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還將繼續難產
2012-5-16 11: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國倡議在中國山東建設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先行區。
這次會議最大的成果是三國簽署了《關于促進、便利和保護投資的協定》,這是三國簽署的首個投資協議。中日韓投資協定談判自2007年啟動以來,歷時5年,先后進行了13輪正式談判和數次非正式磋商,于2012年3月下旬圓滿結束。
投資協定共包括27條和1個附加議定書,囊括了國際投資協定通常包含的所有重要內容,包括投資定義、適用范圍、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征收、轉移、代位、稅收、一般例外、爭議解決等條款。
中日韓十年前提出建立自由貿易區,為了慎重起見,剛開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只是同意開展中日韓自貿區民間學術研究。2003年至2009年,中日韓三國研究機構對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積極結論,認為建立三國自貿區可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區域市場,推動三國經濟融合,實現三國互利共贏。
2009年10月,在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領導人就盡快啟動三國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達成共識,將已經進行了7年的可行性學術研究提升為官產學聯合研究。2010年5月,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首輪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
2010年5月30日,第三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就加強三國在各領域的合作達成廣泛共識。三國領導人表示將努力在2012年前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
十年來,中日韓三國不管各自的關系如何,始終沒有放棄建立自貿區的努力。在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多邊貿易談判受阻的情況下,推進雙邊或區域經濟自由化正成為潮流。實際上,東北亞地區至今也沒有形成一個自貿區,這在全球經濟地區主義浪潮下顯得很不正常。
自由貿易區是由多個國家或地區組建的自由貿易區,形式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各成員間彼此廢除關稅和數量限制,成員的商品可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仍保持各自對非成員國(地區)的貿易壁壘。
自由貿易區好處多多,通常來說,自由貿易區內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將被取消,商品等物資流動更加順暢,區內廠商往往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大市場和收益,消費者則可獲得價格更低的商品,各成員經濟體的整體經濟福利都會有所增加。與此同時,自由貿易區的制度安排還給予各成員經濟體對自貿區以外國家和地區在關稅等方面的自主權。
自貿區的好處不僅局限于關稅減讓后的貿易創造效應,還有后續的服務、資金、人員流動帶來的諸多好處。自貿區還可創造良好環境,增強企業開展投資和經營活動的信心。同時,自貿區的探討和建立也表現出相關方加強合作的政治意愿,有助于改善政治關系。在目前全球經濟復蘇道路曲折反復、各國經濟政策仍需要協調的背景下,這些優勢更顯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其中15個發達國家設立了425個;67個發展中國家共設立775個。影響較大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中歐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歐盟與墨西哥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等。
中日韓如果能夠建成自貿區,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旦三國自貿區建成,將是一個覆蓋15億人口、經濟總量占亞洲七成、僅次于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第三大自由貿易區。這將大大促進三方的內部貿易、人員往來等。具體到中國而言,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而日韓則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互補性很強,相信中國的工商企業界會從中獲益。還將會成為未來建立東亞自貿區的重要步驟,對整個東亞的經濟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利好消息
歷時10年,中日韓終于簽訂了投資協議,但這并不代表三國之間可以馬上進行自由投資,投資協議的生效還需要三國將投資協議內容轉化為各自國家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國內法律程序,這樣投資協議才能生效并發揮作用。
中日韓三國投資協議修成正果,但是更難啃的硬骨頭在后面,那就是中日韓三國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協議是自由貿易區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兩個協議什么時候能夠簽署,還不得而知。
中日韓自貿區建設進程相當緩慢,談判的前期研究耗時10年,而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并生效至少還需要幾年,或許還需要10年。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之所以這樣難產是因為,中日韓現有地區合作框架并不能解決三國發展所要面對的問題,而三國在面臨自貿區的合作時還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和復雜的外部環境。
首先,敏感而復雜的政治安全形勢對自貿區的發展構成了現實的挑戰,這里面既有歷史問題,也有領土問題。中日韓的往來雖然源遠流長,但在歷史上有著頗多的恩怨。政治上的“懷疑”仍給三國間的關系帶來困惑,成為下一步自由貿易合作的障礙。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使得三國間的政治互信基礎不夠牢固,這也成為三國進行自由貿易合作的障礙。日韓一方面想從中國的增長中取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實力增強會威脅到他們自身,這種矛盾的心理必然給經貿合作增加很多不確定性。
日本的態度則是非常矛盾的,日本一直深陷在追隨美國還是融入東亞的戰略性困局之中難以自拔,此后又面臨著“親中”還是“制中”的選擇性猶豫之中,在過去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日本都沒有有效地發揮區域經濟領導者的角色。
但日本又在戰略上極為擔心中韓甩開日本單獨進行自由區談判,這樣日本就有可能在東亞經濟板塊中陷入孤立,而將軸心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其次,三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過大,這樣一來,建立自貿區將會對有關國家的產業造成較大沖擊,經濟結構的差異越明顯,各國需要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的程度就越高,對不同社會集團利益的影響也越深刻,面臨的社會壓力和阻力也越大。
自貿區如果建立,對中國部分產業是否存在沖擊,經濟和社會成本如何,敏感行業的開放問題在三國貿易深化中是否也會成為阻力等。投資協議最先簽署,這對日韓有利,而中國的服務、投資領域的競爭力相對較弱,貨物貿易很可能會繼續難產。
雖然中日韓已經宣布開始進行自貿區談判,但是這個談判注定是個長期的過程,再用十年完成談判也不是沒有可能。日本和韓國害怕中國的農產品對它們產生沖擊,而中國擔心日韓對服務業和投資領域的沖擊。農業應該是談判中最大的“難題”。日韓兩國農業保護較為嚴重,如果日韓一直不愿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將無法發揮。中日韓三國若不能就農業問題達成共識,這將是組建自由貿易區的一大瓶頸。
最后,還有來自外部的阻力,東亞是目前世界上區域經濟外交角逐最為復雜的地區。中國、美國、日本和東盟等多個戰略棋手一直長期角力于此,而近年來,隨著印度、澳大利亞甚至俄羅斯的介入,該地區的經濟外交格局進一步呈現復雜化態勢。東亞合作一直難逃美國的干擾,美國一直在攪局,積極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來瓦解東亞合作,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但是,從長遠看,雖然上述問題使三國經濟合作的進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可是這些障礙因素并不是“死結”,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克服以及其他積極因素的促進作用,經過痛苦的分娩陣痛,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會有一個光明的前景,因為自貿區符合三國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