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貿易摩擦不應成為中國負擔

2012-4-19 14: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鐘山今年3月在嶺南論壇上,表示中國的世界貿易大國地位已經確定,2011年中國外貿額達到3.64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75倍,中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去年中國在全球的貿易份額預計可達到10.8%。 
  中國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主角的同時,也成為了世界貿易摩擦的中心。據WTO統計,自1995年以來,截至2010年,中國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反傾銷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并自2006年以來連續5年成為全球反補貼措施的“重災國”。
  貿易摩擦焦點在于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歐美國家以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規模為由,要求人民幣升值。但是,通常我們只會看到數據統計上大額的貿易順差,卻很少有人關注貿易順差里究竟有多少價值是中國創造并享有的?中國巨大的出口總值是否能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在出口中獲益的情況?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不平衡是否被夸大?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4月1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貿易摩擦是政治問題,現有的貿易統計體系,是統計貿易總值,不是統計貿易附加值,即不能夠正確表現貿易不平衡的真實狀況,應該建立全球的投入產出表,改變現有的貿易統計體系。
  貿易摩擦是政治問題
  上海經濟評論: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出口總額約1.89萬億美元,而2011年中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調查67起,涉案金額59億美元。與出口總額相比,涉案金額實際上占比很小,但是關于貿易摩擦的聲音卻很強,貿易摩擦是否被夸大?
  張軍:歷來,貿易摩擦就是個政治事件。從經濟學上說,貿易摩擦是無謂的。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卡爾·馬克思,再到當代的一些經濟學家,無論是經典作家還是當代經濟學家,有非常完美的理論來論證為什么兩個國家要做貿易,所謂貿易雙方都是互惠的。不可能出現一方損失,一方獲益,否則貿易沒辦法進行。既然貿易是互惠的,那么摩擦就無所謂。
  摩擦無非就是貿易雙方中一國出口過多,沖擊另一國國內的產業,影響其國內就業,所以要采取各種貿易限制,以關稅或非關稅的方式來提高壁壘。
  貿易摩擦個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就是政府要反映老百姓的利益。美國政府對中國產品征收關稅等提高壁壘,是由于來自國內產業企業主的壓力,以及媒體或公眾的呼聲。中國的產品進入美國,給美國提供廉價質量好的產品,給美國創造很多福利,節省了大量成本。雖然美國的某些產業競爭不過中國,很多中小企業關閉,如勞動密集型行業,像之前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業,是因為光伏產業在美國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對美國整個國家來說,中國商品出口帶來的福利遠超過負作用。
  政治問題的背后,是美國局部行業、部分老百姓利益的相對變化、內部利益相對分配的變化。利益相對分配的變化就是政治要解決的問題。貿易可以創造更多的利益,但是會影響利益的分配,這就是分配的問題、政治的問題。
  上海經濟評論:貿易摩擦是多年來的老問題,在金融危機后,更為明顯,今年伊始中美貿易摩擦頻頻出現,美國方面連續對中國產品發起“雙反”和“337調查”。那么今年的貿易摩擦與之前比,是否有新的特點?
  張軍:無論是改革開放后,還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貿易摩擦一直都有。但是,中國加入WTO后,貿易摩擦出現得這么頻繁。因為中國不是WTO成員,有很多貿易上的問題,就沒有引起很大的爭議。而加入WTO組織后,中國的貿易增長非常快,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得到認同,歐美看待中國的角度改變了,不能再忽略中國。這帶來的變化,就是貿易摩擦現在已經變成常規化了,不是像之前,只是偶然事件。沒有必要太嚴肅地看待,貿易摩擦發生的理由未必有那么大,只是政治上的動作,中國政府不要當成一個負擔。
  上海經濟評論:金融危機后,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更頻繁,是否與美國的“再工業化”,重新重視發展制造業相關?
