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摩擦升溫 知識產權成“重災區”
2012-5-17 11: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2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除中國對外出口的化學增白劑、鍍鋅鋼絲、鋼質車輪、晶體硅光伏電池組件等被征收雙反稅外,更有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凸顯。資料顯示,中國涉外經商的企業中有約63%會因遭遇知識產權糾紛而被迫應訴并遭受損失,另一方面,中國知名企業的專利、商標在國外申請注冊情況也相當不樂觀。康栢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羅漢文先生認為,要妥善解決和避免此類問題,除各國政府應共同努力維護自由、公平、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外,更重要的是企業應妥善降低商業成本,拿起完善自身解決方案的武器,以加強自身品牌競爭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此外,地處珠三角的企業還可借助香港地區的地域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規避貿易摩擦。
知識產權成摩擦“重災區”
對國際市場、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相關規定了解不夠,仍然保持以價取勝的傳統營銷習慣是中國企業頻遭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尚需加強,各項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程度不高;此外,中國外貿經營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出口商品結構相對簡單集中,企業盲目生產、出口秩序混亂也導致中國企業遭受的貿易摩擦增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重災區”。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當前全球企業知識產權摩擦已經升級為國際貿易摩擦重點。深圳普迪實業與飛利浦DVD知識產權糾紛、法國湯姆遜公司向中國彩電企業索要專利費、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侵權案,溫州打火機遭遇歐盟CR法案等典型案件,皆表明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摩擦沖突中的重要地位。
轉變發展戰略,開啟對外貿易新時代
目前,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在面對貿易摩擦時,由于對當地法律政策不了解,對貿易摩擦案的原因和證據缺乏深入分析,或由于對高額訴訟成本的擔心,而對涉外案件束手無策,以致企業本身及所在行業都遭受了重大損失,甚至失去了企業多年培育的出口市場。經驗證明,避免貿易摩擦最有效方法是提前預警。中國企業除可以依靠政府對重點行業、重點出口商品和重點國家進行實時監控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研究和關注國外政策動向,了解行業情況,了解進口國同行的狀況,早作準備,盡量避免遭受雙反調查;結合自身的發展模式,調整發展思路,做出創新和有意義的對外投資;招攬吸引熟悉WTO規則的人才,確保產業政策的公平、公正及公開透明,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國際知名中介、海外商會等民間機構與國外企業溝通交流。
羅漢文先生并認為,從另一角度而言,貿易摩擦增多可成為倒逼中國企業轉型的重要力量,擺脫依靠低成本競爭優勢闖世界的老路,開啟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