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三園三地 推動邵陽快速發展
2012-4-24 12: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邵陽地市合并近30年來,實事求是地講,各項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自然因素據多。客觀上,國家、省里的投入嚴重不足;主觀上,總感覺缺少全市發展一盤棋:存在重市本級、輕縣市區,重穩定、輕發展,重規劃、輕執行,重戰略口號、輕具體措施等不足,對邵陽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要加快邵陽發展,就必須改變現狀。十二·五規劃綱要,已謀劃了建設生態園林式邵陽的宏偉藍圖,確定了富民強市的總體目標。要成就藍圖,實現目標,縱觀國際國內發展趨勢,緊扣邵陽實際,展望未來發展,從全市一盤棋的角度出發,舉全市之力,強力打造“三園”、“三地”經濟社會發展骨架,推動邵陽經濟快速發展。三園”即: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園,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園,現代物流園。“三地”即:農副土特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來料、來訂單加工基地,人才教育培訓基地。
一、總體設想
圍繞建設生態國林式城市,實現富民強市目標,邵陽發展要背靠長株潭,面向珠三角、北部灣、東南亞以及其它國際國內市場,在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三園”、“三地”經濟發展骨架。
(一)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園。堅持生態環保原則,將全市現有12個工業園區,統一定位為承接產業轉移工業園,各自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建設。市區寶慶科技工業園與邵陽經濟開發區合并,統稱寶慶工業園,分一園兩區建設,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打造成國家級工業園區。寶慶工業園向東發展,與邵東連片,以機械制造與零配件加工為主,盡快恢復湘江牌汽車生產,力爭將寶慶工業園區打造成汽車制造與配件加工生產的專業園區。江北經濟區向西擴展,盡快打通汽車北站與楊家垅段的魏源大道,拓寬園區發展空間,以農產加工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邵東工業園區以五金、日用工業品加工為主,新邵以電信產品與箱包生產加工為主,隆回以藥材等農產品加工、鞋業制造為主,洞口以肉食品加工、糧食加工、水果加工為主,綏寧以竹木產品加工為主,城步以乳制品與竹木產品加工為主,武岡以鹵制品、糧食加工、藥品加工為主,新寧以旅游紀念品生產、水果蔬菜加工為主,邵陽縣以機械配件與農產品加工為主。重點動員老鄉回鄉投資興業,同時招引國內外所有有志來邵陽投資興業的企業家來參與園區建設。
(二)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園。以2.1萬平方公里為整體,以崀山為龍頭,全力打造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園。著重保護好旅游資源,保護好人文景觀,動員全市人民,開展綠化生產大運動。綠化鐵路、公路兩旁、河流小溪兩岸,綠化廠礦企業、機關學校、自然院落。市區突出建設公園,兩江風光帶、人文景觀、郊區綠化、休閑農莊等。邵東突出流光嶺風光建設與全縣綠化,新邵突出白去巖、白水洞風光,隆回突出花瑤、虎形山、溫泉、魏源湖、灘頭古鎮等風光,洞口突出溪風光、休閑農業建設,綏寧突出黃桑自然風光、寨市古鎮建設,城步突出南山、兩江峽峪、十萬古田、白云水庫,武岡突出云山、古城建設,新寧突出崀山、舜皇山、休閑農業。圍繞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建設好服務配套設施。
(三)現代商貿物流園。對現有城鄉物流接點進行調整改造,提質升級。目前全市物流接點遍布城鄉,但規模小、檔次低,必須進行調整改造,使其規范成市,方便快捷。市區要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性會展中心,9縣市和市區要各建一個商品配送中心。乘借懷邵衡鐵路興建之機,市區要規劃建設一個30-50平方公里的綜合性物流園區。邵陽有大批在外地從事物流業的成功人士,僅在長沙前10位的物流企業有7家是邵陽人開的,要廣泛動員他們回鄉共同建設物流園區。要乘武岡建設民用機場之機,建立貨運空港,規劃建設一個3-5平方公里的綜合物流園區。
(四)農副土特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邵陽是農業大市,將
全市建成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是完全可行的。要始終堅持培育一縣多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子不動搖,大力開展農副、土、特產品規模化生產,如洞口柑子、牲豬,武岡銅鵝,新寧臍橙,隆回金銀花,邵東黃花茶,城步奶牛,綏寧雜交制種稻等等,雖已初具規模,但還需要加大發展力度。要引進大公司、新技術、建設一批農產品精細加工企業。努力將邵陽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
(五)來料、來訂單加工基地。從目前國際國內大環境和邵陽的實際來看,發展大型的機器制造業和材料冶煉業是不現實的,開展來料加工業、來訂單加工業,是目前邵陽工業走出困境最便捷、最關鍵的一步。利用邵陽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熟練工人比較多的優勢,依托12個工業園區,鼓勵城郊失地村民、村、組和有實力的企業家,建設和出租工業生產廠房,以減少回鄉和來邵興業人員的投資成本,大力開展環保型的汽車零配件、機械零配件、日用工業品、微電子產品,特別是服裝、鞋類加工、箱包等產品的來料加工,來訂單加工業務。讓工業園有實實在在的載體,將工業園區建成來料、訂單加工基地。