  張軍:金融危機后,美國總統奧巴馬有一個宏偉的計劃,就是所謂的重振美國制造業,重振美國出口。其實,從國際貿易的數據來看,美國制造業的出口占絕大多數,制造業的地位沒有動搖。但是,美國中小企業因為受到新興國家出口的影響有一些問題。奧巴馬可能出于政治上的策略,說要重振制造業。美國右翼政客也要求制定法案,保護美國制造業。這三四年來,美國在立法層面上,加強了對本土制造業的保護,這在客觀上會讓進入美國市場的壁壘提高,也就使貿易摩擦加劇。
  現在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美國主流的經濟學家,也就是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本來是主張自由貿易、降低關稅、貿易壁壘、開放市場。現在他們都反過來幫美國政府說話,認為美國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支持政府通過法案保護制造業。這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現的現象,過去不曾有過。解釋這個現象的背景,就是美國經濟近年的變化,尤其是出現沒有就業的增長(Growth Without Job)。面對嚴重結構性的問題,美國需要改革,而改革在美國談何容易,美國其實是個非常講政治的國家,既得利益盤根錯節,很難改變。
  培育中間組織
  上海經濟評論:還有一個變化,美國發起的反補貼、反傾銷裁決行業似乎正由美國的夕陽產業,轉向新興行業、科技密集型領域。這是否說明,中美兩國的貿易互補性正在向競爭性轉化?
  張軍:表面上看是這樣。美國的公眾或者中小業主,覺得之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都是服裝、玩具、塑料制品,放在美國的ONE DOLLAR SHOP(一美元商店)中賣。而現在,好像從中國進口的都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還有一些復雜的汽車零部件,比如通用從中國進口大量了零部件,波音公司(微博)也從中國進口零部件。中國出口的產品似乎已經升級換代。在美國的納斯達克(微博)市場掛出的都是中國高科技企業。
  但問題是中國現在出口商品中,技術復雜性、技術含量究竟怎樣呢?這就涉及到附加值的問題。拿最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清單,跟中國對照,會發現最近十年,重疊的部分越來越多,表面上,出口產品的復雜性提高。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技術復雜性,從經驗上說,跟該國人均GDP是成正相關的。中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大概相當于一個人均GDP高于中國三倍的國家。我的看法是,首先說明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快。但是不同行業差別很大,電子、IT行業,中國國內附加值仍偏低,大概只有10%,更多是用進口零部件組裝。中國貿易方式更多是加工貿易,基本上是跨國公司外包加工業務形成的。
  上海經濟評論:2011年美國對中國企業發起涉嫌知識產權侵權的337調查16起。專利侵權更多的是小微企業,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國企業應如何避免知識產權糾紛?
  張軍:中國大量中小微企業,不怎么跟政府打交道,也不怎么得到政府的支持。中小微企業進入市場的方式千差萬別,對市場的了解,對國際貿易的游戲的規則可能不清楚,只知道如何模仿現有產品、品牌,如何生產產品。
  但當這些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生產產品外銷時,就需要更多的機會了解規則,增加知識儲備,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這是個漸變的過程。我個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和東亞的韓國、日本都很類似。應該鼓勵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組織,通常我們叫中間層組織,如行業協會。在知識產權侵權比較多的時候,政府介入并不是件好事,不如交給社會的中間組織。中小微企業更需要中間組織的發育,中間組織可以維護、代表中小企業的利益,同時也能規范中小企業。
  貿易統計法的不科學性
  上海經濟評論:您的文章提及中國制造產品只是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中國出口技術復雜產品的現象下面,其實還是加工貿易的擴張。而我們忽略了區分出口的附加值。那么,如何讓貿易統計方法更科學、準確地反映出口的真實情況?
