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銀行7家存貸比超70% 監管改革有爭議
2012-4-11 16:04: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已經有12家銀行公布了2011年業績報告。據統計,有7家銀行的存貸比超過了70%,8家銀行存貸比較前年上升,12家銀行存貸比的均值為69.04%,較前年的68.74%上升了0.3個百分點。
由于目前銀行業信貸增長受到太多限制,因此對于存貸比監管有頗多爭議,專家和銀行業人士也眾說紛紜。
從已經公布的年報數據來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4大行的存貸比一如既往地處于低位,分別為63.5%、58.5%、68.77%和65.05%。4大行中除了中國銀行以外,其余3行在報告期內的存貸比均比前年有所上升。
12家銀行中,去年存貸比同比上升的銀行有8家,同比下降的銀行有中行、交行、深發展、華夏銀行和招行。其中招行在前年存貸比達74.59%,逼近75%的監管紅線,到了去年年底下降到71.8%。
去年存貸比超過70%的銀行則有7家,其中深發展為73.49%、中信銀行為72.97%、民生銀行為72.85%、交通銀行為71.94%、招商銀行為71.8%、浦發銀行為71.48%、興業銀行為71.46%。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由于在計算存貸比時分子和分母具體包含的細項有差別,因此有些數據跟監管層所檢測的數據并非一致。“假設說一些小微企業的貸款在分子項中予以扣除,那么我們知道有多少貸款給了小微企業嗎?”不過雖然如此,魯政委表示,如果是要觀察存貸比的趨勢,則不成問題。
眾多銀行業從業人士和分析師表示,銀行業去年存貸比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于存款,貸款上則與前年相差不多。
哈爾濱銀行宏觀經濟學家崔小龍表示,銀行存款的來源基本上有外匯占款、財政存款和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去年第四季度外匯存款基本上為負增長,造成了存款大幅減少,從而也影響到了存貸比。
在去年存款不給力的情況下,銀行受限于利率管控,能夠改善存貸比的途徑并不多。華創證券報告認為,銀行可以加大企業債券發行力度和轉移信貸資產。其中擴大一般性存款來源的主要途徑是推進直接融資發展,擴大商業銀行企業債券投資規模。轉移信貸資產的主要途徑則是利用新型理財產品轉移信貸資產和加速資產證券化發展。
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經濟學家、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則表示,也可以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增加銀行資產或者對重要客戶提供貴賓待遇等方法來改善存貸比。“盡管這些措施不如提升存款利率來得直接,不過銀行在存款上也不是完全處于被動狀態。”
魯政委提醒:“銀行吸收存款的創新手段不多,即使要做,面對的監管風險也很高。這樣的方式是不值得推薦的。”
華創證券上述報告指出,如果銀行存貸比無法改善,導致信貸投放嚴重不足,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話,也不排除監管層可能暫時放松存貸比約束的執行。
從1、2月份的數據來看,信貸投放不如預期。崔小龍告訴記者,目前的信貸投放除了實體經濟有效的信貸需求不足以外,也有來自監管層存貸比等指標的壓力。近期有消息指出,監管層對部分大行存貸比目標值進行了上調。
魯政委表示:“站在全球的角度來講,我國的存貸比處于較低水平。而且在這么高的資本充足率、這么多監管標準的情況下,是不是還需要用存貸比來保證銀行流動性的安全呢?”
魯政委認為,監管層對銀行存貸比監管的調整,符合一種市場驅動的利率市場化潮流。“因為從所有的國家來講,利率市場化面對最大的沖擊就是存款的減少。”
不 過崔小龍和周春生均認為對于存貸比的監管在目前而言,仍然有必要。“國內經濟市場結構畢竟是不完善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改革還需要一個過程,跟國外的經濟發展是無法比擬的。所以存貸比還是非常必要的。”崔小龍表示。
周春生則認為,存貸比的監管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我們很多指標不能單純考慮今年和去年的意義,需要考慮長期性
的問題。取消了,
環境一旦發
生 變
化 ,
就 需
要恢復
了。”
(梅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