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現代物流規模擴大 發展潛力明顯增強

2012-3-31 14: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陜西省統計局
    編者按:統計調查系統充分發揮著經濟社會發展“晴雨表”的作用,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果。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現代物流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目前,物流業發展水平也已成為衡量國家、區域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物流統計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及時準確地把握物流運行情況,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大量翔實、有價值的統計數據,更重要的是它為促進物流行業發展提供了決策的信息保障。經陜西省統計局授權,本報現將陜西省“十一五”時期物流業發展總體情況進行集中發布。
“十一五”時期是全球經濟形勢極為不尋常的時期,面對嚴峻的國內國外形勢,陜西經濟發展較為穩定,實現了較快增長,為陜西物流業提供了較大市場和發展機遇,陜西物流業在政府積極推動、行業規劃出臺、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的條件下,物流需求規模持續擴大,物流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物流業增加值穩步增長,為全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物流保障。
    一、經濟快速增長是物流業發展的推動力“十一五”期間,全省工業、投資、消費等均保持了良性增長態勢。“十一五”末陜西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0123.5億元,為2005年的2.6倍,實現翻番,增速位居全國前列。投資規模在“十一五”期間繼續擴大,投資總量年均增長34.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9.4個百分點。經濟實力的日趨增強,使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推動了陜西物流業不斷發展。
    由此可見,“十一五”期間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形勢出現波動,但隨著國家一系列和陜西省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出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仍取得了可喜成績。工業企業是物流業主要需求主體之一,快速增長的工業經濟給物流業帶來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十一五”期間,陜西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201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2421.8億元,年均增長24.8%。同時,消費及外貿進出口增勢未減,“十一五”期間,陜西消費規模繼續擴大,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5.7億元,比2005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19.1%。持續增長的社會消費需求有效地促進了陜西資源與商品的流動,為商貿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13.9%,而陜西增長0.9%,2010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元,達到120.8億元,比2005年增長2.6倍,年均增長21.4%。外貿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會對國際物流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推動陜西物流業快速發展。
    二、物流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面對陜西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陜西物流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一)物流規模快速增長,物流需求進一步擴大。“十一五”期間陜西省物流業在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下,社會物流總額快速增長。201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18880.1億元,是2006年的2.5倍 (按現價計算,下同),年均增長25.7%,當年GDP總量與物流總額相比(物流需求系數)為1:1.86,即每1個單位GDP產出,需要1.86個單位的物流總額來支持,比2006年提高0.21個單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對現代物流需求增長加快。
    從物流總額構成情況看,工業品物流總額、進口貨物以及省外購進額占全省社會物流總額的96%,農產品物流總額、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單位和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占全省物流總額的4.0%。工業作為物流需求主體,“十一五”期間工業品物流總額累計達到11090.7億元,比2006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23.4%;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陜西省進出口仍保持了增長的勢頭,“十一五”期間進口貨物以及省外購進額累計達到7035.1億元,比2006年增長1.9倍,年均增長30.7%。
    (二)物流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對國民經濟貢獻作用增大。“十一五”期間隨著社會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物流業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十一五”期間,全省物流業累計實現總產出4875.0億元,2010年,物流總產出1198.0億元,比2006年增長55.6%,年均增長11.7%;累計實現物流業增加值2880.7億元,2010年實現物流業增加值730.3億元,比2006年增長70.4%,年均增長14.8%,2010年占全省GDP的比重為7.2%,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9.8%。
    (三)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下降,物流的運行效率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間成品油價格逐步攀升,盡管受油價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2010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659.1億元,比2006年增長62.6%,年均增長12.9%。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6.3%,比2006年下降5.2個百分點,物流總體運行效益不斷提高。
    從全省物流總費用結構看,2010年運輸環節總費用占全省物流總費用的64.9%,其中鐵路、公路運輸費用占運輸環節總費用的75.4%。2010年保管環節費用占全省物流總費用的25.4%,比2006年提高9.8個百分點,其中倉促費用占保管環節費用的26.8%。
    三、物流運輸基礎設施較大改善
    “十一五”期間,陜西省不斷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物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有力推動了陜西省物流業的快速發展。2010年,全省完成物流相關行業固定資產投資1090.4億元,比2005年增長2.7倍,年均增長29.5%,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12.7%。交通運輸業完成投資911.7億元,比2005年增長3.0倍,年均增長32.3%,一批重大鐵路、公路以及物流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建成,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0年倉儲郵政業完成投資44.2億元,比2005年增長6.2倍,年均增長48.5%,倉儲物流漸成規模。2010年批發和零售業完成投資134.5億元,比2005年增長98.6%,年均增長14.7%,為商貿物流打下堅實基礎。