  張軍:我覺得,WTO在這個事情上的角色很重要,因為這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事情。當然,由于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中美貿易摩擦突出。貿易不平衡,只是因為統計上貿易余額大。現在的統計,是統計貿易總值,不是統計貿易附加值。現在,中國的進口量雖然很大,但是出口以貿易總值統計,所以貿易順差大。而在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價值中,很多不是中國的價值,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價值,也就是說,從賬面上看,中國有大量的順差,但是實際上,在順差里面,有大量的錢給了法國、澳大利亞等國。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統計造成的。
  過去二十年,加工貿易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亞洲地區。加工貿易發展迅猛是由于跨國公司的外包,所謂外商直接投資比較活躍。亞洲很多國家就去做加工貿易,中國也如此。加工貿易會扭曲貿易雙方的不平衡程度,加工貿易越多,扭曲的程度越大。
  現在的貿易統計,是根據原產地來統計的。比如,來自中國的手機出口到別的國家,別的國家的海關就記為中國。而可能這當中70%的價值,是來自于其他國家。WTO的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最近這兩年,無論在歐美還是在中國,都呼吁必須改革現有的貿易統計,建立附加值統計的系統,以還原兩國或者多國貿易不平衡的真實面貌。而且,他推測,如果按照貿易附加值統計,中美貿易不平衡程度會下降一半還多。
  因而,現在要做的,就是使WTO這樣的國際組織,來推動建立全球的附加值統計系統,建立跨國投入產出表。現在每個國家都在建跨國投入產出表,因為這個表可以顯示最終產品價值里,有多少是中間產品的價值,這些中間產品來自于什么地方,這些都有記錄。但是,現在缺少一個全球的,就是跨國的投入產出表。如果可以做出跨國投入產出表,可以實現拉米建議的去改變現有的貿易統計方式的目的。
  上海經濟評論:建立全球投入產出表難度大嗎?現在是否已經有局部地區的投入產出表?
  張軍:局部地區已經有的。比如,在亞洲地區,日本的一個貿易促進會和一個亞洲研究所,在跟WTO合作,建立了亞洲的投入產出表,涵蓋九個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但是它只是局部的,應該要各地區制作,最后組合成一個全球的投入產出表。
  當今外商投資活躍,國際分工由橫向分工變成縱向分工,在這種情況下,各國貿易統計需要改變,不然會扭曲貿易余額的大小。所以,投入產出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項目,需要有一個國際組織,如WTO、世行,或者國際貨幣組織參與,制定全球的投入產出表。
  貿易摩擦會常態化
  上海經濟評論:發展中國家近期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增加,應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如何建立和完善政府間的貿易救濟合作機制?
  張軍:跟發達國家做貿易,通常是和進口商或和他們所在的中間組織打交道,有公平游戲規則,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但是,到發展中國家,就必須考慮跟政府打交道,發展中國家普遍的問題是:不是法治是人治。所謂的政府就是地方政府,跟發展中國家做貿易,要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就是政府做擔保、做承諾,政府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互訪的時候,更多的不是在政治上談大的全球問題,基本上談的是貿易,怎樣使雙方的貿易、投資有更好的發展,出了問題雙方能更好地解決,或者說降低風險,基本上就是風險擔保的做法。
  上海經濟評論:未來貿易摩擦會進一步嚴重嗎?
  張軍:在西方發達國家,反對全球化的聲音很強。認為全球化代價比較大,比如環境代價,全球化未必是件好事。但是,我想長遠來說,全球化是好事情,將來互通有無,甚至護照都不需要。但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它的批評聲音也會很多,從這個意義上說,貿易摩擦只會越來越多。因為全球化直接的成果就是貿易便利化,會影響一個國家內部利益分配,所以就變成一個政治問題。我所指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嚴重,是說會經常發生,就是常態化。對于中國來說,就是持有平常心。
  上海經濟評論:既然,中國和歐美等國的貿易摩擦不可避免,對中國政府來說,該有哪些應對措施?如何盡快擺脫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重點發展國內市場?
  張軍:出口是好事情。從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經驗來看,出口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對就業的貢獻,排在后面的,才是對GDP的貢獻。未來的方向,我們現在盡量不要讓順差增加得太快,完全可以有很大的進口和出口。進口很重要,因為出口都是中國有優勢的產品,進口彌補短處,產業進步技術升級。未來來講,貿易是重要的,但是不需要追求順差的最大化,順差或逆差不重要,關鍵是保持進口和出口都能有很好的發展。
  從長遠來說,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消費的釋放應該更多,二十年之后,消費占GDP的比重肯定高很多。但是,我覺得,消費、出口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要更多地看供給這一方,要看未來經濟的潛力,教育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研發,這些才決定中國未來經濟。而生產出來的東西,是賣給國內還是國外,這個不需要刻意設計,這是結果。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