(六)人才教育與培訓基地。利用邵陽教育基礎、教育質量的優勢,加大投資力度,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的特色,使邵陽的教育有一個整體發展思路,具體做法如下:高標準規范建設幼兒教育。調整優化中小學教育布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普及鄉土歷史文化地理知識教育,恢復建立校辦農場,校辦工廠。將中小學學校辦成提高全體市民文化水平,強化市民整體素質的教育基地。辦大辦強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加大投資力度,全面實施實習工廠、實習農場、實習商店的辦學制度,以培養在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將職業技校辦成本市工業、農業、商業一線生產人員和沿海城市熟練工人的培訓與供應基地。不斷提升邵陽學院的教學質量,完善教育設施,引進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爭取用5-10年的時間,將所有的專業辦成研究生培養點,力爭3-5個博士生培養點,將邵陽學院辦成全省一流的市級院校,邵陽各級行政管理人才、各類學校教育人才、各類企業管理人才的搖籃。
二、主要依據
提出打造“三園”、“三地”發展設想,主要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理論、國家省里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邵陽的發展歷史與現狀、自然資源、外部環境等方面來思考的。目前,加快邵陽發展,“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具備,未來5-10年是邵陽發展的最佳時期。
(一)理論依據。“三園”、“三地”設想,是根據自創的“國民經濟層次結構循環增殖論”提出的。該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概念:國民經濟層次結構循環增殖論:她是指國民經濟由若干母層次結構組成,母層次結構又由若干子層次結構組成,母子層次結構在各種調節手段的作用下,不斷地充分實現自我增殖、為我增殖、我為增殖,這種增殖過程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層次結構循環增殖。自我增殖:與為我增殖相對應,是指國民經濟不同的結構單位充分運用自身的經濟資源,在自變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增殖。表現為原象、具有能動性、封閉性。為我增殖:與自我增殖相對應,是指國民經濟不同層次的結構單位充分運用自身以外的經濟資源,在外力作用下的自變過程中實現外在價值的為我增殖。表現為外象,具有能動性、攻擊性、侵略性和排他性。我為增殖:與自我增殖和為我增殖相對應,是指國民經濟不同層次的結構單位自覺運用自身的經濟資源,以援助、援建的形式在他變的過程中實現我為增殖。表現為集象,具有能動性、利他性,是雙向增殖型,是最高級的增殖形式。
(二)政策依據。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是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數次血的歷史教訓證明了的。邵陽要快速發展,需要國
家與省里的政策扶植,更需要自身切合實際的若干策略支撐。提出打造“三園”、“三地”構想主要依據五大政策:國家武陵山區連片整體扶貧開發試驗區政策。我市目前已有8縣市納入這一政策范圍,預計打捆項目總投資將達1000億元以上。國家衡邵干旱走廊綜合治理政策。預計打捆項目總投資將達624億元左右。國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國家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政策。其他還有國家和省里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湘西扶貧開發戰略、后發趕超戰略、工業強市、項目立市、旅游興市戰略、文化教育產業發展戰略、長江中上游自然生態保護戰略、河道整治等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都是邵陽發展的大好機遇,一定要牢牢把握好。
(三)現實基礎。邵陽歷史悠久,地廣人多,全市有2.1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耕地面積493萬畝,林地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4%,自然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為建設“三園”、“三地”,加快邵陽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從已有發展成效來看,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1年,GDP達到907億元,平均增長13.2%,地方財政總收入達66.27億元,年均增長27.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2.1億元,年均增長3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578元和4373元,年均增長15.1%和16.3%。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由24.2:38.2:37.6調整為24:40:36。糧食總產達到335萬噸。已建成商品糧、生豬、中藥材、生態保護、柑橘等若干個省以上基地縣。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294億元,年均增長22%;三一湖汽、湘窖酒業、南方水泥、邵陽紡織、廣信紙業、寶興科肥、湘豐特紙等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全市旅游資源豐富,排全省第三,共有350處旅游資源,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個,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國家級生態示范縣2個,國家水利風景區5個,現有國家等級旅游景區11家,其中4A級1家,3A級4家,星級旅游飯店48家,旅行社43家。2011年旅游收入達到168.7億元,年均增長47%。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境內高速公路建成286.5公里,在建223.8公里,正式構成“十”字形骨架。洛湛鐵路邵陽段全線通車,婁邵鐵路擴能改造和滬昆高鐵開工建設,懷邵衡鐵路開工在即,鐵路即將由單線貫穿變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寶慶電廠一期132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已正式發電,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1.6%。