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如何應對貿易保護升溫?

2012-4-23 13: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4月17日宣布,從中國進口鋼制車輪沒有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相關產業,因此美國將不會對這種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此消息對國內鋼制車輪相關生產商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每年8000萬美元的出口幸免于難。 
  但如果回顧今年以來在裁決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是否實質性損害或威脅美國相關產業時,這僅僅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的第一次否定性裁決。隨著國際上尤其是某些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各種貿易壁壘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差。
  調查頻度之高,令人震驚
  實際上,近年來,國際上對我國出口產品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正在不斷蔓延。僅2011年,中國出口產品就遭到6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59億美元。
  此間,中美貿易摩擦比較突出。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余本林表示,全球與中國有貿易摩擦的國家有20多個,而美國一個國家的貿易摩擦涉及的金額就占了全部貿易摩擦金額的近三分之一。就在日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過裁定繼續對中國輸美大蒜征收反傾銷稅;同時作出初裁,由美國商務部繼續對從中國進口的不銹鋼拉制水槽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最近兩起貿易救濟行動。
  此前從3月13日到20日的一周時間內,美國更是對中國產品發起了多達6起反傾銷調查或反補貼裁決等貿易救濟行動,涉及化學增白劑、鍍鋅鋼絲、鋼制車輪、稀土等產品……貿易保護的激烈程度和頻度都令人震驚。
  2011年12月,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曾作出一項裁決,該裁決認為美國商務部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商品征收反補貼稅的做法沒有法律依據,一度被視為“美國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反補貼調查時代終結”的標志。然而時隔不久便風云突變,該項裁決可能將被新的法律推翻。
  3月5日和6日,針對美國《1930年關稅法》的修訂案分別在參眾兩院火速通過,只等總統奧巴馬簽署。該法案明確賦予美國貿易執法部門對來自如中國、越南等“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征收反傾銷或反補貼關稅的權力。可以看到,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從個案層面向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層面蔓延。
  靠保護振興經濟,難
  美國曾經是自由貿易最有力的支持者,但由于近期以來國內壓力,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其貿易政策也顯示出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美國仍然是其主導建立的自由貿易體制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另一方面美國又想通過貿易壁壘來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減緩來自經濟和民眾的各種壓力。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2011年,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歐盟成員國主權債務危機擴散且影響深化,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國為保護本國產業利益,紛紛出臺了各類貿易限制和保護措施。
  但是,貿易保護能解決自身的經濟問題嗎?美國廉價太陽能聯合會曾作出一項估算,若美國對來自中國的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懲罰性關稅引發貿易戰,將使美國在未來3年內損失5萬個工作崗位。《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最近的一篇文章也指出,自美國2009年對中國輸美輪胎征收懲罰性關稅以來,美國并未得償所愿。從中國進口的輪胎被墨西哥、泰國等國的產品取代,美國自身產業難以振興,反而使不少人失去工作,輪胎價格的上漲還要讓美國人自己埋單。
  如此看來,貿易保護主義并不能幫美國解決自身經濟問題,而貿易摩擦頻發對全球經濟復蘇也非常不利。此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表示,對發達國家來講,新興國家崛起帶來的機遇遠大于挑戰。有些國家采取限制出口甚至大搞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對其他國家不公,對該國公民和企業也不公正,結果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應對摩擦,需內外兼修
  對于美國密集出臺的貿易保護政策,正在參展第111屆廣交會的不少中國外貿企業表示已經苦不堪言,企業流失了不少訂單,不少企業正在通過合作或者擴展他國市場來規避風險。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外貿環境,商務部也于日前發布了《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12)》,目的在于幫助我國企業和機構了解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政策及具體做法。報告涵蓋了我國16個主要貿易伙伴新出臺或擬發布的820多項貿易投資政策和壁壘信息、69起新立貿易救濟措施的有關情況,以便相關企業更好地防范國外貿易投資壁壘措施所產生的風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應對貿易摩擦,我們需“內外兼修”。中國一方面要加強與貿易伙伴的融合與溝通,增加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了解與互動;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刻意的貿易保護主義案件,要完善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分工合作機制,協調各方力量,積極應訴,化解矛盾、避免摩擦。作為企業,提升競爭力、增強軟實力是避免貿易摩擦的“硬道理”。
  余本林表示,當前的美國貿易保護的確給我國的企業帶來不小的影響。但貿易摩擦是外貿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我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企業也需要積極應對和適應。一方面企業必須加強自律,少給外國挑起摩擦口實;另一方面,應對貿易摩擦是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一個內容。在遭遇貿易摩擦之后,應該積極應訴,不能抱僥幸甚至想搭便車的心理。
  據了解,目前美國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進行貿易訴訟,第一種是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及美國商務部發起的雙反調查;第二種則是由美國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向另一成員國提出的貿易爭端請求。隨著《1930年關稅法》修訂案在美國會通過及其貿易保護單邊主義的強化,前者出現的頻率將越來越多。
  業內律師表示,美國國內貿易救濟程序的上訴周期很長,其國內的雙反調查通常進行15-18個月,世貿體系內的貿易爭端更長達18-24個月,中國公司將會在其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因此,中國公司需要對整個體系有非常好的了解,并為應對這些實質性的法律糾紛做好充分準備。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