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內外貿一體化 促出口加工業升級
2012-4-15 20: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宋林飛
采取“外貿+內銷”模式來化解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是一條正確的應對策略。在傳統出口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下,出口加工型企業應調整戰略,對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和細分。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加深,外需萎縮、美元不斷貶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上升,出口加工型企業的利潤空間收窄、議價能力降低。其中,許多企業出現虧損,有些企業已經停產或關閉。2012年,全球經濟下滑,我國外貿出口加工型企業特別是其中的中小型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目前,各級政府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出口加工型企業的產業轉型與產業轉移。采取兩種形式推進產業轉型,一是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結合型轉變;二是出口外銷型向出口外銷與內銷結合型轉變。產業轉移也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向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內其他地區或者發展中國家轉移;二是向附加值高的產業鏈環節或相關產業轉移。大力推進出口加工企業的轉型升級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外需比重有上升的趨勢。1993年,德國的外需占比為18.2%,2008年上揚到33.5%。1970年,美國的外需占比為5.7%,2008年上升到12.7%。日本的外需占比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8.4%,也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3.6%。這種現象表明,外需對于制造大國和制造強國來說,具有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不斷提高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擴大與保持一定外需比重,是一項長期不可動搖的國家戰略。
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同時,增強加工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出口加工型企業應從簡單加工向技術研發與自主品牌升級,提高抗風險能力,在產業升級中保生存并尋找擴張機會。既要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密集型加工的傳統競爭優勢,又要大力培育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的新競爭優勢。從目前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與服務出口為主,加快步伐過渡到以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的新格局。
我國中小出口加工型企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產品加工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序在國外或被外商直接掌握,不在我們手里。出口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從事出口加工貿易的中小企業只能分享極其微薄的利潤,大部分附加值被處于價值鏈高端的品牌、設計、管理、營銷、儲運、保險等環節的外商所占有。另外,中小企業也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現階段,我國65%左右的發明專利、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
政府應加大對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研發的支持,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裝備更新和管理創新,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工藝技術,不斷開發綠色環保和生態型新產品。提高我國出口貿易的生產結構在國際分工中的價值鏈位次,以及國內產業的配套水平。提高出口競爭力,并增強出口生產對國內產業的帶動作用。加快 “內外貿一體化”與開拓內銷市場
出口加工型企業多數愿意進入內銷市場。采取“外貿+內銷”模式來化解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是一條正確的應對策略。在傳統出口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下,出口加工型企業應調整戰略,對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和細分。一是積極開辟國外新市場,加快進入新興市場,即進入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貿易伙伴以外的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地區的市場,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二是大力開拓國內市場,進行針對性產品研發,開展自主產品“出口轉內銷”,成立國內銷售部門,加大國內貿易的力度。
內外貿一體化不是世界金融危機期間的權宜之計,而是轉變競爭方式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國承受本國貨幣升值導致制造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一個重要的出路就是依靠日本國內市場和歐共體市場的支撐。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內銷方面應有改革創新舉措,取消某些不合理的限制政策,加強國內市場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培育作用。
由“出口加工”向“生產外包”的內銷方式轉型。鼓勵沿海先發地區的企業把部分生產環節向內地轉移,而自身向研發、物流、營銷、創意等制造服務功能轉變,形成接單加工分離、內外市場兼顧的產業鏈梯度布局。根據出口生產企業專業分工發展的需要,建立物流、商業融資、出口代理、代理信用保險等多項生產性服務內容的供應鏈機制,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經營成本,進行“抱團取暖”。同時,提供通關、結算、出口收匯保險等環節的高效率服務,從而增加出口產品的新競爭因素。
對外貿企業開拓內銷市場給予政策支持,由政府提供轉型發展的財政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創新。同時,規范流通環節和完善知識產權領域的法規,加大對自主品牌的扶持,鼓勵和指導企業創立自主商標,在品牌的培養過程中給予政策支持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指導,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發揮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作用,帶領行業成員誠信自律,禁止壟斷,逐漸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
建議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引導和扶持出口加工型企業內銷轉型,促進低成本制造技術的生產擴大、國際分工的區域擴大,增強企業對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升出口產品在生產分工價值鏈中的水平,提高加工貿易出口增值率;降低出口商品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出口產品中的碳含量和能源消耗;提高資源類產品進口貿易量與貿易值的比重。
加大對出口加工型企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
國內流行一個觀點,我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這并不符合事實。我國勞動力成本比改革開放初期明顯上升,但在世界上仍處于低水平,同時投資環境、人才資源、產業配套能力進一步改善與提高。因此,不僅我國吸引內外資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并未喪失,而且又增加了新的綜合競爭優勢。未來一個時期,價格低廉、利潤微博的出口加工產業我們還要繼續做。因為我們仍有許多做不了飛機、只能做襯衫的農民群體。
2011年年末,王岐山副總理在6省市進出口形勢座談會上強調穩定出口、擴大進口、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其中特別要求加大對有訂單、有效益出口企業的金融支持,特別要重視解決中小出口企業的困難。目前,國內金融銀行支持出口加工型企業還僅限于“有訂單、有效益出口企業”,對于出口加工型企業的“內銷轉型”還沒有充分重視。
加大對出口加工型企業向內貿轉型的融資支持。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資金需求量很大,而融資難又是長期面臨的一個難題。這需要政府做好相關的基礎工作。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加大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對擔保機構的投入,提高政策性擔保的比例;積極培育和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以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中小企業多元化的資金需求;對于擁有自主品牌的外貿企業“內外貿一體化”轉型,要重點加大金融支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檢查,確保中央提出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引導和監督企業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的信譽度。(蔡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