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成綿高速公路復線什邡段,工人們正在清理路面建渣,實施綠化配套工程。目前,成綿高速復線德陽段已進入最后的收官階段,4個控制性工程中,石亭江大橋、成汶鐵路橋已全面完工,德天鐵路特大橋和兩路口特大橋已基本建成。
據悉,這條震后我省首批開工的交通項目重點工程,將于5月1日建成通車,在穿越成德綿經濟帶的同時串聯彭州、什邡、綿竹、安縣4大極重災區,將進一步縮小成、德、綿時空距離,同時也將結束兩個經濟強縣什邡、綿竹不通高速的歷史。
鏈接:
成綿高速公路復線項目是四川省高速公路規劃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災后重建的第一個高速公路建設項目。2008年10月,成綿高速復線以BOT方式建設獲得省政府批準,在完成了前期準備工作后,工程于2009年10月10日正式動工。
按照設計規劃,成綿高速公路復線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其起點接成彭高速公路,止點接成綿廣高速,途經新都、彭州、什邡、綿竹、羅江、安縣、涪城,全長88.222公里,設計時速100公里,項目總投資近60億元,建設工期二年半。成綿高速復線的主要功能是:滿足“成、德、綿”通道內未來大量交通需求,有效分流和緩解成綿高速公路、國道108線和省道105線的交通壓力,加強成都作為樞紐特大城市對周邊大中城市經濟輻射作用,加強區域經濟聯系,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孵化新的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帶。
成綿高速復線共設10個互通立交,其中彭州段設九尺鎮立交、馬牧河立交,綿陽段設寶林、磨家兩座互通立交,德陽段設有什邡四平立交、什邡兩路口立交、綿竹新市立交、綿竹德綿路立交、德陽隆興場立交、羅江金山鎮半互通立交。
分流30%車流為老高速“減負”
以綿竹市孝德鎮茶店子村為起點,進入成綿高速復線,剛設立的路面標線清晰而醒目,沿途從平原鋪展到丘陵起伏,視覺享受極佳。按平均時速70公里行駛,47分鐘可達新都,30分鐘可達安縣。
作為北上出川干線,老成綿高速運轉“超負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相關部門測算,該路段車流量雙向超過3萬車次,為川內高速公路之冠,來自成綿高速交警一大隊的數據顯示,自成綿高速公路全線開通以來,車流量年均增長率約為14%。震后,成綿高速又歷經多次“大修”,加上成德綿經濟圈發展使三地通勤格外頻繁,目前日均車流量已遠遠超過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的設計通行能力。作為經濟帶運輸大動脈的成綿高速,已面臨不可承受之“堵”。
“成綿高速復線建成后,初步估算將分流成綿高速約30%的車流量。”德陽市交通局副局長鄭國偉介紹。
從復線路線圖看,該高速從成彭高速延伸,與成綿高速對接,途經新都、彭州、什邡、綿竹、羅江、安縣、涪城,路線全長88.222公里,技術標準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每小時100公里。全程里程比成綿高速短4公里左右,成都到綿陽的時間也縮短到1個小時左右。
“對什邡、綿竹來說變化最大。”鄭國偉說,這兩個我省的經濟強縣一直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過境高速。復線建成后,兩地與成都的時空距離被縮小到半小時,區域優勢將真正轉變為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