    (一)鐵路通行能力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加快鐵路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完善鐵路運輸網絡,形成了“兩縱五橫四樞紐”鐵路網。201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450公里,比2005增長了20.4%。省境內電氣化鐵路比重上升,達到3061公里,占到77.4%,比2005年提高14.7個百分點,鐵路運力明顯增加。2010年,全省鐵路貨運量2.1億噸,貨物周轉量1329.1億噸公里,比2005年分別增長68.9%、46.7%。作為承載物流行業主要運輸的鐵路運營,“十一五”期間,以西安為核心,隴海鐵路為軸線,依托“一線兩帶”配合關中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和關中城市群建設的鐵路客貨集散中心,在榆林、延安、銅川、渭南、咸陽、寶雞、安康、漢中、商洛市以及神木、綏德、黃陵、韓城等建設客貨運輸集散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全省十四個鐵路客貨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此外,為加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鎮群建設及陜北能源化工產品輸出,包西復線、太中銀鐵路的建成極大推進了這一地區貨運及周轉;陽安、襄渝復線的建成,拓寬了作為陜南主要樞紐的漢中、安康地區沿漢江大運量客貨運輸出省通道,陜西逐漸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及物資集散地。“十一五”期間,陜西省鐵路進入“高鐵時代”。鄭西高速鐵路建成通車,有效地提升了鐵路運能,實現鐵路運輸客貨分離,成為連接我國中西部的第一條高速鐵路;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成,實現了貨物運輸向現代化、標準化的集裝箱運輸的飛躍,為打造中國最大的國際陸港,為實現陜西省物流的海鐵聯運提供可靠保障。
    (二)公路路網結構不斷優化“十一五”時期,全省道路運輸投入不斷加大,高速公路,干線公路以及農村公路捷報頻傳,面貌一新。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8億元,2010年投資總規模突破500億元,達到539億元。2010年年末,全省通車總里程達14.7萬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7倍,年均增長22%,公路貨運量7.7億噸,貨運周轉量1195.9億噸公里,比2005年分別增長1.3倍、4.8倍。其中,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在西部地區率先突破3000公里,達到3403公里,位居全國第七。5年間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103公里,年均通車420公里,先后建成了秦嶺終南山公路特長隧道、西漢高速公路、機場專用高速公路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項目,連霍、京昆、包茂、福銀、青銀、青蘭等國家高速公路省境內路段全部建成;“十一五”期間,全省干線公路中新增一級公路480公里,二級公路1320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線公路總里程比重提高至60%,全面建成關中公路環線,改造一批干線公路重要路段,使干線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間,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公里,其中新改建通村瀝青(水泥)路7萬公里,全省83.7%建制村通上瀝青(水泥)路。全省路網規模持續增大,公路網絡的通達性已有顯著提高,為貨運通道網絡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三)民用航空干支線結合相得益彰
    “十一五”時期,陜西省加大民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民航航線里程和網絡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以西安機場為主干線,延安、榆林、漢中、安康為支線,干支線結合的機場網絡格局。2010年,全省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為63.3萬公里,比2005年底增長30.2%,年均增長5.4%;航線條數358條,比2005年增加28條。全省民航機場貨郵吞吐量15.9萬噸,比2005年增加7.5萬噸,年均增長13.8%;支線機場貨郵吞吐量714.1噸,比2005年增加617.8噸,年均增長49.3%。其中,咸陽國際機場重組成立西部機場集團,形成了“樞紐+支線網絡”的區域航空發展格局,2007年咸陽國際機場樞紐工程改擴建完工,大大提高了機場的運輸能力。新建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樓,強化了國際航空港和全國大樞紐機場地位。同時,努力拓展國際航空貨運、客運航線,相繼開通了西安經停深圳-曼谷、新加坡等國際航線,有效提升了國際可通達能力。全年出入境人員達30.1萬人次,貨物3200噸。陜西省航空運輸業取得的突破性發展,促進了陜西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陜西省發展航空物流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管道運輸能力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陜西省管道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2010年,陜西省輸氣管道有6條,輸氣里程910.5公里,比2005年增長33.1%,輸氣能力400千萬立方米/年,比2005年增長60%,輸氣量218千萬立方米/年,比2005年增長1.02倍;輸油管道延展長度從2005年的1169公里增加到1533公里,增長31%。管道運輸已基本建成了縱貫南北、延伸關中東西兩翼、覆蓋陜北和關中大部分地區的輸氣干線網絡,為陜西省物流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物流企業發展較快,物流園區建設取得突破進展“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加大了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物流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提高,物流能力明顯增強,物流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快遞業務發展迅猛,特別是西安國際港務區建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使陜西物流業發展出現新局面。
    (一)物流企業發展較快“十一五”期間,隨著陜西省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行業不斷加快對外開放和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步伐,物流企業快速成長,基本上形成了由多種所有制、不同經營規模和服務模式構成的物流企業群體。一是加快由傳統的運輸、倉儲向綜合型物流企業轉變;二是民營物流企業規模迅速擴大,部分企業進入全國大型物流企業行列;三是部分生產或商貿企業的物流公司,在原有業務基礎上開始向社會擴展,并逐漸發展成專業化的物流服務提供商。
    截至2010年年底,陜西省物流及運輸企業共3000余戶,貨運營業戶13.7萬戶,貨運場站、貨運代理、信息服務等相關業務經營戶1.5萬戶,其中10輛以下的企業1.2萬個、個體運輸戶12.4萬戶;擁有50輛以上的貨運企業數為575個。企業總體數量較多,以中央企業為主的大型企業、省屬企業為主的中型企業數量比重雖小,但已逐步呈現專業化、規模化趨勢。陜西擁有A級物流企業34家,其中4A企業10家、3A企業12家、2A企業12家,涌現出西安貝斯特、海納物流、西安亞歐物流中心、寶雞西部物流、榆林三愚煤炭集運公司等數家龍頭企業,為全省貨運企業集聚運營及商貿物流提供了條件。 (未完待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