其擠出菲市場。
“如果菲律賓政府在黃巖島事件上一意孤行,將損害包括經貿關系在內的中菲雙邊關系。”中國駐東盟大使佟曉玲更是這么警告說,盡管她也表示,不能將質檢總局的做法和黃巖島一事聯系在一起。
不知不覺,中國和菲律賓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經貿戰已經打響。
菲水果業受重創
短短幾日,菲律賓的香蕉產業就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據菲律賓《馬尼拉公報》報道,菲律賓香蕉出口商已經開始抱怨,自從香蕉被限制出口中國后,他們的很多香蕉被囤積在中國的港口,目前已損失了大約10億菲律賓比索(約合1.48億元人民幣)。
菲律賓盛產多種水果,是世界聞名的水果大國。香蕉、菠蘿和椰子都是該國引以為傲的出口商品。
據農業部數據顯示,菲律賓向中國出口椰子、香蕉、菠蘿、芒果、葡萄、西瓜、木瓜等水果。2011年,菲律賓向中國出口按金額計最大者為香蕉,為7530萬美元,其次為菠蘿,為590萬美元。
“黃巖島問題可能會給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造成破壞。”菲律賓香蕉種植與出口商協會主席安蒂格表示,在他看來,失去中國市場,菲律賓香蕉產業將經受重創。
不過,菲律賓貿易部長格雷戈里·多表示,這只是因為中國加強了對菲律賓香蕉進口的審查,香蕉的出口量正在遞減,但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菲農業部官員很快將與中國官員會面,商討如何確保菲出口水果符合中國質量檢驗標準。“出口香蕉與黃巖島事件無關,”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只是一個技術問題。”
另一方面,總統阿基諾三世表示,他已下令,讓菲律賓方面加強對香蕉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拓展,拓寬日本、美國和中東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這樣就不用因出口單一而受到打擊。
除了水果,中國與菲律賓之間貿易產品還涉及到農產品、機械產品、電器、服裝、石油、礦砂、高新技術產品等。在這當中,電子產品是中國對菲律賓最大出口商品。
我國對菲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紡織品及服裝、煤、成品油、輪胎、錄放機以及鞋類、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等,從菲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未鍛造的銅及銅材、香蕉、成品油、電動機及發電機等。
對于菲律賓來說,水果之后,電子產品極有可能是下一個受到牽連的對象。對于本來就不景氣的菲律賓制造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菲律賓出口到中國的電子產品主要是電子零部件,一般是美國、日本、韓國在菲律賓設廠生產,然后出口到中國。
根據商務部的消息,就在2011年,菲律賓的電子產品出口出現下降。相比前一年呈負增長。多位專家表示,今年全年電子產品出口降幅要控制在5%以內非常困難。
貿易關系不對等
自1975年6月,中菲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貿易協定后,中菲兩國在經貿方面的合作也就此展開。此后,雙方的貿易盡管受到了菲方政局不穩、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貿易規模也受到限制,但雙方的貿易一直在穩步發展。盡管如此,兩國的關系并不對等。
在對菲律賓的貿易中,中國長期處于逆差地位,逆差規模隨著雙邊貿易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擴大。僅2007年,中方逆差達到156.2億美元,比前年大幅增加30.9%。
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老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不過,零關稅帶來的另一個效應是:菲律賓加強了檢疫措施和恢復裝船前檢驗(PSI),這些非關稅貿易壁壘,使中國產品出口到菲律賓的門檻也在無形中大大提高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道:“中菲的外貿關系并不對等。”在他看來,所謂經濟制裁對中國的影響將微乎其微。
“中國對菲律賓的貿易為逆差,真的進行‘貿易戰’,對中國幾乎不會有太大影響,而對菲律賓的影響則比較大。”廣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綜合處副處長羅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11年菲律賓與中國雙邊貿易額已突破3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2010年,中國對菲非金融類實際投資達到8604萬美元,同比上升112.5%,而中國自菲律賓引進合同外資1.159億美元,同比上升97.8%。中國目前是菲律賓第三大貿易伙伴。菲律賓則是中國在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在菲投資主打礦業
相較于其他東盟國家,外國對菲律賓直接投資水平一直較低。即便在金融危機之前,菲律賓的外商直接投資也比較乏力,主要集中在電力、制造業、采礦和房地產等領域,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和韓國為主要投資來源國。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外國直接投資更是銳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在菲律賓拓展承包市場和投資電力、礦產等項目。
據悉,2009年,中國對菲律賓投資金額4268萬美元,涉及電力、礦業、農業、紡織、機電等領域,新簽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11.7億美元,尤以礦業的吸引力最大。
菲律賓盡管國土面積不算特別大,但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礦產資源。根據菲律賓國家地質礦業局的數據,以單位面積礦產儲量計算,菲律賓金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銅礦儲量居世界第四位、鎳礦儲量居世界第五位、鉻礦儲量居世界第六位。
2011年在阿基諾總統訪華期間,很多中國企業向總統表達了在菲律賓投資開發鎳礦、鐵礦和鎂礦等礦藏的興趣,阿基諾也帶領了15家的礦業企業前來與中國企業商談。
菲律賓礦產和地質局還透露,自總統訪華后,幾乎每天都有中國公司就此事咨詢,2011年第四季度就有中國企業正式在菲律賓投資,其中包括擬投資11億美元的Boyongan銅金礦。
“如果中國投資者繼續推進在該國聯合開發礦產項目的計劃,則菲律賓的礦業投資或將達到28億美元。”菲律賓礦產和地質局稱。
早在2009年,福建紫金礦業就曾與菲律賓政府簽訂一個戰略合作備忘錄,但據公司透露,目前紫金礦業只是表示關注和興趣,并無實質合作項目。
除了礦業,2010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菲律賓GNPOWER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菲律賓馬立萬斯燃煤電站項目,該燃煤電站位于菲律賓的呂宋島,由菲律賓當地開發商開發,采用中國技術和中國設備,與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簽署EPC總承包合同,總投資10.36億美元,開發銀行貸款9.43億美元。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疲軟,菲律賓對華投資的水平也在近幾年來大幅下降。2009年,菲律賓對華直接投資新增39項,實際投資金額1.1億美元,分別下降23.5%、12.5%。截至2009年底,菲律賓累計在華投資項目2696個,實際投資金額26.4億美元,投資主要集中在銀行、地產和商場零售業。
菲律賓央行副行長吉尼昆多表示,2012年菲律賓經濟前景仍然較好,但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爭端會對菲國經濟產生影響。
“菲律賓政府必須拓展新的出口市場,以幫助彌補因中國對菲律賓出口產品‘設限’造成的損失。”吉尼昆多說。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則表示,中菲南海爭端事態的發展,也影響到了兩國的招商投資。一些準備對菲律賓進行投資的中國企業感到擔憂,處于觀望狀態;那些已經在菲投資的中資企業,更深感憂慮。
“因為不確定性增加,投資的風險增大,在菲投資的中國企業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白明表示,這樣的損害和國家的主權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從長遠來看,只有中國取得更主動的地位,中國企業在國外的競爭地位才更有保障。”許寧寧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