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高增長時代已然遠去
2012-5-15 19: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海關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出口數據均大幅低于市場預期。具體來看,4月出口同比增長4.9%,低于上月的8.9%和市場預期值8.5%,進口同比增長僅為0.3%,也大大低于市場預期的10.9%以及上月值5.3%。
從分國別數據來看,對美國出口盡管放緩至10.0%,但仍然較為穩健,但對歐洲出口卻依舊為負值。而從進口端來看,中國的原油和鐵礦石進口均在本月出現幅度較大的下滑,同時大豆進口卻與上月相比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因此進口的下滑也存在“價格因素”,具體來看,鐵礦石價格在前4個月同比下滑了13.4%,而大豆價格則同比下滑了7.6%。
由于進口表現相對較差,中國在4月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貿易順差,終值為184億美元,這遠遠高于第一季度的貿易順差,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幣的拋壓將減輕。
對于中國出口來說,未來面臨的困難是,如果歐洲經濟面臨進一步的下行壓力,并再度陷入衰退,這將對中國的出口造成明顯的影響。從中期來看,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也開始逐步下滑,這樣的趨勢在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明顯。當然,這對于中國的結構調整來說相當重要,一旦中國的貿易順差逐步降低,那么中國的外貿結構將更加平衡。
與此同時,中國的進口下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投資需求的減速,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隨著中國的消費逐步上升,相信中國的需求也將逐步上升,對于深陷困境的歐洲經濟體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事實上,中國對德國就保持了長期的貿易逆差,而對很多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也在過去一段時間開始收窄。
在連續幾個月的出口減速后,對于中國出口再度達到20%-30%的預期,已經開始變得不切實際,樂觀預計,中國的出口在2012年將僅增長10%-12%,而未來幾年的出口增長可能將進一步下滑,并可能進入個位數增長區間。作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出口也開始面臨增長的瓶頸,這意味著未來的增長必須轉向國內消費。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即使在外貿政策上不斷加碼,由于基數過大,其邊際效應將變得越來越小。
從外部環境考慮,來自美國的需求仍舊保持在較好的水平上,但歐洲作為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其增長潛力已經基本歸零甚至為負,這也將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產生“負動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通過匯率政策調整來推動出口增長,也顯得越來越不符合中國的整體環境和利益。如果中國的出口減速是因為需求開始趨平、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造成的,那么幾個百分點的匯率貶值,對于中國出口來說,其產生的作用將越來越小,甚至會由于出現國際爭端而產生貿易壁壘,進一步加大出口的難度。
筆者認為,在經濟發展需要轉型并且長期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考慮的是通過內部的進一步改革推動增長驅動力向國內轉移。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外部因素獲得了增長的動力。在未來的10年中,改革必須進入產權結構和壟斷結構,同時,中國還必須通過加大對教育、醫療和養老體系的改革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進一步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