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企改制面達80%,企業經營活力進一步增強。對外貿易持續增長,五年累計進出口總額達到10.2億美元,年均增長23.1%;內聯引資1230億元,年均增長37.1%;全市12個工業園區面積拓展到50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到350家,園區工業增加值達到48億元。生態建設初見成效。單位國民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森林覆蓋率達56.4%,西部六縣成功創建全國生態示范縣。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得到較多實惠,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五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4萬個,省級以上科技成果20項,專利申請量3639件,授權量1659件,高等教育規模壯大,職業教育快速推進。
2、未來發展環境看好。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正在復蘇,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會改變,中國仍然是全球產業轉移主要目的地之一。從國內看,今后一段時間,保持經濟較快增長,更加注重“調結構、轉方式”,將成為國家決策基本取向。穩定生活必需品生產與供給,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國家長期政策。加強生態建設、積極改善民生、努力擴大內需,將成為國家投資主要方向。“擴內需、轉方式”的宏觀政策在
一定時期內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從市內看:加快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合力正在形成。國家將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積極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連片集中扶貧開發,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落后地區扶持力度,有利于爭取項目和擴大投資。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將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獲得更多支持。省政府對大湘西地區扶持發展也有利于邵陽加快發展。從發展硬環境看:隨著滬昆、二廣、洞新高速以及婁邵鐵路擴改、懷邵衡鐵路、滬昆高鐵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和新建,全市區位條件將發生重大變更,發展環境將更為改善。
三、保障措施
“三園”、“三地”構想,不僅依據扎實可靠,而且切實可行,關鍵要有得力的保障措施。為此,在建設“三園”、“三地”的過程中,要始終大力弘揚敢想敢拼的邵陽精神,全是上下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要敢想敢干,真抓實干。在此,提出“六個敢”字,以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一)明確思想敢做為。發展的好壞,規劃固然重要,關鍵是措施。今日之邵陽不是昔日之邵陽,穩定已不是首位,發展才是硬道理。邵陽各級各部門的黨政一把手,必須牢固樹立邵陽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不僅如此,更要親力親為,親自去上面爭政策、爭項目、爭資金,招商引資,集中精力辦園區、辦基地。主要是跑武陵山整體扶貧開發、衡邵干旱走廊治理、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配套政策到位,跑懷邵衡鐵路、武岡機場、城際高鐵、靖永郴鐵路、桂、崀、張旅游專線等項目的立項開工,跑邵陽學院合并升級,高職院合并升級。會展、文化、娛樂、體育等項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建成了,邵陽也就發展了。
(二)加強指導敢負責。邵陽不是長株潭,更不是沿海,在這些地方,講求的是市場經濟的自發有為,而在內地,象邵陽這樣欠發達的地方更需要計劃來引導,更需要市級加強對縣市區的統一協調與指導,需要縣市區加強對鄉鎮的具體規劃與指導。要有敢于負責、敢于受處罰的精神。做為各級行政區劃及其所屬部門的黨政一把手,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要始終確保部下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氛圍下開展工作,不要讓部屬等事做,要時刻讓他們有事做,更要鼓勵他們自覺找事干。
(三)堅定信念敢擔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一班人要堅定發展的信念,全市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也要堅定發展的信念,重規劃,更要重規劃的執行。不管國際國內形勢怎么變,不管國家的政策怎么調整,邵陽在未來20年內,始終堅持走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齊驅動的路子。不要象過去那樣,國家起動,我觀望,國家調整,我等待。始終堅持發展不動搖,變調整為促進,變調整為新的發展動力,不怕受罰,敢于擔當。
