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轉型產業優勢重現 佛山陶瓷資本回流
2012-5-14 10: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年前,由于陶瓷行業傳統發展模式帶來巨大的污染和能耗,位于珠三角腹地的廣東佛山市開始推行陶瓷新政,對市內陶瓷企業進行嚴厲整治。
由于土地、環境、資源的約束及政府的整治,佛山陶瓷企業一度較為失望,并向外大舉擴張。但當佛山從生產制造基地向全球總部經濟集聚地、采購中心轉型成功后,佛山的優勢被重新發現,來自佛山陶瓷的資本再次回流到佛山。
佛山陶瓷加入“東陶西進”熱潮
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的佛山陶瓷轉移、擴張潮,起初是以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為主,主要產業承接地是江西的高安、豐城、景德鎮、萍鄉,以及湖南的衡陽、臨湘、常德、茶陵等地。其中,高安成為佛山陶瓷投資生產線最多的地區。在新中源、新明珠、歐雅等大企業的示范下,2007年~2008年,10多家南莊陶瓷企業扎堆進駐高安,高安也由此成為佛山陶瓷進入中西部地區的最重要的橋頭堡。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佛山陶瓷大規模向外轉移的勢頭減弱。雖然中西部地區的土地等要素成本都較沿海地區便宜,但營商環境與佛山相比還不成熟,勞動力成本與佛山相差無幾,不具備產業集群優勢,運輸條件明顯不如珠三角地區,這使內遷企業的發展面對諸多現實困難,一些企業開始回歸佛山。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是順成陶瓷在湖南臨湘的投資企業兆邦陶瓷2010年底將全部仿古磚生產線回遷到佛山。
總部基地顯集群效應
從全球最大的建陶生產制造基地,轉身為全球最大的陶企總部集聚區,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這種轉變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按照佛山的設想,陶瓷要向總部經濟、研發經濟、會展經濟轉型。但在2007年佛山陶瓷企業開始在壓力之下向外轉移、擴張的時候,很少有人會相信總部經濟能夠撐起陶瓷產業的明天,就連廣東省最權威的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也公開質疑產業空心化后總部經濟形態形成的可能性。
4年前,國內總部經濟研究學者趙弘表示,建設陶瓷總部聚集區能夠充分發揮佛山陶瓷的特色產業優勢,占據陶瓷業發展的高端地位。在他看來,國外許多城市的總部經濟是依托特色產業總部聚集區發展起來的,如美國的底特律集中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總部、硅谷集中電子信息企業總部等,因此發展總部經濟也是實現城市經濟轉型的一種方式。
而正當佛山陶瓷欲以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實現再次轉身之時,2008年下半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爆發,并迅速波及全球。面對產業轉移和世界金融危機的雙重壓力,總部基地在質疑聲中繼續前行。恰逢2009年國家推出4萬億元救市,因外需減少陷入低迷的國內經濟得到迅速提振。隨著樓市的復蘇并繼續火爆,陶瓷企業的信心指數也逐步回升,總部基地的招商工作步入良性軌道。
5年后的今天,總部基地二期建設已接近尾聲,成為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范例。
總部基地的誕生,為佛山陶瓷產業帶來了明顯的總部集群效應,吸引了上百家來自全國各大陶瓷產區以及意大利、日本、阿聯酋等國家的陶瓷衛浴品牌進駐。
佛山陶瓷產品因其物美價廉,在入世后出口量迅速增長,但因此也遭遇了不少國家的反傾銷調查,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僅在今年,就有歐盟、韓國、阿根廷和秘魯等國家對中國產瓷磚發起反傾銷調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認為,佛山陶瓷的出口將因此受到影響,而這種反傾銷在今后有可能成為常態。
對于未來的產業發展,有業內人士認為,陶瓷衛浴行業的趨勢是提高行業集中度。實際上,隨著佛山陶瓷產業轉移的推進,國內出現了許多新興產區,如江西的高安、東北的法庫、四川的夾江等地,這些地區有不少技術研究能力低、沒有品牌的中小企業,競爭較為無序,如果通過大企業對一些中小企業進行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對陶瓷行業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蒙娜麗莎董事張旗康表示,陶瓷行業集中度不高,很大原因是“潛水艇金融模式”。陶瓷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有些并不是很規范,不夠透明和公開,這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只有擺脫了“潛水艇金融模式”,在一種公開、透明、陽光的大環境下才有可能進行所謂的整合兼并,“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假如多一些陽光企業,整個行業的總體趨勢就不是惡性競爭,而是一種可持續的、健康的競爭,那個時候的行業集中度才會高。”
鷹牌陶瓷總裁林偉認為,“就拿目前來說,企業或者行業都要向規范的方向發展,不規范的或者是無序的、低層次競爭的企業日子可能會越來越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