(四)任人為賢敢用才。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大力培養人才,培養干部,在實踐中培養,在教育中培養。實踐培養:堅持老中青三結合的原則,大膽起用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拼的人,有創新奉獻精神、敢于擔當、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人,敢于負責、無私奉獻的人。不搞拉幫結派,不搞小團體主義,不搞論資排輩。真正做到你有才,組織用你;你腐敗,組織查你;你有難,組織幫你;你委屈,組織溫暖你,形成風清氣正的用人氛圍。教育培養。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幼兒園、小學實行興趣教育,初中、高中實行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職業中專、高級職院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為本土企業和沿海企業培養大量的專業實用人才。邵陽學院要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爭取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象北京、上海等地一樣,降分錄取本地學生,優先錄
取嚴重偏科的高中畢業生,鼓勵在校學生開展發明創造活動。將邵陽學院辦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正如恩格斯曾經指出的:要用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引起的生產力的新發展,需要一種全新的人,并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在邵陽整個社會生活中形成任人為賢的濃厚氛圍。
(五)創新措施敢為先。要想有新發展,就要有新舉措。建強建大項目信息庫,加快與國內外政府企業的信息對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項目包裝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里的發展籠子。如旅游、交通、農業綜合開發、農產加工、現代物流等行業是當前和今后國家重點扶植的項目,應多設想項目、包裝項目、爭取項目。特別是旅游業,全面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引進國際國內知名旅行社,聯合開發旅游線路。大力引導和推動民間融資。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制約邵陽經濟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各類國家駐邵的專業銀行,有錢難放貸,而我市民間有大量的閑散資金,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各級黨委政府應正確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和有誠信的個人,全面開展民間融資貸款業務,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壯大。全面推行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邵陽是農業大市,農業生產還處在分田包干到戶的低級階段,在家務農人員的年齡結構偏大,粗放經營的現象非常普遍,已經嚴重制約著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此,用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自發分田單干到戶那種勇氣,因地制宜,引進有實力的成功人士,在全市農村推行村、組統一收回農民承包地、統一租賃、連片開發、專業生產、集約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以加快農村經濟的提質速度。引進靠強靠大各類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細加工業和現代物流業。
(六)創新環境敢變法。實踐證明,環境優,則發展快。近年來,發展的硬環境有了很大的改變,但軟環境仍然滔聲依舊,特別是縣市區,一些回鄉投資的本地老板叫苦不已,后悔莫及,外地一周辦成的事,在我市幾個月都辦不下來,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的現象十分嚴重,因此,務必在加快速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整合部門資源,理順體制機制。堅持職權服從事權、效能第一的原則,由市委牽頭,組織編辦、組織部、人社局、監察局等部門,對市直部門能職重迭、事權不清、人多事少等問題進行一次全面清理調整,建立新的體制機制,縣市區也亦然。制訂出臺一整套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優惠政策。由市委市政府牽頭,組織財政、稅務、發改、商務、紀檢監察、經信、農業、交通、環保、國土、政研室、經研室、旅游等部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出臺國土使用、稅收經管、財稅收入分配、招商引資獎勵、招商引資的行業與項目、環境保護、辦事效率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以提高招商引資的成效性。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市里設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獎。每年評選一次,嚴肅查處索拿卡要,辦事推諉的人和事。加大城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發展硬環境。在力爭市內鐵路、機場、公路主要干道建設的同時,全力推進城鄉道路硬化、綠化、燈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大封山育林,生態環境保護,河流小溪整治與院前院后綠化等城鄉美化工程,真正把全市城鄉建設成山水園林式城市。
總之,始終堅持全市發展一盤棋,統一思想,統一規劃,統一步調,面向國際國內大市場,明確目標,明確任務,各級各部門黨政一把手一心一意、真心實意干工作,親自去爭政策、爭項目、爭資金,辦園區、辦基地,創新思想,創新措施,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健全制度,強化管理,培育好人才,選好人才,用好人才,大膽任用一批批敢于創新,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優秀人才去統領發展大事,去干發展大事,就一定會加快邵陽社會各項事業的
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富民強市的宏偉目標。(湖南邵陽市貿促會、國際商會副會長 蘇敬華)來源中國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